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申
在经历了动荡起伏的2008年后,回首银行理财市场,让投资者最为痛心疾首的就是各大银行争先恐后推出的不同类型结构性理财产品。曾被投资者寄予无限希望的它们,带给人的非但不是预期的高收益,反而出现了大面积的零收益或负收益。这让绝大部分购买该类产品的客户现在谈其色变,对于理财产品的运作,甚至对银行的信誉产生了质疑。
难道结构性理财产品真的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所有的预期收益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吗?让我们一同揭开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皮”来一探究竟。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固定收益产品(FixedIncomelnstruments)的一个特殊种类。它将固定收益产品(通常是定息债券)与金融衍生交易(如远期、期权、掉期等)做一定比例的组合配置,通过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小部分资金进行衍生品投资,从而实现了在保本或部分保本的目标下博取可能的高收益。
简单来说,结构性理财产品就是在兼顾了一定的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获取超额回报的产品组合。其获取收益的核心部分就在于配置的衍生交易品部分,这个部分投资杠杆性较高,虽然其占到产品的比例较少,但是由于其数倍或数十倍的放大效应,投资成功后带来的收益是可以大幅提高整个产品组合的整体收益的,如果投资失败投资者也就是只有接受保本或者部分保本的事实了。既然这么好的一类产品又怎么会受到这样多方质疑。并取得了这样“优异”的业绩呢?结合上述的内容,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导致理财产品的现状。
产品推出时机不佳
近期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大多集中在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发行。当时国际、国内基本都是看多。特别是在2007年下半年,在当时全民投资热情高涨的阶段,貌
产品案例1招商银行-“金葵花-精选银行表现联动理财计划”
基本概况:
投资于本币债券、货币市场,以及挂钩股票价格表现的衍生产品。该产品向投资者提供本金完全保障,理财期限1.5年。理财产品收益四只香港交易所上市且以港币标价的银行股表现挂钩。训始价格为2009年3月27日收盘价格,每个香港交易所交易日为观察日,观察价格收盘价格。
收益计算:
在观察日某支挂盘股票收盘价格低于该股票期初价格60%为触发事件。观察期内,任何一支股票发生触发事件,则收益率为0。所有股票均未发生,则收益率为5.7%。投资者与招行均无权提前终止本品
该产品期限适中,100%本金的保证,同时设定投资标的的浮动区间为最多下跌不超过3月27日收盘价的40%,但这也符合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原则。投资者需要接受在1 5年内,100%保本的同时,获取超过同期储蓄、一般类别的债权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并能够承受由于突发事件造成未来1.5年内投资零收益的风险。从产品设计机理以及收益等综合来看,这款产品是单边看涨的产品,产品设计结构相对较简单,比较利于投资者甄别的。该产品设计代表了当下银行在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本金安全的特点。
2日中银结构性理财产品-“中银进取”第三期
基本概况:
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投资期限12个月,涵盖人民币、美元两个币种。投资挂钩指标为标普高盛原油超额回报指数和标普高盛铜超额回报指数,期初价格为6月22日指标的收市价,朝末价格为2010年6月14日挂钩指标的收市价。
收益计算:
若指标2010年6月14日的收市价格均大于或等于2009年6月22日收市价格的110%,人民币产品获得6.5%收益率,美元产品获得4.5%年化收益率。若未达到,则人民币产品获0.36%的年化收益率,美元产品获得0.10%的收益率。中国银行不提共产品的提前赎回报价,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
其获得高收益的标准是2010年6月22日投资标的的收市价格至少达到2009年6月22日的110%。反之,则获得相当于活期存款的收益率。产品的设计背景是建立在通胀的基础上看多能源和有色金属未来一年的价格,属于单边看涨型产品。从产品标的和条款设计上,可以忽略一年里的投资标的的价格波动,只要观察日的价格在收盘时达到110%即可。同时,产品设计较之以前产品更加注重了对投资者收益的保障,至少产品可以获得相当于现阶段活期存款的收益,使得投资者可获得最低投资保障。似投资任何产品,任何市场都是可以获得可观收益。
结构性理财产品持续热销,特别是与股票、基金、大宗商品指数为投资标的的结构性产品比比皆是,而且从产品设计上绝大多数都是单方面看多的产品。
当时,市场中出现了多家银行设计的以农产品为投资标的的结构性产品。这类产品以小麦、玉米等大宗商品的纽交所价格为投资标的。其产品设计背景为,在全球通胀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大宗商品的价格会持续走高。
为此,其金融衍生品的投资方向就设计成了单项看多。这样的产品设计背景和投资方向决定了投资标的只能上涨不能下跌甚至不能盘整。由于产品的时机并不是最优的,所以这类产品的实际表现并不好,在全球的经济出现了大幅波动后,投资标的价格出现了大幅滑落,这类产品基本上全军覆没。
缺少最低收益保证
