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刚
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是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许多教师不是很清楚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和方法,尚未掌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策略。殊不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征、教学策略和媒体成本等因素,均决定着媒体的类型和内容。
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活动过程的指导思想,不仅限制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还控制着多媒体课件所包含的媒体类型和内容。以英语教学为例,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和要求学生就某个情境进行对话,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那么前者往往需要课件中出现大量的文字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形成语法概念,后者则往往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实际的情境。
教学内容不同,多媒体课件所包含的媒体类型和内容也不同。例如,教授数理学科的定理和法则时,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故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来重点展现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或将微观的、不易观察到的过程加以放大,帮助学生掌握定理和规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知特征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在小学低年级,多媒体课件可以借助形象的动画、视频来创设情境,应用重点放在形象化教学方面,以适应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在小学高年级,则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课件应用方式。例如,向善于独立学习的学生提供辅助学习的工具型或自主学习型课件。
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策略不仅仅影响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还影响多媒体课件的类型。例如,教师若采用“示范—模仿型”教学策略,那么多媒体课件常用演示型。教师若采用游戏教学策略,可能更多地采用教学游戏型课件。
与传统媒体传递教学信息的方式不同,多媒体课件提高了媒体成本,往往也会影响到教师对课件的选择。多媒体课件的成本主要包括素材成本和集成成本,前者是课件中使用各类素材的成本,而后者是把素材整合在一起的成本。素材成本受限于素材的制作,集成成本受限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过去,由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对不足或信息化资源短缺,多媒体课件的素材成本和集成成本较高,影响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各类资源网站的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得以实施,素材成本和集成成本快速下落,直接促进了多媒体课件的课堂应用。
明晰了多媒体课件应用的制约因素,并不表明教师就能够较好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还需要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事实上,即使优秀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就我国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地区、学校、社会环境、师资素质与个性、学生对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课件很难被不同的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即使参与开发设计课件的教师本人,随着时过境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需要调整课件以适应当前新的情况。
从多媒体课件的制约因素中我们还应看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影响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媒体成本主要影响多媒体课件使用,而教学策略影响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方式和内容,因此多媒体课件应用策略主要与教学策略有关系。根据信息控制者的不同,教学策略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由教师控制的替代型教学策略和由学习者控制的生成型教学策略,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应用可以分为替代型应用和生成型应用。
替代型课件应用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这种教学策略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因此,这类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多媒体课件倾向于课堂演示,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的展示、教学情境的创设、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替代型课件应用策略是当前多媒体课件应用的主流。
生成型课件应用策略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控制者,由学生自己形成教学目标,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加工,安排个性化的学习活动顺序,并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生成型教学策略指导下的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可以在特定的学习场景中,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反馈提高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型、训练复习型、资料工具型是生成型课件应用策略的常用类型。
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无论怎样使用多媒体课件,都应该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教学重点,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够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2]李兆君主编.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4]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1997(3).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