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书 高 剑
摘要:实践理性问题的凸现起因于当代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使人类自身陷入严峻的生存危机这一困境,近10年来这一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广大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就实践理性的若干问题,包括实践理性的含义、特点、形式、功能、历史形态以及实践理性的合理化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摘其要者试以评述。
关键词:实践理性;研究;述要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188—04
笔者曾以《实践理性问题研究》为题,对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就实践理性问题所作的研究与探索进行述评,发表在《哲学动态》1999年第1期,其主旨是期待实践理性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又过了10年,我国学术界对实践理性问题的研究有些什么进展?本文就这一问题再作简要梳理。
一、关于实践理性的含义
关于实践理性的含义,由于受康德关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之影响,有学者长期以来将实践理性当作是单纯的伦理学或道德科学范畴。这种情况近些年来大为改观,以人的行为、人的实践活动为辐辏来理解和揭示实践理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概括起来提出了以下几种意见:1.实践理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实践观念,是主体对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念把握,是一种绘制蓝图、刻画意想之中的应然状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以追求对象在活动中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为价值取向的,它包括目的、计划、方案等思维环节。2.实践理性是人们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观念,是实践主体对实践活动的目的、对象、条件、方法、手段、步骤、途径、过程、结果的一种观念活动和理论形态,是实践的科学理念、工具理念和评价理念的总和。3.实践理性就是“应该”与“做”。有论者认为,从认识和实践的角度看,人与世界的关系有解释世界、规范世界与改变世界三层次。解释世界即“是”、规范世界即“应该”、改变世界即“做”。“是”属于理论理性范畴,“应该”与“做”属于实践理胜范畴。“是”的意义在于对世界有所规定,它所揭示的是世界的“事实”;“做”所成就的是生活的“实践”;“应该”的根本意义在于向“做”落实。其所以有“做”,在于“是”不“应该”如此,在于“事实”的世界存在着人生“价值”的不足。“应该”意味着对于“是”的欲求、评价和选择,也意味着对于“做”的期待、要求和决断。4.实践理性是根据理性而确定恰当的行为类型和具体情境中的恰当行为的做法。5.实践理性是人的行为的理性,是在人的具有道德意义行为中表现的理性,是人透过道德的努力对经济、社会、文化发挥的作用力。6.实践理性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大智慧,它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实践主体的内在欲求、实践客体的存在状况以及统合协调他们之间矛盾的理性能力这三者的现实统一。7.实践理性是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应如何”和人“应当怎么做”问题的观念掌握与解答,它是人类理性观念掌握世界的最高方式。
二、关于实践理性的特点
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以往还是近10年来,学术界的看法都比较一致,普遍认为客观性、实践性、价值性、创造性、理想性、超前性或未来性是实践理性的基本特点,所以近些年来讨论此问题的人并不多见,但仍有学者将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相比较,对实践理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相比具有两个显著优点。实践理性超出理论理性的第一个优点,就是它高于对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目的、情感、意志等理想的成分。实践理性不仅追求真实准确地再现外部世界的客体,而且追求在观念上创造出现实中既不现成存在、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具有符合人的需要的形式和规定性的新客体。理论理性属于“实然观念”,它追求对象“本来如此”;实践理性属于“应然观念”,它追求对象“应该如此”。理论理性的目标是认识真理,实践理性的目标是指导实践。因此,实践理性比理论理性更丰富。实践理性超出理论理性的第二个优点,就是它高于对外部世界的普遍性认识,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直接现实性,即可以促使其直接向现实转化。实践理性既是客观的东西向主观的东西运动的最高点,又是主观的东西向客观的东西运动的思想准备和起点,它实际上就是实践活动在思维中的预演。
