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钢:通过文艺去认识一个国家

2009-08-17 09:53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29期
关键词:闭幕式开幕式舞蹈

孙 冉

2009年国庆期间,北京将会有5部张继钢的作品同时演出。奥运之后的这一年,他比奥运时还要忙。而张继钢已接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之前在奥运会期间,他已经晋升为少将。还有源源不断的来自大半个中国的邀请,各省的领导都希望他执导城市名片式的舞台作品,说只要他导,就有天文数字的投资跟上来。

这些多被张继钢谢绝了,从2005年开始,他就成了国家最前端文化产品的制造者。从反法西斯及抗日战争60周年晚会,到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再到国庆大型舞蹈史诗,都是有关领导找到他,请他承担这种代表国家形象与文化精髓的“重要任务”。

被“重要任务”围追,在张继钢奥运会闭幕式结束那天就开始了。

那一天,张继钢在鸟巢的贵宾室,接受了中央领导的委任,担任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总导演。

这是张继钢最期待的作品,建国15周年时有了一部《东方红》,35周年时是《革命之路》。今年建国60周年,即将诞生的第三部大型舞剧就是《复兴之路》。

重要性可想而知。张继钢的想法是,奥运会为祖国争了光,《复兴之路》则要为祖国歌唱。

为此,2008年10月15日他就开始了《复兴之路》的排练。不仅如此,奥运之后他还接受了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大型民族舞剧《解放》和《花儿》的导演任务。

他说这几年是他人生最疲惫,同时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个体”在国家形象中的表达

2005年3月2日,张继钢接到命令,他将带领解放军团队参与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的竞标。据残奥会统筹办主任龚小奇说,在得知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定为张艺谋以后,张继钢一度想要退出。那时他沉寂了一段时间,电话也不接。直到北京市的有关领导直接对他下达命令,他才重返岗位。

此后,他们在紫竹院附近的工作室里就多了一块标语:“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张艺谋、张继钢、陈维亚组成的3人团队里,张艺谋是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继钢和陈维亚各负责开幕式的上下半场。此外,残奥会的开闭幕式也交给了张继钢。

他等于要负责两个半晚会。那几年里,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苦不堪言。

张继钢每天很早就起床,8~10点在残奥会开幕式团队,10~12点在闭幕式团队,下午2点到深夜到奥运会开幕式团队。天天如此,没有周末。

张继钢认为,当艺术家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是最大的荣耀,不是矛盾而是最大的契合。

据残奥会统筹办主任龚小奇说,残奥会开闭幕式的资金是一亿元,仅是奥运会开幕式的一半。那两年的筹备过程,问题层出不穷,资金有限让他们遇到问题不得不自己想办法,最后连排练场地也是创作团队的人自己找的。

而在创作中,张继钢也始终贯彻着自己多年来思索的国家意识的元素。

1994年,张继钢做的第一个广场艺术,是担任远南运动会开幕式的总导演。那一次,他把主题定在《我们同行》,因为是残疾人运动会,他表达的基调是残疾人和健全人理应平等。

他执导了那次的大型团体操,在这种依靠人多的视觉效果取胜的艺术形式里,他摸索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引起了他的一些警惕。他太清楚,中国从来不缺纪念晚会,也明白老百姓打开电视看这些晚会的心理。是那些创作者愿意做千百次的雷同吗?他们是没办法。可张继钢说,他有办法。

为此,他和他的团队阅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霍金既是英国人,也是个残疾人,从中他受启发产生了这个关于空间时间和生命价值的创意。

在他看来,艺术创作与打仗无异,必须先占有艺术高地。

是他把残奥会的主题定为关注的是整个人类,主题是“和梦一起飞”,几个章节分别是“空间的旅行”“时间的旅行”“生命的旅行”。而闭幕式的视角更宏大,“给未来的信”。

张继钢不担心宏大叙事会盖过他的个性,他让一个盲人歌手说话,“如果给我3天的光阴,我最想见到爸爸,妈妈和你们”。

短短一句话,就让现场10万观众走入了这个盲人的内心。

张继钢认为,通过广场艺术的场面恢弘展现国家形象的做法没错,但通过个体抓到人性的关怀和光辉,同样能起到效果。果然,第二天许多外国媒体的头版都用了那个地震残肢依旧追求梦想的小女孩李月的大幅图片,赞扬这种人道关怀。张继钢让她在开幕式重回舞台,她的上身做着芭蕾的手势,聋人的足尖全是她的脚势,助她完成梦想。

残奥会开幕式结束那天的凌晨4点,张继钢依然在鸟巢忙碌,他无意看了一眼录像回放,才发现原来开幕式是这么美。为奥运会筹备这么久的他第一次热泪盈眶。

“做点扬眉吐气的事情”

