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可
一、调查情况汇总
1.基本情况
为了准确了解高校的学风现状,分析学风建设的特点,笔者及同事参考、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整理、设计了《高校学风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氛围、对构建优良学风的建议以及主观题八大项共47个小题。
我们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通过E-mail发放调查问卷、电话了解、个别访谈、到兄弟院校走访等形式,对广东、上海、北京、南京、武汉等地高等院校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了学风情况摸底,580多人接受了此次调查。调查之后,对问卷做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与分析。
2.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育人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高校的学风主流是好的,尤其是重点高校。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积极上进,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和有利条件不断积累知识,充实自己。他们刻苦学习,诚信为先,健康成长,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朝气和活力。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高校学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习动机功利化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占比例达54%,主要集中于发展成才、实现职业理想和生活价值。在社会向市场经济急骤转型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虽然大学生学习的首要理由取向积极向上,但源发于国家社会利益角度上的学习动机偏少,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自我提高动机强,学习目的较多地追求个人实际利益,“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为了将来就业”显然是他们最为关心的焦点,趋向于实用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2)学习兴趣、精力旁移
调查中对所学专业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占57.94%,认为大学学习、生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比例仅占18.69%,说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深,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现实,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从家庭到学校,学生们普遍接受着“前途教育”和“就业教育”,引发“读书无用论”或“读书实用论”,干扰热点增加,精力旁移。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脚踏实地钻研的精神,学习心态浮躁。出现重业务知识轻道德品质、重社会活动轻文化学习、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重专业证书(如英语、计算机过级证书)轻基础知识、重实用轻学术。甚至一些低年级同学就因担心就业前景而无心问学。
(3)学习品质提升缓慢
积极的学习品质应包括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目的、自觉的、主动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81.37%,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和认真学习的比例仅占53.27%,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占37.38%,和老师、同学主动交流沟通、获取大量学习知识和信息占36.49%,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占54.21%,没有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占9.35%。有过作弊经历占19.62%,认为作弊现象是一种可耻行为的仅占21.50%。说明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存在误区,意志品质薄弱,心态矛盾加剧。渴望成功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我评价高却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既感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又不愿刻苦学习,考虑问题多而落实行动少,自主意识强而自学、自控、自律、耐挫能力弱。
(4)学习能力下降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能在各学期制定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实施仅有33.64%,掌握专业知识主要来源课堂与课后复习相结合的占26.17%,课余时间主要是用来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仅占58.88%,使用电脑主要用来看老师课件、上网找资料等学习用途的占55.14%,经常去图书馆的占53.27%,每天自习时间2小时以上的占79.44%,本科毕业后有考研打算的占54.21%。现在的大学生是“抱大的一代”,其中许多人缺乏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能力,进入大学后不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致使学习中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严谨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个学习生涯处于迷茫和无计划状态。
(5)学习成绩两极突出
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使得“学风呈现出二元性”[1],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也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刻苦钻研,发奋努力,这种情况在综合优势明显、笃学之风盛行的名牌高校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纪律松懈、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考试不及格和作弊人数逐年上升。而且学习懈怠、学业失败现象不仅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身上,甚至也出现在中学阶段的“尖子生”身上,一些高考入学分数很高的学生也会在考试时出现多门“挂科”现象。调查显示,主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仅占7.48%,考试成绩出现过不及格的占29.91%。
平时经常使用电脑看电影、聊天、玩游戏的竟占22.42%,期末考试从不准备的占10.28%。11.21%学习努力的学生认为只要能保证得到奖学金就行,14.02%的学生认为只要不“挂科”就行。集中表现出学习期望值不高,学习责任感淡漠,学习的自我约束力不强。
(6)学习氛围引导不力
学习氛围包含软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风、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等各种影响)和硬环境(校园内外环境、教学设备设施等),学习氛围对学分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调查显示,只有69.16%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学风现状好和较好,所在班级课堂到课率在90%以上的仅占42.06%,对所在学校学习环境满意和很满意的60.75%,对所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满意和很满意的54.20%。调查中发现,以往只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而现在却出现了师生双向不满,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老师教学态度认真和较认真的仅占68.23%,教学态度一般、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竟占31.73%,将近一半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大,认为影响学风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学习动力、厌学和没有学习、学术气氛是最主要的两项。综合各项数据表明,目前高校的学习氛围未能真正发挥促进优良学风的引导作用。
二、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原本属于社会经济生活范畴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教育领域,多元的价值观导致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多样化。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影响下,致使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经商创业热”“厌学风”。
(2)网络的负面作用
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知识的传递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给高校的学风带来巨大的冲击”[2]。
(3)招生规模扩大
一方面,高校普遍存在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资源紧张、师资力量跟不上等问题,给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制约着学风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学习压力,引发了新的问题和矛盾,挫伤了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所处的地域位置、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等。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养尊处优、唯我独尊意识浓,进入大学后,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出现种种不适,进而影响到学习心态和行为。另外对于贫困学生,经济压力大,性格偏执,心理承受能力差,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学校因素