笔者认为,从与理论理性比较与对照的角度,实践理性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理论理性着眼事物的“是如何”,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把“解释世界”作为自己的唯一的最高的任务,缺乏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能动把握;实践理性着眼于事物的“应如何”,观念地将事物的“本来面目”改造成理想的状态,它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能动把握。二是理论理性揭示事物是怎样,仅仅解释事实存在的东西,以合对象合规律为标准,认识的目的性十分狭窄;实践理性则解答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以合目的为根本标准,期望创造应当存在的东西。三是理论理性是从把客体看作独立的、外在的对象出发,要扬弃客体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将其“内化”为思想的东西;实践理性相反地是从主观规定(意图、目的)出发,要把主观的东西“外化”为客观存在物,它在观念地否定自己前提的自在客观性的时候,就已经内在地包含使自己现实化、对象化的强烈趋向,即强烈地要求实现自己,强烈地要求由主观向客观转化。换言之,理论理性是从实践中来的认识(内化),实践理性是要回到实践中去的认识(外化)。四是理论理性探寻事物的必然,它是认知真理的冲力;实践理性则不仅有“真”的要求,更有对“善”的追求和对“美”的向往,因而它是实现善的冲力,是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目的是按照某种观念建构出理想的客体。
三、关于实践理性的形式
从某种意义讲,学术界以往对实践理性的形式问题关注甚少。近些年来,与人们反思当代实践负面效应这一思维进程相伴随,实践理性的形式问题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观点有:一是依据康德对实践的划分(康德将实践划分为技术的实践、实用的实践和道德的实践),把实践理性区分为技术理性、实用理性和道德理性三种形式;二是将实践理性与“应该”问题相联系,认为实践理性表现为实用层面的“应该”、价值层面的“应该”和道德层面的“应该”,这实际上是将实践理性区分为实用理性、价值理性和道德理性;三是将实践理性区分为目的理性、工具理性、交往理性、人格理性和价值理性。上述有关实践理性形式的看法既有合理性,又存在偏颇。
笔者认为,要科学地划分实践理性的形式,唯一真实可靠的依据是实践,并且在此基础上给予实践以科学的理解和解释,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视野来看待实践,而不是象康德那样把实践仅仅归结为道德伦理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野中,实
践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最基本最现实的方式;与此相应,实践理性就表现为这样三种基本形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工具理性、处理人与他人或社会关系的交往理性和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人道理性。其中,工具理性是实践理性之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
四、关于实践理性的功能
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实践理性之功能表现在它应用于三个层面的“应该”问题上,即实用层面的“应该”、价值层面的“应该”和道德层面的“应该”。实用层面的“应该”表现为在目标给定中对手段进行合理选择;价值层面的“应该”表现为对人生终极目的的抉择;道德层面的“应该”表现为在调节主体间利益冲突时所依据的道德原则。实用层面的“应该”、价值层面的“应该”和道德层面的“应该”分属于几个不同的领域。一个人的行动在与他人利益无涉的情况下,一般地以实用或功用作为行动的意志决定依据。在此,一个人“应该”如何行动是相对于功用性目标而言的,它诉诸工具理性。当追溯到人的终极目的和终极价值时,实践理性便超出工具理性的应用,进入到价值理性的使用。在这一层面,实践理性颁布价值性的应该命令。当一个人的行动涉及他人利益并与之冲突时,实践理性便超出价值层面的应用,进入道德层面。此时,实践理性要求诉诸于交互主体间的正义原则。这一原则的真正实现要求主体间对于何为价值或利益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这种价值共识在原则上表现为人对自身主体性的肯定,从这里可以指望一种实质的伦理学说的建立。
第二种意见认为实践理性是理智德性之一,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理智德性,其意义在于为我们计虑达到每一具体目的的正确手段,并且这种计虑要以对生活的总体良善周全考虑为坐标,其功能在于理性思考跟实践行为相关的种种因素,以求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尽管其思考结果不象科学命题那样确定。如果没有实践理性,则良善的目标就会因为缺乏正确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实践理性不属于感觉欲望方面的优良习惯,其自身不具有保证行为人一定趋向正确目的的功能,所以它只能充当伦理德性的助手。
第三种意见把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相比较,认为理论理性的功能在于认识自然,它是人们在认识论范围内运用的理性;而实践理性所涉及的则是人与人之间制定出来的各种规范,是人们在本体论领域中讨论的、如何在生活世界中安身立命的问题。在此意义上,重视对实践理性的研究,实际上也就是重视对规范理性的研究,即重视对人们在行为中所遵循的规范的研究。由于实践理性的重要功能,哲学研究的重心应从理论理性转移到实践理性。
