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湾浅浅的海峡,对大多数台湾同胞来说,是乡愁,可对有些人来说,却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隐形战场。
近年来,随着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台湾情报部门为了获取大陆的军事、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机密,正通过通商、网络等多种渠道大肆进行谍报活动。随着沃维汉间谍案的曝光,我们发现台湾间谍机关对大陆的情报活动一刻也没停止过。台湾情报机构到底是怎么运作的?近年来还发生了-哪些窃密泄密案件?
战略导弹是中国的战略威慑力量,是国家与民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真正的“国之利器”。沃维汉窃取有关战略导弹的绝密情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特大间谍窃密案,对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后果。
回国搜集情报
间谍案主角沃维汉,男,1948年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81年毕业于哈尔滨大学医学系。1981~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1987年,沃维汉被公派前往德国慕尼黑留学,1991年获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被在德国的台湾间谍机构策反,成为台湾“军情局”的间谍。
学习期满,沃维汉并没有回国,也没有继续从事医学科研工作,而是滞留不归,去了奥地利经商。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经常往返于祖国大陆和奥地利等国之间“经商”,其出入境均持中国护照。
收买导弹专家
郭万钧,男,1942年出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后来成为一名导弹技术专家,参与了某型号战略导弹的设计。
郭万钧与沃维汉的相识,是因为彼此是远房亲戚。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在一个亲戚的婚礼上认识了。随后,沃即将郭的情况报给台“军情局”,得到的指示是重点联系此人。沃维汉告诉郭万钧,导弹情况可以变成大价钱。郭见钱眼开,利令智昏,向沃提供了大量有关战略导弹的情报。
国家安全机关于2005年年初将沃维汉、郭万钧抓捕归案。法院审理认定,沃、郭二人,对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造成了特别巨大的危害,后果特别严重。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08年11月28日,沃维汉、郭万钧被执行死刑。
被阿扁“出卖”的间谍网
2003年11月30日,陈水扁在高雄“扁友会”成立大会上宣称,大陆在沿海600公里范围内共部署了数百枚导弹,并精确地说出导弹部署位置和具体数量。此话一出,立即引起大陆安全部门的高度警觉。经调查,大陆安全部门很快锁定了一批行动诡秘、在有关地区出入异常的“台商”。经过对这些情况的汇总分析,安全机关确认了他们的间谍身份。
2003年12月15日凌晨,广东、福建、海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山东8个省市的安全机关同时出动,将以台湾“军情局”五处一组上校李运溥、童太平为首脑的间谍一举抓获,其中广东和福建两省逮捕的间谍最多,分别为8人和6人。至此,一张由台湾“军情局”苦心经营的大型情报网被我安全部门成功捣毁。
按照相关人员的说法,这次被抓获的这些人“很多做法都不规范”,显然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
据介绍,尽管台湾“军情局”人员的工资比一般的公职人员要高很多,但多数编内间谍依然不敢到大陆冒险,于是,台湾情报系统只好招募大量外围谍报人员。据了解,近年来,这样的台湾编外间谍正源源不断地被派往大陆。但一心想要情报的台湾当局却根本不在乎这些人的性命。明明知道他们只受过最简单的训练,却指示他们搜集最机密的军事情报,而且几乎都派到了福建、浙江、安徽、广东等军事敏感地区。实际上,大陆最近破获了多起台湾间谍案,连训练有素、老奸巨猾的编内间谍都难以逃脱,更何况这些并不高明的“门外汉”。
网络中的台谍身影
近些年来,利用互联网在大陆发展间谍、搜集情报已成为台湾间谍机关活动的一个突出动向。到目前为止,大陆反间谍部门已经破获了这类网络间谍案件数十起。
2005年11月,青岛国家安全部门抓获了一个利用网络传递部队信息的间谍郑辉(化名)。他199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个重要单位,单位有心培养他,2004年还把他送进大学读硕士。郑辉平时喜欢上网,在一次网络聊天中,他被台湾的网络间谍盯上。
在互联网上跟大陆线民大量接触,套取他们的身份,重点寻找有军队、政府部门背景,或者与这类单位有关系的人,这是台湾网络间谍行动的第一步。郑辉很快就被那个老练的台谍拖下水,他开始凭借自己的特殊背景,积极地搜集涉及军事的期刊、学报、档案,那个台谍当然也会定期给郑辉的银行卡上打进丰厚的酬劳。但郑辉的所作听为,没有逃过大陆安全部门的眼睛。在这个青年被台湾网络间谍拉下水3个月后,他落入了法网。
除了网上聊天,直接发送电子邮件也是台湾间谍设置网络情报陷阱的常用伎俩。比如,针对大陆一些退伍军人聚集的网站,台湾间谍给其中的注册人员发送了大量的电子邮件,并以国际研究机构的名义以高额报酬来引诱他们提供情报。
此外,台湾的情报部门还特意建了一些招聘网站,对招聘条件做出特殊限制,专找那些能够提供内部情况的人,其借口冠冕堂皇,比如,称日本、英国、美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招驻华代表,欢迎来稿,希望多写一些内幕,或需要一些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部资料、原始资料,薪金丰厚,可以兼职等。近年来多起间谍案中的中国公民都是被这些手段拖下水的。
少年意外泄军密
某地安全部门突然在网络论坛上发现一张绝密导弹照片,可一经调查,才发现这张境外间谍开出重金都收买不到的导弹资料,竟是几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传上去的。
其中一个小孩叫晓军,他的父亲是某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负责导弹研制工作,所以晓军平时说起导弹来如数家珍。
几个小伙伴在享受父辈带来的荣誉的同时,也非常注意维护父辈们亲手制造的军品的形象。他们经常上网,一天,晓军在网上发现一帖子,称我军某“撒手锏”导弹仿自外国某某型号,核心技术不是中国自己的,是“冒牌货”。该帖还配发了一张模糊不清的图片,说明词是某“撒手锏”导弹正在进行风洞试验。晓军一看怒火顿生。下线后,他立即召集几个伙伴商量对策。
很快,几个伙伴各显神通,分头搞到了材料。晓军除搞到材料外,还设法混入军品陈列室,偷拍到一张清晰的导弹照片,被伙伴视为传奇。就这样,在那个帖子出现一个星期后,一篇有理有据、图文并茂的文章贴到了该网友经常出没的论坛中。文章很快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对我军新装备如饥似渴的军迷们的热烈追捧。这篇文章给晓军带来了声望,同时也惊动了当地的国家安全部门……很显然,那个最初的帖子,实际上就是台谍的“钓鱼帖”。
最著名的一张泄密照
我国最著名的“照片泄密案”,就是1964年《中国画报》封面刊出的一张照片。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在他身后散布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日本的情报专家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的衣着,推断大庆油田位于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并通过照片中王进喜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断出油井的直径;从王进喜所站的钻井与背后油田间的距离和井架密度,推断出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庆幸的是,日本当时是出于经济动机,向我国高价推销炼油设施,而不是用于军事战略意图。
(摘自《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