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翔
行走在祖国的南端,我寻觅着片片的翠绿,
在广东,到海南,我感受到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绿染天涯”美好意境。
鼎湖山中拾绿
在南亚热带——北热带一线,我们考察的林区主要是广东的鼎湖山、海南的尖峰岭,还有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处。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境内,北回归线附近的北纬23°10′处。说到北回归线,不由使人联想到在全球“信风带”控制下,沿着这一纬度两侧分布的是北非荒漠、北美荒漠等干旱不毛之地。而东南亚地区因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向北延伸的暖湿——湿热气候下发育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季雨林,其林分生长优异,物种甚为丰富,所以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我国鼎湖山林区就是其中很有价值的一块。这里的森林保存得较好,其物种多样性价值很为专业工作者所关注,是广东以及华南高校相关专业极好的科教基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被定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20世纪50年代,我曾作为年轻教师到鼎湖山参加一个全国性的专业学习班。我们的住所是一座南国风情的园林,院内院外,生长着木棉、南洋杉、凤凰木等多种南国树木和各色热带灌木花草,给我们工作之余带来无穷的阴凉与快乐。
第一次进入鼎湖山林区时,面对着高大多样的森林组分、奇花异叶的林下植物,忙不迭地抬头看层层叠叠的树冠,低头采奇形怪状的花果。这就是富含热带种类成分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其物种组分异常丰富,我们初到时除能叫上鱼尾葵、榕树、栲树等少数的名称外,大部分物种都很难辨认。我开玩笑地说:“我们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了。”
我们随时向当地同行请教,才逐渐识别了植物的名称和特点。记得有几株植物远看很像马尾松,近看则不同。当地同行告诉我们:它是木麻黄,是华南一带为建造海岸防护林而从澳洲引进的树种。它还不是裸子植物中的麻黄,而是被子植物中的一种常绿乔木,因叶子退化为鳞片状,附着在绿色的小枝上,故乍看像松针簇生飘摇。
在这里,森林的上层乔木主要由壳斗科、樟科等树种组成,如华南栲、厚壳桂等;伴生种有蒲桃、乌榄、银柴等。下层木和草本层中常见紫金牛科、茜草科、梧桐科、棕榈科等热带科、属的植物,多为大叶、生长茂密的物种,把林内空间填得严严实实,导致森林的垂直分层多达6~7层,而且呈连续垂直幽闭状态,与我过去在江南地带调查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明显、层次分明的特点完全不同。
特别吸引我的是,鼎湖山林分中的乔木有明显的板状根、“老茎生花”以及“绞杀”现象,反映了热带雨林的特色。如漆树科中有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叫“人面子”的,就有宽大的板状根,高达4~5米。共树名之所以叫“人面子”,是因为其果实上有开裂的小孔,状如人面。它已不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而是热带雨林植物了。“老茎生花”的现象普遍出现在多种榕树中。榕树的树干上常常密生着花簇,而后结果,这是湿热气候条件下激活生长机制的体现。而林中“绞杀”现象也表现得很明显,我曾看到榕树粗壮的气生根包围着一株楝树,被绞杀的楝树已呈枯萎状态。
至于林内的藤本,尤其是木质藤本植物十分发达(多达50~60种)。大型木质藤本植物——藤子的种子是著名的药材。我当时采了几枚种子,保留至今。此外,附生植物也很多,如鹿角蕨、麒麟叶和各类兰花,共达30余种。
更为阴湿的水边,还生长着独特的蒲桃和水雍群落,属南亚热带高湿河谷沿岸独特的“走廊”型植被,把静谧的溪流两岸遮盖得郁郁葱葱。而在光照充足、生境稍干的地段,以针叶树的罗汉松和阔叶树的相思树、野漆等为主。
总之,鼎湖山林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体现得是很为充分的:它树种组分多,林内层次多,林下藤草多,层间附生多,雨林特征(茎花、板根、绞杀等性状)多,让我们来自中亚热带的专业工作者也确实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在鼎湖山林区我们曾多次与粗细不等的毒蛇“狭路相逢”。而当地同行对蛇的种类和特点十分熟悉,捉蛇技术也很高,当我们正在发愣时,他们已将“险情”排除,捉蛇在手。但最让人头痛的还是林内吸血的小虫,包括蚊子和小咬等,常常对人们发起“集团”性进攻,令人无法躲藏,所以我们每天都被咬得“遍体鳞伤”。
在结束了林区外业后,学习班还安排了两次活动,一是参观市容,二是游览肇庆的“七星岩”。由于我们的“职业病”,看事物主要从山水植被着眼,除了南方特色的建筑、商贸外,对城市绿化树种很为关注。这里街上已看不到长江流域的悬铃木、香樟等行道树,代之以凤凰木、南洋杉、相思树、木棉、羊蹄甲、木兰、芒果等南国的花果树种。凤凰木的巨伞华盖和如火的花簇以及英雄树木棉真如“火树银花”,把南国装点得如诗如画。
