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谦锋
美国服装价格过去十多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当前的经济危机又加剧了这一势头。根据美国棉花公司生活方式调查(Lifestyle Monitor)的数据,70%的美国消费者称目前的经济形势使他们囊中羞涩,近三分之二(64%)的人说他们的服装支出比去年减少。面对不利的形势,零售商一直加大打折力度吸引对价格敏感度高的消费者。
因零售价格持续下降,零售商们为保持因此不断压缩的利润,一直不断寻求降低成本的各种方法。考虑到和成本有关的因素,自去年开始,他们已经逐渐转向从东南亚国家采购以棉为主服装。改变服装采购地区也是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例如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近年一直走强,相对地近几个月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走势趋弱。汇率的变化进一步促使零售商转向东南亚国家采购,以在他们的整个供应链降低成本,减少损失。
对中采购增长趋缓
根据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办公室(OTEXA)的报告,美国服装进口总量从2007年到2008年下降了2.7%,和1989年美国纺织品和服装办公室首次收集这方面数据相比,美国进口以棉为主服装的总量下降了2.5%。其它纤维品类的进口量下降更多,以丝为主服装进口量下降18.8%,羊毛为主服装进口量下降4.7%,合成纤维服装进口量下降2.4%。
大约六成的棉质服装进口下降是由于从中国、墨西哥、巴基斯坦的进口量减少了,减少量分别是3.9%,8.1%,1.6%,从这三个国家进口量的减少大大抵消了从其它排名前十位国家进口量的增长。尽管进口总量下降,中国仍然是对美国最大的棉质服装出口国。越南从中国获得一些市场份额,它对美国的棉质服装出口量上升26%,使越南成为美国的棉质服装第四大供应商。另一个较大的变化是从其它东南亚国家进口量的增长,从孟加拉、印尼、柬埔寨的进口量分别增长了8.3%,8.1%和5.5%。
尽管中国在许多以棉为主的产品分类仍保持最大供应商的地位(包括裙装,内衣和梭织衬衫),但过去几年采购地逐渐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例如下装和针织衬衫。从孟加拉进口以棉为主下装上升了25.6%,使孟加拉超越中国成为该品类最大的供应商。从中国进口以棉为主下装的增长率下滑较快,(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30.3%,从2008年到2007年仅增长8.5%)由于孟加拉生产的下装单位成本比中国要低(分别是4.36美元和6.73美元),使一些市场份额从中国游移到孟加拉。在以棉为主的针织衬衫类别,越南超过中国成为第二大供应商(仅次于洪都拉斯)。从越南进口针织衬衫增长32.5%,而从中国进口只增长了5.9%。从2007年到2008年,越南生产的针织衬衫单位成本降低4.3%到3.2美元,这显然低于中国的单位成本5.07美元,这个数字比2007年反倒有所增长。因此,从中国进口以棉为主服装增长趋势放缓不仅是由于目前的经济环境,也是由于零售商采购服装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所致。
汇率变化加强成本控制
几个主要纺织品生产国的货币对美元贬值,在出口成本上又有了新的优势。自经济危机以来,美元不断走强,扭转了自2002年以来的下跌颓势。从2002年2月到2008年7月,美元对主要交易伙伴的汇率下跌27.1%(根据
美联储汇率权重目录)。但是在过去几个月里,由于美元从2008年7月到2009年1月升值15.7%,对近一半国家货币的汇率下跌趋势已发生扭转。美元的走强归功于投资者相信,由于目前各方面情况不明朗,美国是保护他们投资的更稳妥地区,所以把他们的资产转换为美元。另一方面,他们抛出了以其它国家货币计算的资产和投资,使得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
对美元汇率显著下降的国家包括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国。因此,对美国出口的一些主要供应商的出口成本相对下降了。例如,自2008年8月以来,印尼盾对美元下跌18.7%,意味着2009年1月美国从印尼进口,比2008年8月少支出成本18.7%。由于长期被指责保护人民币,不让其升值,中国从2005年7月起,允许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0%。尽管从2008年8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相对稳定,但是由于在这之前,人民币的升值,使得中国货物出口相对其它国家货物出口的竞争力减弱。
从2008年9月以来,经济危机加剧,汇率变化的起伏也较大。随着世界经济趋于稳定,汇率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将继续发生演变。然而,最近汇率的变化,让美国进口商看到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的空间。由于美国国内的消费者更关注打折商品和价位较低商品,让进口商们面临较大的价格压力。
因此,零售商利用对他们更为有利的汇率变化,更倾向于从东南亚国家采购服装,从而缓解整个供应链销售利润减少的趋势。同时,由于人民币走强使中国在劳动成本增加的基础上,又添上了汇率成本,出口益发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