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友珍
片刻凝滞之后,人们突然间清醒过来,在摇晃的教室里争先恐后地、甚至踏过孩子的身体冲下楼去。1755年的一天,瑞士苏黎世发生了地震。惊魂甫定,人们才感觉冷了、饿了,可他们谁也不敢再上楼拿东西。也许无知者无畏,一个外表柔弱的小男孩主动跑上了楼,给同学和老师们取回了衣物。这个发育不良、性格内向的男孩的举动让所有的人感到震撼,他就是裴斯泰洛齐,那年他9岁。
一
苦命的裴斯泰洛齐5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庭一贫如洗,生活陷入困境。人在困境中往往有两种选择,要么堕落,要么奋进,裴斯泰洛齐没有堕落,而是以一种独特的眼光与思考来面对眼前的一切。他比其他的孩子更为懂事。外表瘦弱的善良的母亲坚强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为了一句承诺而放弃自我的无私而忠诚的巴贝丽勤俭持家,她美好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裴斯泰洛齐,使他从小就懂得了去关爱与感恩,拥有了慈爱、信任、克己、无私的良好品质。
假期里,裴斯泰洛齐常常去看望在韩谷教区做牧师的爷爷,在那里,他完全被那些灰心丧气的脸、肮脏乞讨的手、麻木不仁的心所震惊;他为那些衣衫褴褛、面色菜黄、到处流浪的弃儿们的生活而心酸;面对那些有权有势的富人们趾高气扬的姿态他感到无奈甚至气愤……渐渐地,他的心中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理想——“拯救贫苦民众,消除苦难根源”,他期望让穷人恢复人的尊严,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从此,他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他说:“我的心就像一条奔腾的激流那样,孤独而寂寞地向着我唯一的目标前进。”
同情心、使命感让年轻的裴斯泰洛齐不甘平凡,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希望寻找一条改变穷人生活的道路,卢梭的《爱弥尔》、《社会契约论》等的思想在17岁的裴斯泰洛齐心中扎下了根,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大学期间他因参加进步活动而遭逮捕,但监狱生活更坚定了他的志向,出狱后他便开始了通过教育帮助穷人的活动。1768年并不富裕的他贷款购置了一块荒地,取名为“新庄”,把它当作一个模范农场。向附近的农民传授新的农业技术与方法。他不只想让那些农民有饭吃,更想让他们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他认为把教育同劳动熔为一炉,从劳动中去了解生活的意义,从劳动中去学习生活的方法,才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1774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又开办了“贫儿之家”,收留了几十名无家可归的孤儿和乞儿,他不仅做他们的父亲和母亲,还亲自教他们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同时让几个工匠教他们纺纱织布,让他们感受人世间的温暖,使他们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自己的生活因此更陷入困境,但裴斯泰洛齐却说:“我看到这些幼小儿童以前非常凄惨,现在却慢慢茁壮地成长,感到极大的欣慰……”他对儿童的无尽的爱,被教育史家称为“裴斯泰洛齐精神”。
尽管裴斯泰洛齐努力地为孩子们付出一切,但“贫儿之家”还是因为经费问题而被迫停办了。新庄的孤儿院失败后,他埋头写下了著名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法国立法会议因此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称号,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誉。1798年和1800年,他又先后在斯坦茨城与布格多夫城进行教育实验。1805年至1825年在伊弗东城的教育实验最为成功,全世界的眼睛都注视着这里,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都派专家前去参观学习。伊弗东被视为教育圣地,裴斯泰洛齐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与新学校的创始人。许多国家都掀起了国民教育运动,公共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新庄穷人的救星。斯坦茨城孤儿的父亲。布格多夫城和明亨布兹城人民学校的创办人。伊弗东城的人类教育家。正人,基督徒,公民。毫不为己,一切为人。”这是瑞士政府在裴斯泰洛齐诞辰100周年所立的纪念碑上的一段文字,记录了他一生从事的四次教育实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二
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营造出一个充满爱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要精心照顾好儿童,注意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进步和成长报以慈爱的微笑;教师要用亲切的话语、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动儿童;当爱和信赖在儿童心中扎下根以后,教师要尽力激励它、增强它,使之不断升华。裴斯泰洛齐不仅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的,他以自己的实践践行他的理论:1774年,他的“贫儿之家”里收容了几十个流浪儿童,裴斯泰洛齐和他们一起生活,教他们劳动、说话、读书、写字;以身作则指导他们的行为。他给孩子们洗澡、换新衣服,而自己却衣衫褴褛;他给孩子们安排食宿,而自己却只能以一块黑面包和一杯水来充饥;他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倾其所有,却没有钱来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治病。这样的关心爱护、这样的无私奉献给孩子们带来的教育是任何形式的教育无法超越的。孩子们在他言传身教的爱护下也学会了爱护别人。
