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永杰
小学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是以审美教育为教育主线,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作为美术教师,必须更新课堂教学观念,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进行重新认识。
1、激发兴趣。《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根据学生认知特征,合理采用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求知,形成美术学习的动力。在实践时,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合理情境,增添美术活动的游戏性,寓教于乐。如在《动物乐园》的教学中,我首先布置森林的场景并创设了一个角色(兔子“小怪怪”),让其带领学生进入森林的动物乐园,认识更多的动物朋友,紧接着让学生把捏槃好的动物摆放在森林中。学生对各种动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感兴趣。显然,美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渠道很宽泛,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根据学生认识特征合理营造情境。学生就容易体验到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强调审美。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强调审美,是美术学科艺术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体验,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美术教室的环境美,体验美术教师的仪表美、语言美,体验美术艺术的形式美、情感美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美的天地,为美术教学开个好头。
3、立足生活。美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和美化生活。生活在城镇中的孩子对周围的生活是熟知的,而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民间民俗风情较为陌生。因此,美术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不应是一种追求,而应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一种自然的回归。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与生活共融,这样的学习会更有亲切自然之感和亲近难舍之情。如在教学陶艺课《泥塑》时,恰巧学校橡胶林有新挖出的黏土,我便借机将课搬到室外,让学生亲近自然,去感受泥土的芳香,去体验创造的快感,这样学生必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发展。
4、注重整合。提倡学科整合,是由分科教学的相对独立向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一种整合。不能把美术课上成音乐课或是语文课。美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艺术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时,始终应该是适度的整合、有机的整合,如教学《各种各样的线》这一课,可以把美术与音乐结合起来教学,把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和旋律的魅力,并随着音乐的律动,让学生体验到通过欣赏音乐会让其感受到相应的线条(如,轻音乐会想到曲线),学习用画线的形式画出听音乐后的感受。该重点在于美术的表现部分,在“听”和“动”中感受绘画艺术丰富的表现力。
5、建立自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会学生画出具体物像外,还应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引导学生用绘画表现自己的情感、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往往心中感到的是迷惑和畏惧。在课堂作业中表现在画纸上则是无论多大的画纸,都只占用很小的空间作画,这些画“小画”的孩子大多自信心不足,引导他们画大画、画满画,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在《谁画的鱼最大》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孩子构图太小,便让他们停下画笔,选几幅构图小和几幅构图大的作品让学生比较、欣赏,体会怎样的构图更漂亮,鼓励他们画“大画”。我又提出:“这些画得很小的画,怎样修改才能让鱼看起来更大呢?”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在鱼的周围画了几个比鱼更小的潜水员和潜水艇,边讲解边示范。这样,鱼变大了,画面也丰满了。总之,对于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经常出现的种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老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引导,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中树立自信心。
一堂有个性的美术课,影响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新课程的实施使我深切感到,美术课应以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为前提,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中心。只有通过美术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实践,才能使美术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才能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