我们也游览了“七星岩”风景区,那峻峭的山体,叠翠的绿坡,飞流直下的瀑布,错落生长的热带乔、灌、竹、花,更充实了我们专业学习的内容。我们怀着对这片北回归线上“绿色宝库”的深深的专业感情,采得几枚相思豆,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绮丽多姿的南国林区。
尖峰岭上访绿
我曾数次考察鼎湖山以南的海南岛林区。一登上海南岛,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椰子树和俊秀的南洋杉等植物,显示出热带滩涂植物景观。
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是海南岛西南的尖峰岭林区,那儿有保存较好的热带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中国林业科学院的热带林业研究所就设在尖峰岭山麓。尖峰岭是一个由10余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的山系,最高峰(尖峰)海拔1413米。林区位于北纬18°23′~18°50′,东经108°36′~109°05′,总面积约600平方千米。低山地带年平均温度24,5℃,年降水量1650毫米,因有较明显的旱季,发育着热带季雨林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进一步增大,同时旱季缩短,相应的植被也转变为热带山地雨林。
不难看出这是我国一处研究热带森林的好基地。
途中,我们先经过了几个僻静但海产品丰足的小村,我花了五角钱就买到一枝洁白的珊瑚,捧回家中观赏了多年。而挑担的、做生意的均是妇女,包着头帕,穿着朴素的民族短装,可以看出当地的民俗是妇女为主劳力,也体现出南方妇女勤劳的美德。
穿村过镇,来到热林所的院落,看到热带植物环抱着的科研所房舍,感到格外亲切。我们的同行在遥远的南疆建立了一处极有意义的定位研究基地,进行着有序的科学工作,同时也承受了许多生活、家庭方面的具体困难。
所内的庭园中及房前屋后生长着密密丛丛的热带果树木瓜、木菠萝等,一串串果实随处可见。老茎生花这一热带雨林植物常有的性状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分类学上,这种木瓜应该叫“番木瓜”,原产于南美,是华南地区广泛栽培的热带果树之一。木菠萝则是桑科植物,又称“菠萝蜜”,类似于无花果,由花托发育成大如足球、内含多果的“果实”,与属于单子叶植物的
菠萝(凤梨)截然不同。有趣的是它的种子富含淀粉,炒熟后可食用,味道与板栗相似。
我们稍事安顿后,就开始沿尖峰岭垂直带对主要森林(植被)类型进行考察。山麓地带由于旱季明显加之滨海环境的影响,生长着刺灌木、扭黄茅和疏生的木棉、酸豆树等,呈稀树草原和农田(甘蔗地)景观。海拔100米以上才进入林区。
低山地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上层以旱季落叶的海南榄仁树、厚皮树为主的季雨林,分布于海拔100~400米;另一种是以常绿的青皮等树种为主的季节性雨林,分布于海拔300~700米。海拔700~1100米则分布着以青皮、坡垒、紫荆、鸡毛松等为标志种的山地雨林。这一地带的年降水量已达2650毫米,无明显的旱季。雨林中的植物种类极为丰富,通常一公顷面积上仅乔木就有100种以上,乔木层高25~35米。由于种类繁多和藤本植物发达,所以群落的层次很不明显,呈连续过渡状态。近山顶则分布着常绿阔叶——苔藓矮林。
我们还着重对热带季雨林、山地雨林中珍稀特有的物种作了调查。如材质优良的青皮、坡垒、格木(比重大于1,能沉于水),以及药用藤本植物鸡血藤等。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应该重点保护的国家一、二级珍稀濒危物种。我们是将它们作为特殊类型一山林珍宝来探寻的。记得当时为了反映林冠的情况,我几次试图仰拍都未能成功,后来不管地面状况如何,干脆躺下来将镜头对准林冠。热林所的同事们对我的外业工作态度甚为感佩,连说:“山地条件差,委屈你了。”其实在我来说,“委屈”自己而适应各种野外环境,绿色天涯,已成习惯,这在日后的西藏高原野外考察中,更是不在话下。
天涯海角染绿
我们环岛而行,离开西岸的尖峰岭林区,环行东岸,遥观中线高高的五指山,更专程去岛的南端,来到慕名已久的“天涯海角”。
那里的海滩极为洁净,浪涛拍岸,海天无垠,更有临风的椰子树,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更独特的是“石蛋地貌”景观,这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花岗岩被风化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球”(蛋)而成。我想郭沫若先生大书石刻的“天涯”、“海角”两石,大概是当地最大的两枚石蛋了吧!
椰子在我国适生干台湾南部和海南岛,在具有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降水、热量丰足(年降水量近2000毫米,年平均温度超过25℃,1月平均温度亦在20℃以上)处,非常适宜椰子的生长。这里的椰子一年可结果3~4次。成熟的椰子落在海滩上,在随海浪漂流的过程中即可萌芽扎根。我们还看到种植于庭院中的一种“大王椰子”,果实更大,而树干略呈瓶状,是一个独特的品种。
我在“天涯”、“海角”周围观海绕石,久久不愿离去。多年后再访时,已是人头攒动,游客云集,不复有“天之涯,海之角”的意境了。
责编胡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