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教学注入创新的灵气

2009-08-17 03:34李志标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创造性想象创新能力

李志标

语文课堂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训练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训练一般包括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发散性思维训练,聚合性思维训练和逆向思维训练。如学习《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讽剌了宦官仗势欺人、为虎作伥,作者从官、军、民、家、水、鹅等方面展开多维思路,用巧妙贴切的隐喻,反映了百姓的疾苦,揭露了贪官的残暴。这正是发散思维的典范,可作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材料。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幽默、笑声、争议、讨论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主动投入,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教《春》的时候,让学生听音乐《蓝色多瑙河》,看图片,又看幻灯,引导学生理解,朱自清用文字描绘春天,施特劳斯用音乐来表达春天到来的欢悦心情,画家用线条色彩表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请学生观察图片上和幻灯片里的图像,说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心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通过这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知道,春天的景色,万紫千红,莺歌燕舞,可以通过很多事物和很多手法表现出来。只要善于创新,春天的魅力永远是无穷的。

三、启发想象,在想象中创新

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想象训练,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采用“情景阅读”方式,要求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在脑中唤起一组文中所绘之景,再与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作比较,并展开创造性想象:天河浅浅,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可以骑着牛儿来往,那么王母娘娘现在怎么样了?牛郎织女经过了怎样的斗争才取得了这一份自由?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皇帝看过骗子织布之后,给骗子赐头衔,封爵士,授勋章。让学生想象,当时皇帝是怎样对骗子说的,请以皇帝的口吻来说这番话。关于两个骗子以后的命运,可引导学生想象:两个骗子被抓起来审判,在公开的法庭上,他们却振振有词,说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警告皇帝,拯救人民,非但无罪,反而有功。

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做,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有了疑问,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去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须启发学生小到对课文的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索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问:“我”看到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过去的错误,为什么说是“不幸”呢?有的问:文中“胡蝶”一词,应是“蝴蝶”,类似的词语还有“那里(哪里)”、“发见(发现)”是鲁迅先生写错别字吗?这些问题经过讨论很快弄明白的。而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

对于《曹刿论战》一文,一般都认为主题是表现平民百姓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上“指挥若定”,而对鲁庄公暗含讥讽贬斥。对此有学生质疑道:“鲁庄公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从谏如流,这难道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对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学生质疑道:“美伊战争中,伊拉克似乎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却节节败退,最后全军覆灭了?”对这些独到的见解,老师给予肯定,充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强求一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作文教学中,过去应试教育一直重“文”轻“人”,重视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行文;记叙文写法一二三,议论文技艺ABC,我们的学生虽然能写出规范文章,但写出的作文往往犯了“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毛病,究其根源是与思维方法有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方法主要有多向思维,反向思维,外向思维,交叉思维,变形思维等等。如对一些古训,我们可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古训“班门弄斧”讥讽一些才艺平庸的人不自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我们可引导学生反其意而用——何妨弄斧到班门,鼓励大胆表现自己。古训“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应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常在河边走,照样可以不湿鞋,甚至可以出污泥而不染。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会直”等古训,我们都可引导学生求异求新。

应试教育下的阅读教学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用硬性的要求和划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创造潜能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灵性。阅读教学不能只重吸收,不重表达,只重理解,不重创造。这就要引导学生首先能钻进去,接纳、领悟,然后跳出来,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把文章读透读活,开智,立德、审美并不断创造。如教学清代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教百年。”诗人在张扬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表现出敢于超越前代贤人的创造精神,这就创造性阅读的典范。

当然,初中生的“创造”不能拿成人甚至文学家的标准来要求,其创造性阅读主要指超越自身的体验。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拿书里的世界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作比较,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人物作比照,既理解了作者,也更好地认识了“自我”,今日之“我”超越了昨日之“我”,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初级层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主要指这种超越自我的能力,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所以说阅读教学最可贵的是激活思维之水,鼓励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引导学生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无疑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教学蒲松龄的《山市》,对于“海市蜃楼”、“山市蜃景”的原理,仅凭文字讲解,学生一知半解,将信将疑。为此,做实验是很好的解决办法。用一个小铁架架好一个小纸筒(目的是固定一个视角),然后在小纸筒前面放一个碗,碗里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从纸筒中看不到碗底硬币的位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确认看不到碗中有任何东西。然后往碗中注满水,请同学们再观察。这回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碗底有一枚硬币,接着让学生亲自操作这个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终于信服了,理解了光折射的原理,从而悟出海市蜃楼的原理。学生在实践中动脑思考,动眼观察,极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改革,就一定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创造性想象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