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丹 姚启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公开和流通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想。一些看似平凡的人物和事件,一旦触网,便会迅速引起网民的注意。进入公众视野展开讨论。网络亦成为网民声张正义、揭露黑幕、监督公职人员的平台。近年来,针对安全生产、地震预报、食品安全、司法透明等方面的质疑与问询声充斥网络。
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诸如网络暴力的恶劣、人肉搜索的滥用、公民隐私权的践踏,还有匿名的诽谤诬蔑……种种这些,如若任其肆意滋长,将给社会生活带来严重隐患。因此,网络舆论的引导、掌控工作,成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点。
一、网络舆论失范易演变成“网络暴力”
一项网上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网络监督已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但也有40.8%的网友认为,网络监督不具备合法性。只是一种网络暴力。
2007年“史上最毒后妈”成为一个社会反响极大的网络事件,仍让人们记忆犹新。该事件发生后,由网友“集体迷失”般的口诛笔伐、道德征讨,到最后确定为假新闻的尘埃落定、鸦雀无声,可谓“网络暴力”软刀子“杀人”的现实样本。
该网络事件是平息了,可留给媒体、公众的思考却是深远的。荆楚网评论员吴双建在《谁代表网友给小慧的后妈道歉?》一文中这样说:一位农村妇女遭受数百万网民的攻击,而网民发现自己错了之后都“没事儿一般地散开”,这个网络(环境和舆论场)绝对是不正常的。网络非理性的言论一旦如脱缰野马。网民将更热衷于进行“网络审判”,超越法律法规。漠视道德规则,不顾个人隐私。
构建和谐网络,创建文明有序的网络舆论氛围,是媒体以及全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互联网上存在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在难辨真假的情况下,那些带有强烈情绪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很容易干扰普通民众的判断。匿名性在给网友言论自由的同时,让网络成为谣言的发源地;声势浩大的“人肉搜索”导致铺天盖地的舆论暴力。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全社会成员更加成熟起来,不造谣不跟风:也需要我们的媒体和职能部门保持清醒,明辨是非,在舆论风暴面前,及时介入,适时公开,掌握主动,引导舆论。
二、网络反腐借助草根力量。更需制度化规范化
2008年被称为网络反腐高涨年。网络监督成为深化民主政治体制完善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一年,网络监督引起媒体最为广泛关注的,莫过于孙春龙的博客上书一事。《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在其博客上发表的举报信《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一封信》,指出娄烦事故中真实的死亡人数。该文引起国家领导人重视,温家宝总理批示要求对事故进行核查。10月6日,国务院组成了山西娄烦尖山铁矿“8·l”特别重大排土场垮塌事故调查组,对这起当初被披露为仅“造成11人死亡的山体滑坡事故”进行调查。此外。公务员“零税收”事件,南昌“2·13刺警案”,深圳“高官涉嫌酒店猥亵女童”事件,“公费旅游文件曝光”事件……一个接一个上演,直至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因“天价烟”事件被免职。被舆论解读为2008年网络反腐的“收官之作”。
2009年云南“躲猫猫事件”。首次允许网民参与对官方结论的公开调查,被称为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此举并未给“躲猫猫事件”带来突破性进展,毕竟,网络监督不能替代司法调查。
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彰显了民间反腐的力量。人们在乐观地看到网络反腐卓有成效的同时,可能会忽略网络监督是把双刃剑,用不好也会成为滋事诽谤、破坏社会大团结的帮凶。专家指出。各级党政、立法部门以及反腐机构要共同努力,握住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既充分发挥其潜能,又不致于让它偏离正确的方向。一方面,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这条渠道加以规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监督的进一步突破。
一个推进法治的国家,民意的热情再高,舆论的浪花再大,也无法替代健全法治与制度改革的作用。如果忽视司法程序本身的作用。过分强调网民的力量,很可能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比如说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没有明确的法规对其界定。如果网络监督不能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甚至失范,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网络监督: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起来
网络的独特力量。早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简短在线交流。广东、上海等省市的“一把手”纷纷与网民见面及交流。2009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倾听人民的呼声。中国领导人对网络民意的重视。表现出了大国领导者的风范与智慧。
“正是由于相关部门的举报制度存在缺陷,甚至出于地方、部门或者个人利益,对群众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的举报拖沓乃至不作为,才造成越来越多的人诉诸网络举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说。“因此。面对网络举报增多,解决之道是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
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指出,硬性压制网络监督不可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取。重要的是执政党、政府在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上想些办法。各级党政机关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执政党、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机制。为民众的诉求、信息充分流动提供足够的空间。网络与其它手段一起形成合力,对权力进行全方位监督。让权力运行法制化,对权力的监督也要法制化。
媒体应在引导网络舆论。畅通舆论渠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人民网的“人民热线”、“网上有话说”等栏目做到早说话、敢说话、会说话,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网友良性互动。在分析事实、辨别是非中体现正确导向。各省级网站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舆论平台,像荆楚网的“民生寻呼”为网民提供投诉和建议的场所。积极探索建立有益的言论通道,起到了引导舆论,关注民意,下情上达,媒体监督的作用。
如今,地方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注重从网上听取民意、汇聚民智。他们意识到,地方政府只有积极应对,对网络监督快速介入、甄别真伪、及时公开、引导民意、化解民愤。才能掌握主动权。中国民众的网络表达将日渐成为民主建设新通道。运用好、把握好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实现职能部门与网民良性互动。还需要我们从法律上规范,从制度上完善,从观念上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