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住房简史》,这一年我一共写了三篇“简史”类的中篇小说,另外两篇是《爱情简史》和《买车简史》。在写《买车简史》的时候,还没有想到要写《爱情简史》和《住房简史》,仅仅是出于一名曾经的老司机的情感,写了《买车简史》。我想(准确吗?),主要是看到了“车”在生活与工作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或照应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未可知。由这种变化引发出的那些故事,至少该算是一个人的生命记忆了。当写完这篇小说的时候,突然觉得它太“行业化”了,因为它仅限于我个人职业上的一种回望,一种抒发,一种感慨,一种记忆。其实,站在一个老市民的角度,值得回望的,就不仅仅是车了,还有爱情。应当承认,爱情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来的中国社会里,特征、认识、判断、变化,与更早的历史,与更悠长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和今天,有着绝大的不同。写出来的,自然是一个人眼里的爱情简史———还是有必要写的。当写完《爱情简史》的时候,这才想到,百姓的住房也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是一段被遗忘了的重要经历。住房,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里,是包括科级以下干部在内的普通老百姓生活之旅中顶顶重要的大事情,同样镶嵌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所谓一个人眼中的《住房简史》,就是这样写出来的。硬性地说,是打算给我的生命历程,在这方面作一个小结。
当我站在2008年,回望过去的三四十年的时候,绝没有什么感慨,而是困惑,我甚至不敢相信,我和我的同事、同龄人、父辈、家属,曾经经历过那样的一段生活,住过那样“有趣”的房子,有过那样的焦虑与亢奋。我觉得这一切,像一场梦。古人说,人生如梦。大约就是对变化而言的吧。
但是,必须承认,把这样的题材牵到小说的范畴里进行表述,坦率地说,有诸多的难度和挑战。无论如何,我写的是一篇小说,略有不同的是,是一篇带有“简史”性质的小说。既然带有“简史”性质,它就必须具有绝大意义上的真实性。“史”的基本素质是真实,而小说的基本素质是虚构。虚构与真实这两个矛盾的东西加在一起,自然就构成了写作上的一种挑战。我不知道,在这篇小说当中,这个问题我解决得怎么样。我唯一能够为自己辩护的就是,无论小说的定义怎样,我眼中的小说应为我个人的意愿、想法、情感,负责与服务。这不是什么创新,而是让小说更接近作者的灵魂,更接近生活的本质。即在虚构当中享受真实带给我们的种种回忆。
恐怕,有关简史类的小说写到这儿,就算画一个句号了———或许,我还会再写一个(因为还有一点点想法),不过由于“3”字的禁忌,就不想再写这种简史类的小说了。不过,怎么说得准呢。2008-10-14于哈尔滨
责任编辑 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