裴斯泰洛齐像慈父一样,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孤儿,他视孤儿们为己出,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呼唤儿童内心的伦理情感,手把手地教他们传递爱的火把。一次,阿尔德堡发生了火灾,裴斯泰洛齐把儿童们集中起来问:阿尔德堡失火了,一定有成百的儿童无家可归,让我们向政府请求拨20个左右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吧!儿童们很感动,一齐答道;“赞成!赞成!就这么办!”他接着说:“但是,各位小朋友,我要你们考虑一下,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钱,如果你们要这些孩子进来,你们必须努力工作,也许你们不得不缩衣节食。如果你们不是真正为这些儿童忍受一切痛苦的话,最好不要随便答应他们进来。”儿童们的决心非常坚定,纷纷回答道:“食物差些也好,工作增加也好,少得一件衣服也好,只要那些可怜的孩子能够进来。我们什么都可以忍受。”裴斯泰洛齐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既生动又感人,既现实又深刻。使儿童真正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和道德的意义。
作为教育者,裴斯泰洛齐也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不是来自对儿童的惩罚、告诫、命令和指示,不是来自凌驾于儿童之上的特权,而是来自教师对儿童强烈的爱和责任感。在道德教育中,裴斯泰洛齐主张师生之间的民主,重视儿童尊严,但对于儿童的顽固、粗暴的行为,他从不姑息养奸,甚至于用惩罚来加以矫正。他说:“若要把一个人教育得好,若要把他培养成器,就一定要消灭他的恶习,根除他的虚伪,使他在诡诈的道路上惊出一身冷汗来。”然而在他施行惩罚后,立即主动与被罚者握手、接吻,沟通师生间的感情,使受罚的儿童获得了心理平衡;而且他与儿童们朝夕相处,食寝与共,俨然成为大家庭的家长,师生感情非常深厚。因此学生虽然受罚,不但不恨,还主动承认错误,表示愿意受罚。裴斯泰洛齐的这种既爱护又严格的奇妙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爱的惩罚”——没有爱就没有罚,罚是
为了更深的爱。
三
自然地塑造自然的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想。他认为自然的教育就如“夜莺在黑夜中的一鸣,丝毫没有强迫的阴影存在”,他十分重视儿童的天性,认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理、心理的规律来进行教育。做到循序渐进。他曾把儿童的本性形象地比喻为“岩石”,把他所期望培养的和谐发展的人比喻为“大厦”,而教育工作就是在岩石上砌造大厦,必须根据岩石的特性与形状合理选择,合理建造。当然裴斯泰洛齐的“自然地塑造”并不等于顺其自然,而是把自然发展与教育目的一致起来,如果仅仅听其自由地发展,那么孩子的能力就不可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程度,这种和谐应该是指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它不仅来自儿童自身的努力,更来自与周围的伙伴、社会的和谐交往。裴斯泰洛齐认为如果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只是依赖本性的力量,而无其他帮助,那么,“使人从动物的感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将是缓慢的”。这样的合作发展、和谐发展意识在当时实在是难能可贵。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他借毕立夫斯基伯爵之口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教育工作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的方法是顺从自然的本性的要求。”(《隐士的黄昏》)因此裴斯泰洛齐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教育心理学化。这是一个研究至今的话题,1800年7月,裴斯泰洛齐向“教育之友会”提出“把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理论,即把教学的形式建立在儿童精神需求的层面上,使知识的要素单纯化,从而获得自然的、精神的以及道德的陶冶。裴斯泰洛齐早年的学生、后来成为知名教授的弗由伊曼回忆道:“为了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我们被带到户外,向伊弗东附近人烟稀疏的比由仑河谷步行。我们首先观察河谷的整体与各个部分,对这个河谷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挖取河谷的黏土,把它包在一张大纸里面。回到学校,大家就站在一张大桌子边,把带回来的黏土捏造成河谷的模型。次日我们观察较高的地方,继续扩展我们的研究范围。