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霞 方华德
对于学校文化,尽管学者们的观点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达成一致意见的是认为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而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哲学,它决定着学校的性质、发展方向和发展高度。先进的学校精神文化能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健康的学校精神文化能契合人的内心自我,深度调动人的积极性。而要建构先进健康的学校精神文化,必须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外延、表现形式、内容、特征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只有在科学的理论和清晰的思路指引下,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才能更顺利的推进,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一、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致既定的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1、就其内涵来说,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一所学校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
2、从其外延看,它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和文化之中。
二、学校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
学校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是指它的存在形式,以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为主。
1、内隐是学校精神文化首要的存在形态。首先,学校精神文化内隐于师生的观念之中。这些观念形态主要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观、人才观、审美观等,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价值观。其次,学校精神文化内隐于师生的态度之中。主要包括管理态度、教育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人际交往态度等。其三,学校精神文化内隐于师生的意识之中。如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创先意识、服务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勤奋意识、纪律意识、主人翁意识、团结合作意识,等等。其四,学校精神文化内隐于师生的心态之中。如积极向上、乐观合群的健康心态,真实反映着一种高品位的学校精神文化。此外,学校舆论的主流,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隐性载体,它反映着广大师生普遍的价值观。
2、学校精神文化的外显形态复杂多样。从广义的外显层面看,有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活动层面等,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可以说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外显形态。从狭义的外显层面看,学校精神文化侧重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涉及学校精神和价值的部分。从更窄的范畴理解,学校精神文化的外显形态主要指学校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这类物化形态包括:学校精神文化的标志物或图腾(如校标、校徽、校旗等),文本化产品(如文字、图案和符号表述等),物化的精神产品,学校人文景观,学校流行的歌曲、口头语、服饰等。
三、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
学校精神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校使命、文化自觉、师德、精神传统、校训校风、办学特色、人文环境、师生文化等等。
1、学校使命决定学校精神文化自身的高度。学校使命回答的是学校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的问题,学校人群的使命能感衍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产生成绩后的成就感,如果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里没有渗透使命感,或者使命感模糊不清,学校在面临抉择时很容易陷入个人意志决定一切的泥潭。
2、文化自觉决定学校精神文化自身的厚度。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由此可见,校长的文化自觉是学校精神文化自身的基石,师生的文化自觉是学校精神文化自身的前提。
3、师德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教师是学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师德是灵魂。教师的行为、道德是否与社会公德相符甚至高于社会公德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与服务是否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是否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由此形成的个人魅力是否能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等等。这些往往是影响一代代学生的行为及其价值取向的最根本的因素。
4、精神传统作为种隐性的力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精神传统制约着学校文化气质和教育风格的形成。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教育风格,但生命意识却是相同的,只要保持这种生命意识,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都可以变成学校自己的精神传统。这种传统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并最终影响每一个师生的教育和学习行为。
5、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考察评价学校的基本着眼点。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对全校师生进行训育、激励的信条和法典,具有至高的权威性。
6、办学的价值观、思想理念、目标、宗旨、方略和特色是学校精神文化自身的方向路标。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原则、目的意义和鲜明个性,是学校全体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存在意义的终极判断,也是对社会的宣言书,它既要体现办学者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要体现具体运作中的战术可操作性。
7、人文环境是学校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包括学校的领导作风,民主意识、紧张活泼的校园氛围和师生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8、师生文化展现学校精神文化自身的特质。师生文化是师生学习、活动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都生活在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包括师生的生命活力,包括师生的理想观、能力观、人格观、人际观、道德观、思维观,包括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等。
四、学校精神文化的特征
1、属人性。文化总是人的文化,总是因人而生的,它存在于人的心里,存在于人的生存方式之中,体现着人类族群的内涵和特质。
2、区域性。学校精神文化它应该根植于这所学校,它是这所学校所特有的一种信念和追求,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3、互动性。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校长必须成为领导者,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要形成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一定要有全体教师,包括学生们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的大层面的互动,才能把学校的精神文化铭刻在师生的心中。
4、人文性。即有高度的人文色彩,重视培养师生的人文精神,促其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洞察社会、通晓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5、现实性。能充分体现新时代的先进价值和先进理念。但也是当下的。学校文化有历史和传统,但不是历史和传统本身,如果不被当下的人群认同,就不是精神文化了。
6、创新性。在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7、个性。学校精神文化应在共性中追求个性,体现鲜明的本我特色。
8、统一性。首先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这之间当然是统一的,其次学校精神文化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这之间同样是高度统一的。
9、自觉性。首先学校精神文化是大多数人的文化,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所共享的,是普遍自觉的,其次积极的行为文化意味着必须具备自觉的文化意识。
五、学校精神文化的理解误区
由于没有成熟而完善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所以对学校精神文化概念的理解也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偏差和误区。
1、误把企业精神文化当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无论从内容层次到功能作用,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有许多共通之处。在当前学校文化理论还不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成熟的做法和经验,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然而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类型,其巨大的差别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毕竟文化的终极目标不一样,一个是育人,一个是盈利。
2、误把成绩当精神文化
学校其根本目的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更好地培育人才。可是有些学校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时却脱离了这一根本目的,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其表现之是某些学校将学校精神文化视作学校领导的政绩。其表现之二是某些学校将学校精神文化视作学校的一个卖点,企图通过绚丽的文化包装占领教育市场,达到招徕生源的目的。其表现之三是某些学校干脆就把学校过去取得的成绩当成学校的精神文化加以大肆宣扬。
3、误把活动当精神文化
有些学校误将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热衷于开展各种主题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各种节日应俱全;文学社、管乐团、合唱团等学生社团十分活跃。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文化活动”更多地注重的是表面的形式,是热闹的气氛和盛大的场面,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十分有限。
4、误把文件当精神文化
有的学校将学校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有的学校则编出了自己的校本教材,还有的学校编辑出版了不少诸如学生作文、教师论文等书籍,如此等等。有了这许多成文的东西后,不少学校便以为学校精神文化已经形成,于是这些厚厚的印刷品常常成了他们炫耀学校的文化资本。
5、误把口号当精神文化
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走进一所学校,扑入眼帘的便是各种标语,教室、会议室到处都是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及其他口号,校园里时而还能见到各种励志性的名言石刻、各种各样的牌匾标识等。可是一些学校的标语口号、楼牌标识不仅与学校整体环境不相协调,而且从内容上也往往游离于学校精神文化之外,显得直白浅陋,甚至粗俗。
6、误把领导之言当精神文化
由于校长在学校中的特殊地位,所以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他人所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校长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个性气质以及处事方式等都深刻影响着学校精神文化的方向、特点、水平。但若片面夸大校长的作用或校长滥用职权,那学校精神文化就会走入又一个误区,即把学校精神文化校长化,用校长文化代替学校精神文化,而这两者分属个人文化和组织文化,属不同范畴。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优质品牌的关键所在。但学校精神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淀和不断的探索创新。
责任编辑:樊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