五、关于实践理性的历史形态
关于实践理性的历史形态问题,至今未见有学者专门讨论,只有笔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管见。笔者认为,实践理性同人类与生俱来。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实践理性大致经历了三种形态:一种是早期人类的诸神神谱型实践理性。早期人类的诸神神谱型实践理性是一种建立在缺乏科学性的猜测、幻想和向往基础上的实践理性,原始宗教、神话、传说、巫术、禁忌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其中巫术是早期人类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最高理想,是以歪曲的形式表现的早期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实践理性。第二种是古代人类的经验技能型实践理性。古代人类的经验技能型实践理性不再象早期人类的实践理性那样以诸神神谱为主宰,它已经开始摆脱超自然力的统治与纠缠,开始减少与丢弃对神力的依赖与幻想,从而以经验技能为基本特征。但从总体上看,这种实践理性形态偏重于实用性、特殊性和止于经验技术水平,缺乏理论性、普遍性和科学系统性。第三种是近代人类的科学技术型实践理性。近代人类的科学技术型实践理性完成了对超自然力的怀疑与批判而走向对科学的珍爱与颂扬,崇尚人的力量,强调人对自然的独立性,崇拜和相信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向自然界开战,从自然力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这一实践理性形态的鲜明特征。正是在科学技术型实践理性的巨大牵引下,当代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空前的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的显著特点是科学技术对于人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利害两种效应。因此,怀疑、反思乃至超越人对自然的独立性,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在这种关系制约下的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合理性,是现代社会提出和当代社会面临的全球性和人类性的新课题。而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实践理性的合理化问题。
六、关于实践理性的合理化
研究实践理性的合理化问题起因于人类自身不合理的实践活动使自己陷入了严峻的生存危机,近10年来这一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概括起来,学者们有关实践理性合理化问题的意见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关于实践理性合理化的本质。认为实践理性的本质在于:实践理性既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也是合情与合理的统一,还是合价值与合工具的统一,因而它有着复杂而深厚的意蕴。第二,关于实践理性合理化的必要性。认为当代实践合理性问题凸现,在实践方面是由于日益加剧的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困境和生存危机以及对当代实践反主体性效应的深刻反思,在理论方面则在于人们对哲学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反省与重建,在于哲学研究对于价值和意义问题的前所未有的关注。第三,关于实践理性合理化的可能性。认为实践理性合理化之可能性的根据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无限性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可知性与可塑性,它包括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五个方面:主体意图的合理化趋势、主体能力的进步趋势、主体理性的规范化趋势、主体精神的综合化趋势以及主体方法的科学化趋势。基于此,实现实践理性的合理化是可能的,人类能够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极富创造力的主体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作用,消解以往实践理性的缺陷,建构出合理形态的实践理性。第四,关于实践理性合理化的原则与途径。实践理性合理化应遵循五原则:主体原则——必须真实反映实践主体的“内在尺度”、客体原则——必须科学把握实践客体的“外在尺度”、方法原则——必须真切了解实践的方法尺度、综合效果原则——必须全面反映实践活动的社会尺度、超前原则——必须超越现存事物的现状、洞见现存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未来尺度”,并对实践理性合理化的途径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四个重要环节:树立实践约束意识、建构合理实践观念、探寻实践理性合理化的标准、加强实践理性的规范。
还有学者就实践理性与普世伦理、实践理性与生态伦理、实践理性与自然环境、实践理性与人文力、实践理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问题发表了看法。这昭示着实践理性问题研究的新趋向。
责任编辑: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