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文化对比

2009-08-17 03:34贾少宁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3期
关键词:猫头鹰英汉蝙蝠

贾少宁

《Q&A》,是一部被翻译成36种语言、在世界各国热销的小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一部以此小说改编的几个月内横扫全球上百个奖项,并捧得奥斯卡8项大奖的英语大片,其拍摄成本仅1500万美元,原本只打算发行DVD,而目前全球票房已超过2亿美元。当热爱它的观众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依然沉浸在这个关于勇气、智慧与真爱的故事中时,印度人却走上街头说:“打倒丹尼·博伊尔”,“他们嘲笑我们,他们伤害了我们的感情”(N.R.Paul,2009)。《伦敦时报》专栏作家Alice Miles在她的文章中用了一个词“poverty born”来评价这部影片,意指该片是用印度的贫穷落后来愉悦西方人,印度媒体也纷纷给影片贴上了这个标签。除了对影片内容不满外,很多人还强烈要求影片改名,在他们看来,“Slumdog”这个词是对贫民窟居民的侮辱,参加游行的一个标语牌上写着:“我们是人,不是狗”(注:Slumdog由“slum”和“dog”两个词组成,前者意为贫民窟,后者意为狗)。Nicholas Almeida是贫民窟居民,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她最近向当地法院提交要求影片改名的诉状。

印度人的抗议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误读,这一误读由来已久。单讲文化可能太过于庞杂和抽象,不如先从文化的载体出发,来谈谈dog这一颇具争议的词汇。为了便于同样是东方文化主流下的中国学生的理解,我们以英汉词汇为例,阐释英汉词汇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含义。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大量的动物词汇,它们除了具有代表动物本身的字面意义外,很多时候都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喻意义。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yoff和Mark 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和基本的方式”,即指隐喻具有普遍性,它不只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说话人的思维中,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语言学家邓炎昌、刘润清说:“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或特征与某些动物或物体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征又往往能使人产生某种反映或情绪”;“联想的特征和所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民族不同而各异”。本文先举几个例子:

狗(dog)

在英汉语言中,狗“dog”的字面意义相同,都表示可帮人类看家护院的家养动物,但其隐喻意义差异很大。西方人对狗含有特殊之情,他们视狗为家庭成员,还可继承财产,称狗是“mans best friend”,因此对吃狗肉非常反感。“dog”在大多数英语场合下(尤其在谚语中)往往含有褒奖的意思,如:a top dog“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an old dog“老手”;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当“dog”指人时,其意思相当于fellow、 guy,用来形容对朋友忠诚、值得信赖的人,如asfaithful as a dog。a big dog意指“保镖”,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是“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英语中的dog eat dog也不是汉语中带有贬义的“狗咬狗”之意,而是劝诫人们不要同室操戈或同类相残。所以,当“走狗”一词被直译为a running dog“跑着的狗”时,西方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在汉语中,人们认为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令人厌恶的东西,带有狗的词语明显都具有贬义色彩。如“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成语,又如“狗腿子”lackey;“狗东西”son of bitch;“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to mistake a good man for a bad one等俗语,不胜枚举。

龙(dragon)

汉语中的“龙”与英语中的“dragon”在文化内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人心目中,龙角像鹿,头如驼,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鳃,爪似鹰,掌如虎,耳朵像牛,是“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辞海》),龙是吉祥、神圣、权威的象征。在中国封建皇朝时代,龙代表皇权,跟皇帝有关的东西都被冠以“龙”字,如“龙袍”、“龙体”等,皇帝的子孙被称为“龙子”、“龙孙”。在一定意义上,“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的象征,“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的称谓,常令中华儿女激动、奋发、自豪。汉语成语中的“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生龙活虎”、“望子成龙”等都带有吉祥、开拓、奋进、腾飞的意蕴,给男孩子起名也常用“龙”字,希冀他有纵横江海浩然宇内的精神。而用英语说某人a bit ofa dragon是指飞扬跋扈的人而非汉语中带有赞美之意的“人中之龙”,因为在西方神话传说里,龙是一种模样像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它是“魔鬼”、“邪恶”的象征。中国不带翅膀的龙通常译为Chinese dragon,以区别于西方的凶残怪物dragon。

