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09-08-17 03:34王旭东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意识思维

王旭东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创新教育是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创新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资源

中学语文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所使用的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充分利用这些创新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了大量的创新性的“物”,如激荡人心的“安塞腰鼓”,巧夺天工的“核舟”等,都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教材中记叙了大量创新性的“事”,如墨子劝说公输班,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等,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的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强烈的震撼。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创造的宝库。因此,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给学生尝试创新的机会。

二、语文教师要有创新的胆识

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本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机械地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形成传统教学思维的定势。以前上课,什么都是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等。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达出来,特别是老的语文教师,在其课文的教学上是惊人的相似。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当然,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十几年的学生却是变了,十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十几年的人的思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为何不能与时俱进?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可以用另一种话说,是过多的担心。有生怕违反学校常规管束的担心,有学生是否学到的担心,因过多的担心,而导致于教师在教学时的担心。要消除这些担忧,这需要语文教师的一种胆识。

笔者曾在初中一年级教学《安塞腰鼓》,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我想让学生理解“一擂起来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们没有鼓,也不可能去黄土高原体会,我设计学生擂桌子。那学生在教师手势的指挥下,舒缓急促,声音的高低起伏都体现得很清楚,教室里是急促的擂声,学生的心跳和擂桌子一样新奇。那在老师的鼓励下的忘情的擂,惊动了邻班,也惊动了学校领导,当擂声戛然而止时,下课的铃声刚响。下课后,是邻班的羡慕而惊讶的目光,是校长赶来的新奇的目光,是学生擂桌子后的一种莫名的激动。我作为倡导者,是不动声色的下课,我的目的是那一擂,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我无须向学生深讲,当然我无须向谁解释。在新课改上要有创新的胆识。

三、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就是创新的土壤

课程的可变性太多了,课堂教学不是公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教学切入点。同一篇课文的不确定的因素太多,而这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这新的活力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当然也就有创新的要求。

教师教学时的再创造也是学生心灵想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只仅仅是点拨一下,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再创造。同一个问题,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去进行不同的解读。在教学内容上,师生根据不同的处境进行不同的提升、拓展、丰富,不必担心学生是否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受再创造的成功,这就会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一旦喜欢探究,那将是他们终身的能力的体现,其教育意义是重大的。我们教师又何必去担心呢?何必过多地去讲这句如何理解,那句是什么,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层次又如何去划分呢,也许,学生的理解比教师讲的,或是书上说的更有新意,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再创造的不确定性。

“教学相长”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步,教师不要老想想着自己的支配地位,教师要从教学上解放出来,我们鼓励教师的创新教学。新课改提倡教师要有“下岗”意识,要让教师在教学中觉得学生越来越不需要我了,我在课堂中越来越没有事做了。这就很好,如果教师觉得学生离不开我,我有好多好多的东西要教给学生,学生也要我在课堂上讲很多,那样的教师一定不是新课改中的教师,新课改也不需要这样的教师,大概真要下岗了。如何达到这一点,是在课堂上去体现,因此我们说课堂创新具有不确定性。

四、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多少年来千篇一律;让学生写作文,不偏不倚;学生做练习,统一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原来我所教班级的学生作文老是写不出真情实感,于是我在上一堂作文课时,教室后面还坐着几个听课的教师,上课铃响过,我故意迟迟未进教室,学生在教室里焦急等待、左顾右盼,这时我突然进教室,在黑板上板书“当老师来迟的时候”,要求学生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次学生的确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五、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景,一位教师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纭,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课堂创新教学,不是一个表演,而是一种观念,指导于教学时的一种习惯,何为创新,就是不拘一格,教学内容的不拘一格,课堂结构的不拘一格,师生互动的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健康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意识思维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