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文 李 志
玉米是世界第3大粮食作物,总产量仅次于水稻排在第2位。近年来,由于能源危机加剧,以美国为代表实施的生物能源开发战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了玉米需求的持续增长,但是我国玉米增产缓慢,大量缺口只能依靠进口。根据我国国情,玉米增量不能单纯依靠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玉米单产还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目前,种植密度不合理是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凌启鸿指出,密度与群体质量关系密切。I.S.Tokatlidis等认为,现代玉米生产在单位面积上的增产,应归因于密度的适宜提高而不是单株产量的增加。玉米群体由若干个体组成,群体内个体数目的多少,决定了群体内个体间相互影响的大小,进而改变个体和群体的特征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形成。
综上所述根据玉米密度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调研和考察。
通过调研发现我区玉米种植普遍存在种植密度过大的问题,其危害性却没有引起该村群众足够的重视。玉米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的不同,种植时间的不同,生产条件的不同,管理水平的不同,要求产量高低的不同,其密度也不.一样。笼统地讲,玉米种植密度应以品种的介绍为依据,夏播,生产条件好,管理水平高,产量指标高,投入大的应采取种植密度的上限,或略高于上限,但一般不超过10%,否则应在要求的密度范围内。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专家提出了解决玉米种植过密问题的建议:
一是选用质量好的种子,纯度高,籽粒大小均匀,发芽率高,苗期苗子较健壮的品种,每亩用种量应在5斤左右。大粒、密度大的品种,亩用种6斤以上,如郑单958、浚单20、聊玉18等。稀植粒小的品种,亩用种量不少于4斤,如农大108。种子质量差的多用一点,种子质量好的少用一点,用机械点播或条播都能达到出苗整齐、大小均匀,不缺苗断垄,为均匀留苗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定苗时严格掌握密度,既不能过密,也不能过稀。就按品种介绍的密度留苗,在这个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然密度大肥料应多施一点。只有做到密度合理,才能充分发挥所种品种特性,获得较高的产量。定苗时要把个别的大苗、小苗、虫伤苗去掉。留生长一致的苗。个别地方缺颗苗也不要紧,玉米有明显的递补性,缺两棵苗的在空档两端留双株弥补,双株留苗要大小一致,离的越近越好。三是部分农户肥力条件相当好,其他条件都具备,也可适当超出要求密度的上限,一般不超过10%,否则容易出现营养生长过盛和倒伏的危险。四是现在离玉米收获期越来越近,农户到自己玉米地调查一下密度,看是否合理,不合理的下季种玉米时改过来,不明白的可到技术部门咨询。
通过高密度种植实现玉米增收
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偏低,由于春旱等一些原因,实际保苗数更低,使得单产难以提高。国内专家普遍认为提高玉米单产要以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
我国一著名玉米研究专家从技术环节回答这个问题。第一,玉米的单产可以分每亩的株数乘以平均每株的穗数。在单穗重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株数越多。产量越高。玉米和小麦、水稻一个最大的不同是,玉米是种一颗结一颗。所以,要想增加产量,在保障单株不变的情况下,就得提高密度。第二,从光能利用角度来讲,玉米光合效益非常高。从光能利用角度讲,产量等于叶面系数乘以光合系数和光合时间。株数越多,叶面系数越大,光合产物越多。第三,增加密度是最容易通过人为栽培措施来控制和影响的。只要把握播种和定苗环节,就能够达到所要求的密度。
第四,从整个玉米生产发展历程来讲,通过玉米施肥量增加带动产量增加。增加密度也不是无限的增加,一定要合理密植。因为密度的增加导致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对光照、水分的竞争加剧。如果在光照水分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导致空秆,这些可以通过耐密品种和增施肥料来解决。
从国外做法来看。美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也是玉米科研和生产最先进的国家。在上世纪30年代时,美国玉米的密度只有不到两千株,产量不到100公斤。到60-70年代,增加到3千株,目前密度将近5千株。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同步增加,产量达到600多公斤。应该说,提高玉米的耐密性,增加密度,增施肥料,是美国玉米高产的主要措施。
从我国生产实践证明,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玉米不到2千株,产量不到100公斤。到上世纪90年代,农业部采取紧凑型玉米推广工作,玉米密度大幅度增加,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当时产量在十年期间增加了100公斤,增长幅度很大。根据专家对目前生产情况的调研和密度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密度还都是偏低,没有达到合理的密度。在东北区一般是3000-3500株,西南区还有大部分不到3000株,密度普遍偏低。在目前密度基础上,普遍增加500到1000株,再配合施肥等其他措施,能够快速直接增加产量100斤左右。
总之,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密度而增加,因此只有合理的群体结构才能获取高产。本试验通过对玉米群体高密度合理性的进一步探讨,找出合适我区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从而获取最佳经济产量及生物产量,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科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