张继钢这些年始终都在走一条文化的复兴之路。从家乡到国家。

12岁开始跳舞,17岁从事舞蹈创作,但他却生在一个最缺乏舞蹈细胞的省份一山西。

在70年代,文艺界里特别瞧不起这个只出煤不出艺术的省份。张继钢那个时候最想做的就是为山西的文艺界做点扬眉吐气的事情。

直到1986年,他创作的舞蹈《元宵夜》获得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的一等奖。这在山西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此前这个省份在全国舞蹈赛连三等奖都没有过。为此,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特意为张继钢记了特等功。

那一年,张继钢28岁。

舞蹈《元宵夜》当时在中国引起的轰动不亚于后来的《千手观音》。只有张继钢自己在这样测量,因为后者的编导也是他。他说当年,中国每个县城都在排演舞蹈《元宵夜》,全世界的华人圈子也在演。

舞蹈《元宵夜》的成功让张继钢第一次体会到,一个人和一个省份的息息相关。整个世界都听到了舞蹈音乐《五哥放羊》背后那份独特的山西风物,而他也因此成名了。后来在北京,就是因为这个,他免试进入了北京舞蹈学院进修,开始了他与一个国家文化复兴的追求。

后来他进入了总政歌舞团,编导了一系列轰动世界的舞蹈和杂技,他被誉为中国舞蹈界的“世纪之星”。直到去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他说那是一个国家的转折,也是他和所有国人人心的转折,自此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这个国家可以带给个人的强烈的自豪感。

1990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张继钢当了一年的老师。此前,学生们没人知道山西省还出舞蹈家,他作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说,我叫张继钢,山西人,就是《元宵夜》的那里。

在北京舞蹈学院,张继钢编导了舞蹈《黄土黄》。这是他的“黄土情结”的集大成或者说是告别。

之后的1992年,张继钢进了总政歌舞团。在总政那些年,他经常出国访问、讲学,在欧美,经常在一些五星级酒店里,只能看到印度的绘画和日本的文字,看不到中国的只言片语,那种燃烧的感觉很强烈。

他清楚地知道,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只停留在经济层面,此外就是充斥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廉价商品,但是中国的文化到底塑造了一种怎样的国家形象?每次到欧洲,

他都会去看当地的中国杂技团演出。一成不变的表演装束和表演技巧,让张继钢心情复杂。但老外一直在鼓掌——他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认知中国。这让张继钢感到了迫切需要承担的责任感。

于是,那几年,他创造了一系列的杂技作品,这让他在国际杂技界一下冒了头。

杂技作品女子大跳板《女儿红》获第22届摩纳哥国际杂技比赛最高奖“金小丑奖”。事隔4年,他的另一个杂技作品芭蕾对后顶《东方的天鹅》,再次获此殊荣。

张继钢自己说,欧洲芭蕾在地上跳了几百年,从他这开始,才知道在头顶上也可以跳。又过了两年,张与中国杂技团合作的杂技作品《顶碗》再次在摩纳哥夺冠。中国至今只有9个金小丑奖,他拿了3个。

而张继钢并不满足仅在国外夺魁,于是2005年的春晚有了他的身影。他编导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使一个舞蹈走进千家万户。《千手观音》那几年确实火得可以,不仅在国内外频频演出,在中国广大的基层地方,各种版本的模仿层出不穷。张继钢由此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中。

一个人的“文化复兴”之路

随后,张继钢又带来了大型史诗民族舞剧《一把酸枣》。他开始尝试讲述大历史题材,还是家乡情结的缘故,他将视角投向了晋商历史洪流下的人物情感世界,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以这个小故事为折射点,映射出无数晋商背井离乡、远走西口的历史大话题。

《一把酸枣》给张继钢带来了艺术与商业的双重赞誉。张说,在海外就演了700多场。

这种题材形式的作品成了张继钢美学成就的一个新篇章,也为他个人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准备。

《复兴之路》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表现历史跨度最宏阔的一台晚会,从1840年到2009年,要讲述169年的历史。此前由央视出品的讲述同样内容的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并未获得太多好评。

创作这么一部更加鲜明代表国家形象的作品,给张继钢带来了更大挑战。

而张继钢似乎有他的办法,他说一个搞创造的艺术家,本质上就是和观众斗心眼。“我总能是打破观众的预期,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精彩就在这里。”他说。

奥运之后,张继钢还有了另一份“工作”,他不断深入高校、机关和社区进行演讲,讲述他如何通过奥运会开闭幕式来体现文化的力量。

外交部一个官员曾和张继钢说,你们做了一件各国驻华大使想做很多年却做不到的事。奥运会举办后,西方人对待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住在一个社区的不同国籍的人从忽略中国人,到开始与中国人有说有笑。原来通过文化艺术去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猜你喜欢
闭幕式开幕式舞蹈
冬残奥落幕
舞蹈课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二方案
小康微博互动
那些年,我们参加的运动会开幕式
运动会开幕式
闭幕式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人火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