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林
内容摘要:七年级美术教科书中出现一幅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画。给学生们讲了后他们难以理解。不要说初一的学生,就连成年人对这样的画也难以理解。笔者摸索多年后终于找到一个解释毕加索立体派的小方法。
关键词:毕加索 立体派 美术
毕加索的代表作《亚威农少女》出现在七年级美术教科书下册(河北美术出版社)的“绘画中的空间”。这一课是对学生讲如何在平面上表达一定的空间容量的。《亚威农少女》以其独特的空间表现,被教材选用。虽然占的版面不大,但确引起学生的好奇。好奇并不在于这幅画是人体艺术,因为世人已逐步能接受并欣赏人体美。好奇在这幅画和写实的绘画不一样。相对于写实的绘画来说,它是支离破碎的,扭曲变形的。学生们在问:这也叫画?
如果把《亚威农少女》这幅画简单讲几句,不去祥讲它的内涵也不为不可。因为这一课本身是学空间表现的不是学毕加索的立体派的。对老师来说也省事了。给初一学生讲立体派,确实太难讲,怕他们理解不了。所以大多数美术老师把这幅画给“绕”过去了。
实在讲,学生们心里有疑问,做为教师不能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去讲解,那才感到内心的愧疚。《亚威农少女》这幅画怎样给初中的孩子们讲,我今年才找到一个好的方法。
《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亚威农少女》这幅巨作被视为现代艺术的发端。它太重要了,不论是对于毕加索,还是对于现代艺术都是如此,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怀着敬意再次谈及它,去探询其中的意义。毕加索用近乎几何形的构图法,以及扬弃古典主义的焦点透视,导致了艺术届、美术届立体主义的诞生。
课堂上提起毕加索,学生们都以为是抽象派。我首先纠正这个错误:毕加索不是抽象派。是立体派的发起人。然后解说一下立体派的概念:是二十世纪初出现于法国画坛的现代艺术的一个流派。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在塞尚几何分割画面的观念的影响下,1907年毕加索画了他著名的《亚威农少女》。立体派将透视散点化,用大小的几何形状镶拼,使画面的人和物几何立体化,使得绘画有了明显的抽象意味。但在立体派绘画里,大部分作品还是能够找到生活中的原形,题目也是具象的,即使是完全无形的立体派作品,也不是真正意义抽象作品,但是,是立体派的巨大影力,直接导致了几何抽象主义的产生。他们把体和面的表现放在艺术表现的首位,把一切物体的形象予以破坏和解体,然后加以主观的合成。比如画一个人的侧面,应是画一只眼睛。而立体派确在侧面的脸上画上正面的两只眼睛。讲到这里要设一个问题:这样画有什么意义?这还是绘画么?这个问题自然问道学生心里去了。因为这是自然产生的疑问。从这里展开了我的讲解:知道什么是立体派后,同学们会想,这也叫画吗?这有什么意义呀?尽管你有疑问但立体派绘画的确有它的价值。这一派绘画把看不到的面画出来这叫“视角的转换,思维的深化”。同学们可以先把这十个字写在画的旁边,然后听我讲一个小智力题,你就明白了。
请你想一想:用四根火柴摆成一个“田”字。注意火柴不能折断(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但最终没有想出答案)。我现在提醒大家,用你们刚才写下的十个字想想看。从火柴这个立体型的不同角度去思考(终于有一个学生答出来:把四根火柴上下个两根摞起来)。对,一根火柴是一个长方体,它的底是方形。四根火柴合在一起,就是四个方形底面,不就是个“田”字吗?同学们现在茅塞顿开了。这就是“视角的转换,思维的深化”。正式立体派绘画的主张。
立体派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造成一个总体经验的效果。综合的立体主义不再从解剖﹑分析一定的对象着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试图使艺术家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从刚才的小智力题上让我们理解了立体派的观念。从不同的体面观察表现物体,会开阔思维达到思维的深化。可见立体派并不把画仅仅当画了,而是通过绘画启发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多角度的去思考。这也是其意义所在。它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讲完后,从学生的神态上就可以断定:他们听懂了,得到了知识的喜悦。而知识的喜悦是最有审美情趣的
那个小智力题对我的讲课帮了大忙。作为中小学教师平时应多多留心这方面的内容。和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