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祖义
“简直是对牛弹琴”,这句话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我国古时候,还真有一个对牛弹琴的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对牛弹琴的故事吧。
春秋时期,鲁国(现在的山东省)有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名叫公明仪,他的琴弹得特别好。从他的琴声中能听得出泉水的叮咚,也能听得出大海的怒涛;能听得出秋虫的低鸣,也能听得出小鸟的歌唱。曲调欢快的时候,会让人禁不住眉开眼笑;曲调悲伤的时候,也能使人跟着琴声一起悲伤。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琴声打动的。
有一天,公明仪带着自己心爱的琴,走在乡间的河堤上。这时,他看到有几头牛在不远处吃草,不由得突发奇想:“我的琴声,听了的人都说好,牛会不会也觉得好呢?让我来试一试吧。”
这样想着,公明仪就坐到牛旁边,使出浑身的解数,弹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这琴声果然美妙极了,任何人听了都会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慨。可是那些牛还是静静地低着头吃它们的草,丝毫没有反应,就好像它们从来不曾听到过什么一样。公明仪想了想,又重新弹起琴来。这一次曲调变了,音不成音、调不成调,听上去实在糟糕,很像是一群蚊子扇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中间似乎还夹杂有一头小牛“哞哞”的叫声。这回牛总算有了反应了,只见它们一个个竖起耳朵,甩着尾巴,迈着小步子走来走去地倾听着琴声。
公明仪看到这个场景,非常高兴,不禁感慨道:
“对牛弹高雅的乐曲,真是白费心血啊!”
高雅的琴曲演奏得再出色,老牛也无动于衷;模仿蚊虫的叫声尽管不是高雅的曲调,但老牛却听得很认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清对象,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如果说话、做事不看对象,结果只会像对牛弹琴一样,没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