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梅
一
毫无疑问,卢梭的名字排在人类思想者的前列。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出生后8天,母亲因产后失调去世;10岁那年,其父与一军官发生斗殴,逃离日内瓦。幼小的卢梭从此成为孤儿。
卢梭一辈子颠沛流离,辗转流浪,当过雕刻匠的学徒,当过流浪儿,当过富人家的仆役、跟班和家庭教师。几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他都经历过。他崇尚自然,行为不拘,率性而为;他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性情浪漫。他一生未受过正规教育,最终却成为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一天教师也没有当过,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的教育经典著作《爱弥尔》。他善于站在社会的底层,去洞察社会的积习和政府腐败的原因。每有著述,都能表达老百姓的心声,切中时弊,他那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是刻苦努力和丰富人生经历的结果。托尔斯泰曾经形容他是“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
卢梭的童年与书相伴。父亲嗜好读书。晚饭后常常带着卢梭朗读母亲遗留下的不少小说,有时通宵达旦。日复一日地读书,养成了卢梭读书的习惯,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也让他逐渐养成了“不愿受束缚和奴役”的独特个性。
16岁开始,卢梭和华伦夫人一起度过了10年的悠闲生活。这段平稳宁静富有情趣的情感生活。孕育了卢梭对自然的情感。华伦夫人温柔优雅的爱情,使他虽身处漂泊之中,却没有精神空虚之感。阿尔卑斯山麓的山区美景,令他内心感到一种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伟和多彩,深深地影响了卢梭的人生观。凭着对知识的渴求,卢梭由一个从未进过正规学堂的苦孩子变成了学识渊博的旷世奇才。
结识大哲学家狄德罗,成为卢梭人生的重要转折。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使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都热心于学术工作,一起合编《百科全书》,同时思考当时最重要的文化思想哲学方面的问题。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卢梭把生存体验凝为一篇不同凡响的《论科学与艺术》,该篇论文获得了征文的头等奖。37岁的卢梭从此一举成名。
其后,卢梭创作了多部歌剧,收获满堂盛誉,一时间,卢梭成了巴黎的宠儿,贵族们都以邀请卢梭喝下午茶为荣耀。当歌剧《乡村卜师》在皇宫演出轰动巴黎时,卢梭接到传报,翌日国王要在皇宫接见他,还要给他一份不菲的终身年金。卢梭失眠了。去。意味着可以得到终身年金,一生无忧;可是,也意味着会因此失去思想的自由。卢梭终是拿定主意,以身体不适,谢绝了觐见。第二天清晨,他乘坐着马车,离开了巴黎。为自由和真理而活,绝不会因为金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卢梭以独有的高贵换取了灵魂的自由。
卢梭住到巴黎郊外乡间的“退隐庐”。他喜爱大自然,喜爱那儿的草地、湖泊和森林。白天,明媚的阳光照在草地上,草地上开放着紫罗兰、迎春花和许多叫不出名的小花;夜里,森林有夜莺在歌唱。居“退隐庐”,静静地思索、写作。在这里,卢梭写下了一系列不朽的文章和著作。1761年自传体小说《新爱洛依丝》在巴黎出版,获巨大成功。在隐居乡村的日子,卢梭更沉迷于教育的理想国,1762年4月,《爱弥尔》问世。
从来没有哪本书像《爱弥尔》这样获得那么多私下的交口称赞,但因为书中有许多宣扬自由和批评社会等级与君王制度的言论,引起统治者的高度恐慌。6月1日,巴黎大法官下令查禁《爱弥尔》。6月3日,警方把巴黎所有书店的《爱弥尔》通通没收。6月7日,巴黎神学院公开对这部著作提出谴责。6月9日,巴黎高等法院作出决定,要正式签发“逮捕令”缉拿卢梭。6月11日,被收缴的《爱弥尔》在法院的台阶前被当众撕毁焚烧,化作一堆灰烬。
一时间,在人们的眼中,卢梭成了“异教徒”、“疯子”。他的生命受到威胁,有人叫嚷要在他背后开枪,杀了那“野蛮人”。一天夜里,卢梭租住的房屋遭到暴雨般的砖石袭击。第二天一早,房屋主人惊呼,“天啊!这简直成了一座采石场。”
卢梭为《爱弥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迫辗转多个国家,到处被人驱赶,几无容身之地。多灾多难的逃亡生活持续了八年,直到他辞世那一天,巴黎高等法院也没有撤销对他的“逮捕令”,他的身份依然是“在逃的犯人”。
晚年的卢梭以抄写乐谱为生。他说:“我是一个工匠之子,自己也是工匠;我现在干的是我从14岁开始就干过的活。”清贫淡泊的生活,平静而又匆匆,他孤独忧伤。于是他到大自然中寻找庇护,一俟到了乡间,他的面容就变得快活和宁静起来。看到田野和绿茵他就感叹:“啊,我们终于从马车、铺石马路和人群中走出来了。”
“他受的苦难使他著称于世,因为这些苦难组成了他的幸福。”卢梭的友人如是说。但卢梭却说:“我天生就是为了如此生活的。”卢梭晚年,几乎无人与他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但他反而非常珍惜和享受这份弥足珍贵的孤独,这种孤独让他置身于纷争之外,心无旁骛地思索。《忏悔录》、《卢梭对话录》、《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遐想》等旷世杰作就是在这种孤独中诞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卢梭也不曾放弃孤独心灵的旅程,他用流动的句式和深沉的思想回忆那些曾经的绝望和空虚,继续探寻着自己精神的栖息地。1778年7月2日,卢梭在写第十次《漫步》终篇时,心脏停止跳动,与世长辞。
人们把卢梭的遗体安葬在埃默农维尔湖中心的白杨岛上。“大地万籁俱寂,一泓清澈的湖水,静静的涟漪,他的心得到了永远的安息。”
卢梭辞世后十一年,法国爆发了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罗伯斯比尔们从卢梭那儿找到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斗败了国王军队的火枪。民众暴动,攻占巴士底狱,把路易十六国王押上断头台,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在革命高潮中,巴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仪式,把一个遗体移葬到伟人公墓。巴黎议会厅内,卢梭的半身塑像,与华盛顿、富兰克林等伟人塑像一道陈列。
如今,卢梭安眠于他的祖国,并被人们久久怀念。那墓碑上的文字也令卢梭欣慰——自然之子、真理之子长眠于此。
二