最后,我们终于把整个伊弗东盆地研究完毕,把它做成鸟瞰的彩雕模型。然后,我们才开始学习地图。”他的地理课颇有特色,学生在需求心理的推动下,愉悦地、主动地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在合作中获得能力,提升道德修养。裴斯泰洛齐认为要培养儿童崇高的品德必须先唤醒儿童内在的伦理情感,以此为出发点,才能进一步使他们对外在的事物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有一天,当裴斯泰洛齐拿着“窗”的图片讲课时,一个学生询问他道:“从真正的窗子上不是能更好地学到窗的属性吗?”这一问使他恍然大悟,他自言自语地说:“正是如此,你说得很对……”从此,他更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外在教育内需化,他的这些理论为以后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重视直观教育。究竟怎样的教育程序最容易被儿童接受呢?这是认知教育中最基础的一环,裴斯泰洛齐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的头脑并非是感觉的被动接收器,而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他进一步分析了儿童的认识心理过程,认为儿童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首先会遇到三个问题:眼前的事物有几种?它们的外形如何?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因而儿童在直接接触实物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再从已知事物向未知事物发展。逐渐形成知识体系。因此他倡导在教育中进行直观教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算术教学中制作了著名的“算术箱”,箱内是各种形体的实物,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实物:他还用黏土制作地形模型,让儿童较为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识,学生学有兴趣,理解深入,掌握充分。裴斯泰洛齐首次实践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积累丰富的经验,这种直观教学法和实物教学法对美国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助力很大。他的思想对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也有相当的影响。
开创要素教育。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如何化简为易?裴斯泰洛齐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一些最简单的要素构成,最复杂的感觉印象是建立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的。如果把简单的要素完全弄清楚了,那么,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就简单了。因此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的、易于为儿童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以便更好地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如果儿童掌握了这些最简单的要素,就能够认识他们的周围世界。比如“母爱”是儿童道德教育的要素,儿童由被母亲爱到爱母亲,由爱母亲到爱他人、爱社会甚至爱全人类;关节活动是劳动教育的要素,由简单的一些身体操练拿、推、掷、挥动、角力等到全面地发展体力,掌握各种专门的劳动技能;数目、形状和语言是智育的简单要素,“从模糊的感觉印象到准确的感觉印象,从准确的感觉印象到清楚的映象,再从清楚的映象到明晰的观念,从而实现整个心理发展过程”。要素教育同其他教育方法的区别是,他侧重增长能力,而不是知识,他所追求的是各种能力的均衡发展。《葛笃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学生们的》一书对要素教育进行了阐述,并在斯坦兹和布格多夫的教育实验中进行了大胆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为后人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
裴斯泰洛齐的著作并没有完整的系统。他的教育理论都散见于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丛书《葛笃德是如何教育她的学生们的》、《母亲必读》、《观察入门》、《教学通论》、格言《隐士的黄昏》、绝笔著作《天鹅之歌》等。也许裴斯泰洛齐并不是一位精密的教育思想家,但他的不朽的价值在于他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他以自身的行为完成了自己的主张,在教育史上可以算是一位特殊的人物。裴斯泰洛齐以一颗慈善而坚强的心实践他的平民教育理想,凭着刚毅与执着走过了艰难与坎坷,以天鹅的歌唱传达着教育的心声。裴斯泰洛齐虽然离世180多年了,但他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等至今有着积极地影响,他的理想也一直是历代教育改革的追求。他不仅是瑞士平民教育之父,更是世界人民的教育先驱。法国教育史学家孔佩雷说:“整个欧洲无论南北,没有一个地方不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