(1)教学改革滞后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专业选择上的限制,许多学生往往学非所愿、学非所长。高校内部管理条块分割,未能形成建设优良学风的长效管理机制,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措施。
(2)教风的影响
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业务素质不高,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方式陈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管理与教学相脱离
学生管理队伍人员少、层次低,往往忙于管理和组织活动,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不够。另外,高水平教师难以走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前台,学生得不到有力的学业指导和志向激励,内在学习动力得不到升华。
4.学生自身因素
(1)缺乏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不能及时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不能及时适应从高中“灌输式”到大学“自主式”学习模式的转变,过分依赖教师,学习方法滞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大学里“学什么、怎么学”完全不知。
(2)学习态度消极
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由于无法承受来自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能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娱乐、休息的关系,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热情不高,发展目标迷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会失去信心。
(3)学习纪律松懈
学生中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普遍存在,作业抄袭,考试作弊。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玩游戏、聊天,学习不投入,学习不用功。
(4)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影响
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情况下,“宿舍成员作为相互活动、接触较紧密的群体,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相互之间的影响不可忽视”[3]。好的班风和宿舍风气可以带动和影响其他学生学习,而不良风气也很容易导致整个班级或宿舍学生荒废学业。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当前高等教育实践对高校提出的新课题。要研究学风建设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主体性特点要求抓住学风建设关键
学风建设最主要的主体是学生,良好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培养高度的自觉性。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尽责任的教师工作、优美的校园环境,都是形成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外因。而内在的求学精神和学习动力,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要真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强烈情感,将社会外部需要转化为个体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原动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成才既与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有关,更离不开自己付出的艰苦努力”[4];认识到自己“既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学风的建设者和得益者”[5],良好的学风建设与自己的成长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6]的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
2.层次性特点要求细化学风建设对象
由于受学习基础差异、接受能力强弱、学习自觉性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形成多层次特点。应深入细致地研究,区别不同年级、相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情况,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加强教育和管理,指导各种层次的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从新生入学起,就抓好适应性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理想教育、学习方法指导和成长教育。通过开设系列教育讲座,引导学生端正思想,勤奋学习,考证过级,积极投入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新时期学生的成才观也随着发生变化,单纯追求高分的动力在减弱,了解高新科技的欲望在增强,培养实际应用技能的需求在提高。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锻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坚持“贯穿始终,分级、分层管理”的思想,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点面结合”的方法,既不放弃基础弱、容易掉队学生的学习,又鼓励基础扎实、知识丰富、有可能进一步深造学生的集中突破,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带动全体学生把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
3.系统性特点要求完善学风建设内容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结合,“硬件”“软件”结合,制度文化并重。要从优化整体结构着手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以教师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工作热情、创新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要加强学生工作研究,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学思想,制度健全,措施有力,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采用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和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三课堂”(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学生活动场所、第三课堂——宿舍)为阵地,抓好学风建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在课余文化生活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建立全员抓学风的机制,搭建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的学风建设平台,齐抓共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4.可变性特点要求创新学风建设方法
学风的综合效应是在较长时间里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通过教师、学生和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积极倡导、大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人、塑造人和完善人为宗旨,育人模式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重学习过程,重学生全面发展。必须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创新学风建设方法,用动态的知识观、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合的教学手段、激励性的评价机制,重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将国家、社会责任和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有效地统一在一起。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成长目标,帮助他们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风建设是一项针对当前又面向未来的工作。高校应充分利用积极、有效的因素,把学风建设常抓不懈,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新文.论高校学风的二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157-158.
[2]林静华.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2):74-77.
[3]刘杰,庞岚.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94.
[4]朱振宁.浅谈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和措施[J].科技信息,2008(3):117-118.
[5]宋明江,李德全.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8):80-82.
[6]周全.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08-(2):73-74.
[7]左红梅,蒋新跃,李民生.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