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彬
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几乎还都固守“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这个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使本该充满鲜活生命色彩的作文教学变得暗淡无光。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切实加强对作文教学的研究。
一、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动笔”对于“读书”的重要,也可见“写”与“读”的关系。“读”是理解,“写”是表达,理解了的东西不一定能表达清楚,而表达清楚的则肯定得到了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但认真阅读,积极讨论,还要将思考讨论结果记录下来。阅读时,如果学生能边读边思勾画圈点,写写画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就更能激起学生的理性思维,所读内容才会留下思维轨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读写结合点”,有机渗透各种形式的“写”的训练,如基础知识联系,对原文进行改写、续写,对好的句段进行仿写等方式,让课内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这样不但有助于理解内容,加深印象,久而久之,还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言能力也会逐渐提高,达到让学生既能“读懂”又能“记住”,还能“用上”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必须通过写来获得提高。教学中教师注重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是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教完课文《皇帝的新装》,要求学生写一篇“游行大典归来”的文章,指导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看谁写的文章更符合课文情节的发展趋势。这样,通过读写有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得到提高,想象力得到培养。
二、张扬个性,唤醒写作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不要以成人的观点去约束学生,不要以成人的方法去要求学生,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眼中的世界,不要随意地用老师的那一把“剪刀”给学生作文“修枝剪叶”,这样学生的表达才有心理安全,学生的倾吐才有心灵的悸动!对学生作文,教师要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尊重。我们应当冲破“学生作文不能虚构”这个禁区,鼓励求异思维、逆向思维;鼓励学生捕捉内心瞬息变化,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提倡学生写“放胆文”,随感而发,随情而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如写以“家”为题写一篇文章。很多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只想到自己生活的家。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全班几十人天天来到学校,共同学习、共同生活,遇到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有老师、同学的帮助,这是不是“家”?通过启发,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自己转学前,吃住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如今远离父母吃住在校,自己生活不习惯,心情孤独、郁闷。后来,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便习惯了。这充满团结友爱深情的集体不也就是自己的“家”吗?
作为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显露自己思想意识和个性特点的作文环境,消除学生思想上的顾虑,千方百计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没有了羁绊,没有了约束,学生的表达空间就可以得到扩展……长期训练,学生的作文就一定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三、科学评价,激发写作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更怕老师不留情面的评价。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写好作文的愿望,那么教师怎样让学生的这种渴求肯定的欲望得到满足呢?我认为关键就是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和确定什么样的评价标准。
我在给学生写评语时大多强调评语的双向互动性,强调激励性、针对性和建议性。每一次评语犹如一次亲切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学生喜欢把我的评语看成是文字谈心而欣然接受,帮助他们树立习作的信心。但学生写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毛病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教师既做知心朋友,还要做良师诤友,应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会收到及时有效、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复批双评,绽放绚丽光彩
作为语文教师,最苦的差事可能就是批改作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一无是处,这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以致丧失写作的信心。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移交批改权给学生。这并不是让老师寻找“清闲”,而是要做好艰苦的教练工作,具体的做法是: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教师要指出修改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初评一个等级写在作文本上,然后让学生根据批改意见自己修改;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的情况进行第二次复批,再核定一个等级,作为最好等级写在初评等级下面。这样有明显可比性的两次等级评定,必将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学生经常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多向交流,久而久之,必将会让学生手中的妙笔“生花”。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