《爱弥尔》是卢梭构思20年,撰写3年完成的不朽之作,不仅在政治上掀起轩然大波,也在教育界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伏尔泰称该书为“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差的人”写出的一部对现代教育学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书;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因读《爱弥尔》入了迷而打破自己每天定时出门散步的生活规律;《爱弥尔》一书的译者李平沤先生说:“书中阐述的许多思想和原理,哺育了现代教育学。”是的,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历经三个世纪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有人评价。如今所有的教育原理都被这本书在两百年以前提出了;也有教育学者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爱弥尔》留存在世,纵令其他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所有这些,足以说明《爱弥尔》在教育史上的独特地位。
《爱弥尔》是卢梭为彻底改革时弊而长期苦心焦思
的结晶,也是他哲学思想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目的是论证“人天生是善良的”这个哲学命题。在书中,卢梭把教育的功能,把知识的传授提高到对天性的呵护和道德的培养上,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完善的境地。这是对过去一切有关教育功能的论述的彻底颠覆。
全书不仅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而且洋溢着作者沸腾的感情。“我决定给我一个想象的学生……而且。从他出生的时候起就一直教育到他长大成人。”主人翁爱弥尔,是卢梭精心构想、充分假设的学生。他是一个智力寻常的孩子,“既不天资过人,也不生性鲁钝”,为的是使他能够起到“教育的范例”的作用;把他假定成一个没有父母的孤儿,是为了自始至终全面掌握对爱弥尔的教育而排除包括孩子父母在内的所有人的干扰。卢梭以为,从婴儿出生起,对他的全部教育,都在于把他培养成一个“对他自己和别人”都有用的人,培养成一个公民,以便他能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卢梭塑造的爱弥尔。具有阳光温暖的清新脱俗动人的本色。他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拥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与和善。无疑,爱弥尔是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的理想形象,是自然主义教育培养出的新型模特儿。卢梭用爱弥尔的形象,抨击造就王公贵族和达官显宦的封建教育。
全书笔调十分平实,行文简练,语言朴素,仿佛作者就站在你的面前,充满激情地讲他无比喜爱的孩子如何长大,讲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坏的教育……其道理之深刻语言之精辟令人难忘;其浪漫主义文笔之清新,抒情词句之优美,推理之严密,结论之合乎逻辑让人折服。全书贯穿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三
(一)卢梭的儿童观
“把儿童看作儿童”,可以说是卢梭儿童观的核心、最基本的思想、最大的贡献所在。在西方,卢梭是第一个真正“发现儿童”的人。他对“童年的概念”的建立被誉为文艺复兴最伟大也“最具人性”的发明之一。“童年的发现”成为近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标志,卢梭也因此被誉为近现代儿童教育立场、观念和方法的鼻祖。
卢梭明确指出,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独自存在。儿童时代绝不只是成人的预备,而是具有自身的价值:“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卢梭批评当时的教育:“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了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爱弥尔》一书的序言也指出:“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
在整本《爱弥尔》中,有一段话最精髓、最叫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这段文字精辟地论述了童年教育应该顺其自然。是的,最彻底的人本主义就是自然主义。儿童的一切发展都是自发的,儿童的成长有他自己的节律和周期。面对儿童的成长,大人应该有耐心,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功利化。
(二)卢梭的儿童知识观
卢梭特别强调要让孩子学习有用的知识。卢梭认为,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个人不仅不能知道一切的事物,甚至连别人已知的那一点点事物他也不可能完全都知道。既然每一个错误的命题的反对面都是一个真理,所以真理的数目也同谬误的数目一样,是没有穷尽的。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的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卢梭不主张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更不主张用书本知识来束缚儿童的头脑。在他看来,教育的过程不仅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追求知识的智者和思想者。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头脑: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学习的兴趣。卢梭说:“需要记着的是: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又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卢梭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卢梭还提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获取知识。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问。他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这样,在他们日后的生活道路上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开动脑筋,善于学习,应付自如,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卢梭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在于实行。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更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教育伴随着生命的始终,教育应该教会孩子如何生存和生活”,卢梭二百多年前的观点,闪耀着当今“素质教育”的真知灼见。