结构产品的投资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固定收益类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组合。往往投资这类产品的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承受度相对不高,其投资目的也是在保证本金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去获得较高收益。但是以往产品设计在保本率上还是以零收益作为设计机理。这也造成了该类产品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可能——大面积的零收益或负收益会造成投资者对于这类产品的不信任。
为此,在保本率设计上应更人性化,以客户的需求为设计前提。近期推出的产品就多了对于保本和收益的保障条款,不但有100%的设计,在收益率上更是加上了最低收益率。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属于舶来品,在国内设计发行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国内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和风险偏好,不能完全照搬外国模式。
为了保证投资者的资产风险,主营高端理财的财富管理公司表示,在2009年将对挂钩证券类结构性理财产品有一定的侧重。在止损点上需要特别把握,需要通过提醒、追加保证金甚至强行平仓等方式保证投资者资产安全。如果投资者原来的1~2年期的投资产品由于市场风险等原因被提前平仓或结束,人们就需要面对再次投资问题。部分财富管理公司对这类客户会有一定的补偿机制,如3个月结束,支付半年的利息,7个月结束,支付1年的利息。同时,会提供新的产品选择,弥补强行平仓带来的投资空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可以保证收益的。这就要客户仔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购买理财产品中自己有一定的判断。
期限单一,赎回条款不够重视
现有的结构理财产品中,大多数投资期限在一年到一年半之间。这种投资期限的设计就无法通过时间来平滑掉部分风险。投资
过程具有周期性,投资者可以通过对于大周期的把握来控制风险。
如果推出产品时机已处于投资标的上涨过程中,预测未来何时会到达到顶部是很难的,可能是下个季度也可能是半年后。利用投资期限和投资周期的关系可以一定程度上平滑相关风险。如果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合理加入赎回条款,投资者也不会因为对于流动性缺失而产生过多的顾虑。好的投资环境可以使投资行为兼顾银行和投资者双方利益,更加人性化。不过,赎回条款的加入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赎回费或平仓费,只要设定合理,银行和投资者应该都可以接受。
财富管理公司表示,投资者应该更多的关注不同的产品是否适合自己。投资者需要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和判断,在产品投资期限上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如果是外币理财要考虑到汇率的风险。有的产品时间虽然长但是可以赎回,只是赎回的费用会很高、甚至出现提前赎回不保本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投资者去考虑。还有两个问题或许也是制约现在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展的原因。
由于国内银行设计金融衍生品的时间较短经验还尚不丰富,现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外资银行的种类较为丰富,中资银行的部分产品也是从外资行批发而来的。这就造成了市场上的产品类型雷同,投资者可选择余地看似很多其实不然。同时国内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机理还是相对简单,并没有把金融衍生品的特性充分发挥。这也导致了产品大多数单项看多,看空。产品投资方向较为单一,不能起到利用结构性产品对冲风险的目的。
其次,由于我国金融制度管理较为严格,银行所出产品需要向相关部门报备审批。加上产品销售募集期的因素,就可能造成投资价格在此期间出现了较大波动。当投资真正开始时,设计产品时的价格已和实际价格出现了较大偏差,从而最终影响到了产品收益。
虽然国内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购买。投资者应该清醒看到其中的投资价值。它为投资者提供了可以跨市场投资的机会,毕竟绝大部分投资者是无法亲自涉及大宗商品、外汇、海外股票、基金这些市场的。
其次这类产品的风险还是相对可控。再次,在历经了2008年的较大波动的市场后,各银行推出的产品有了一定改进,在产品选时、产品设计条款以及产品收益保障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调整。
总体上来看。近期推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较之以往在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对收益和风险的保障。
结构性理财产品在海外市场已是较为普遍的理财工具。从长期来看。其获取超过一般固定类理财产品收益的概率仍比较大。由于国内这类产品推出时间不长,恰逢金融危机,造成了2008年该类产品大面积不良表现,使得部分投资者望而却步。
投资者需要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同时正确认知该类产品在理财过程中的价值。投资者在购买时也要加强自身对于市场的认知,避免购买不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要合理的看待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不要产生不切实际的收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