鱼(fish)

英语中包含“fish”的短语和俗语相当丰富,但往往含有贬义色彩,一般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如用“fish”表示“家伙、伙计”;a small fish指“小人物、无名之辈”;a dull fish指“头脑迟钝的家伙”;a poor fish是“倒霉蛋”;an odd fish为“怪异的人”;a cool fish为“无耻之徒”;a cold fish是“冷漠的人”;a loose fish为“放荡鬼”等。由fish构成的习语也生动有趣,如:fish in the air本意为“空中钓鱼”,喻指“方法(向)不对而达不到目的”,相当于汉语中的成语“缘木求鱼”;又如: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喻指“如鱼离水、感到生疏”,feel the fishes喻指“葬身鱼腹、晕船”。汉语中的“鱼”,也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义。从谐音上,鱼和“富裕”的“裕”相同,鱼是财富的象征。“鱼”又与“余”同音,因此产生了“年年有余”的吉祥用语,所以中国人过春节时除夕夜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鱼。另外,汉语中的“鱼”还可以表示坏人,如“鱼龙混杂”,指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表示受宰割,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但也有把亲密的关系表示为“鱼水情”,把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比喻为“如鱼得水”。

猫头鹰(owl)

猫头鹰是一种身体淡褐色,多黑斑,头部有角状的羽毛,眼睛又圆又大的动物。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它常栖息于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旁,因此人们把猫头鹰称为“智慧之鸟”,如:as wise as an owl。猫头鹰又是雅典的“俗称”,bring(carry,send)owl to Athens,就表示“多此一举”。猫头鹰有时也用来指“睿智、公正、表情严肃的人”,在一些西方儿童读物或漫画中,“owl”往往充当仲裁的角色,因为它owlish“冷静,有头脑”。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往往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因为它常常在夜间出来,叫声凄厉。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只要猫头鹰落在哪一家的树上,或者什么人听到了它的叫声,就预示着那一家要死人。民谚中有“夜猫子(猫头鹰俗名)进宅,无事不来”、“夜猫子抖翅,大小有点事”的说法。所以,在中国人的眼里,猫头鹰就是瘟神,要远而避之。有些西方人与中国人交谈时,遇上用猫头鹰比喻中国人的智慧和冷静时,往往会遭到不解甚至不悦的表情,出现交流的尴尬。

蝙蝠(bat)

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食蚊、蛾等昆虫。在汉语中因“蝠”与“福”谐音,所以它被看成是幸福、吉祥、好运、健康的象征。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因为“红蝠”与“洪福”、“鸿福”或“宏福”谐音。蝙蝠和桃组成的谐音图案意为“福寿双全”,蝙蝠和鹿组成“福禄双至”,蝙蝠和鱼构成“富裕”之意,这些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据民间传说,蝙蝠活到一千年时会变成白色,头朝下吊在树上,如果吃了这种蝙蝠的肉,就会长寿。而在西方国家,蝙蝠bat是一种瞎眼、丑陋、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代表巫术和死亡。西方的民间传说vampire(吸血蝙蝠)在夜间会离开其坟墓去吸食睡觉者的血,让人心生恐惧和厌恶。许多人认为bat与巫婆有关,人们相信bat闯入私宅是死亡的凶兆。

诠释文化差异的英汉动物词汇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不仅要掌握词汇的字面意义,更要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的隐喻折射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特征,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的隐喻用法,进行不同语言的隐喻之间的比较,能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进而才能正确地阅读,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少犯错误,从而提高我们准确而又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

2.肖华芝:《中英动物文化与语义对比》,《甘肃科技纵横》,2004(4)。

3.杜新宇:《从动物词汇看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民俗研究》,2004(3)。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版。

5.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6.黄佩文:《汉英比喻的差异与不同的文化蕴涵》,《修辞学习》,2001年版。

7.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外国语》,2000年版。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猫头鹰英汉蝙蝠
猫头鹰
猫头鹰
猫头鹰
猫头鹰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蝙蝠女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