(三)卢梭的儿童幸福观
卢梭对幸福的诠释是:“自然人的幸福是同他的生活一样简单的;幸福就是免于痛苦,也就是说,它是由健康、自由和生活的必需条件组成的。”卢梭认为,“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不相称。”儿童获得快乐和幸福,主要是指他的自然意志因为自己的能力未受到任何外在的限制而获得实现。而非自然发生的愿望、超过自身体力和良心允许而不能实现的要求,则会造成痛苦。根据产生痛苦的上述原因,要想使儿童获得快乐和幸福,就应当尽可能使儿童保持在天生的自然状态,因为“人愈是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愈小,因此,他达到幸福的路程就没有那样遥远。”在儿童的自然状态中,有时在成人看来似乎是给儿童造成了痛苦,但实际上却是自然给了他一种锻炼,精神上如此,身体上也是如此。
他举例说:“雪地上有几个淘气的小鬼在那里玩。他们的皮肤都冻紫了,手指头也冻得不那么灵活了。只要
他们愿意,就可以去暖和暖和,可是他们不去:如果你硬要他们去的话,也许他们觉得你这种强迫的做法比寒冷还难受一百倍……我让他自由,就可以使他在目前过得挺高兴;我给他以锻炼,使他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灾难,从而就可以使他在将来过得愉快。”卢梭指出,让儿童的自然要求不受限制,但不能理解为儿童的任何要求都不受任何限制。可见,卢梭同时又是反对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
因此,他的爱弥尔自小不需要经受襁褓的束缚。可以在没有危险的地方随意活动,尽情呼吸乡村的好空气。卢梭让爱弥尔不用学单车、小推车和引步带。当他知道怎样把一只脚移到另一只脚前边时,只要在有石子的地方有人轻扶一下。每天把他带到草地上,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一百次。或许身上常常都有点儿伤,然而他永远是快乐的。
卢梭认为,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运用,就会既使儿童现在感到快乐和幸福,也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四)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卢梭对他那个时代的教育状况和教育方法深感忧虑。他不赞成“把人像练马场的马加以训练”:他告诉人们:各种各样的偏见、权威和压在人们身上的社会制度将扼杀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将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歪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有三层含义:一为避开不合理的社会环境和不健康的风尚的习染,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进行教育;二为反对戕害人性的贵族教育和教会教育的腐朽传统,主张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的规律来实施教育;三是培养“自然人”,即摆脱社会传统的枷锁和习俗偏见的影响,身心健康、善良仁爱、富于平等思想和自由精神并具有劳动技能的新人。
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与大自然相接近,接受自然的熏陶。”卢梭把自然赋予的美看成世上真正的美。他说:“自然界本身赋有巨大的美,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乐趣。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模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我们愈是违背这个老师的指导,我们所做的愈不像样子。因此,我们要从我们所喜欢的事物中选择我们的模特儿:至于臆造的美之所以美,完全是由人的兴之所至和凭借权威来断定的。因此,只不过是因为那些支配我们的人喜欢它,所以才说它是美。”
卢梭主张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的规律来实施教育。教育要以儿童为本位,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让孩子自然成长。“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
卢梭的自然教育观还强调感觉教育的作用。他提倡运用实物教育和事实教育的方法。他说:“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卢梭主张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既不应该使用灌输教育的方法,也不应该采用惩罚的手段,而是应该实行“自然后果”的原则。
卢梭认为教育的崇高目的在于促成人性的觉醒。使人彻悟人生,使浑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智慧得到觉醒,从而逐步走向追求有价值的人生的理想境界。他说:“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他认为,应该让儿童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卢梭的教育观真正系统地实现了由尊重人权向尊重童权的过渡,开启了儿童研究的大门,吹响了儿童天性解放的历史号角,掀起了近代教育的巨澜。教育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教育应该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让我们聆听大师的呼唤,让我们的教育了解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世界,全方位接纳儿童的世界,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自由舒展的童年,让我们期待着儿童的幸福时代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