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2009-08-11 02:12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3期
关键词:市级名录技艺

崇文区是北京中心城区之一,历史深厚,文化遗产众多。近年来,崇文区委、区政府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十六字方针,在广泛深入普查的基础上,整理编印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崇文卷),收入150个项目。此汇编被北京市作为《样本》向全市推广。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崇文区人民政府在全市率先公布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批,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等九大类,68项入选。到目前为止,崇文区通过申报有“景泰蓝制作技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等1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北京杠箱”“料器玻璃葡萄技艺”等27项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7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36人(每项2人)。2008年崇文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近两年崇文区政府已投入700万元资金用于开展“非遗”项目保护,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前门大街老字号扶植保护,还投入资金建立了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和流通中心。通过保护资金的投入和一系列保护传承措施的有力实施,以及各类展示宣传活动的有力开展,弘扬了本区传统文化,形成区域独特的文化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崇文区天坛文化圈战略的实施和现代都市文化休闲区的建设。

一、民间文学

1、前门的传说

前门地区形成于明正统年间,自古至今都是北京重要的商业地区之一。有关前门的历史掌故、传说逸闻,反映了北京的商业文化和风土人情,是一幅生动而形象的历史人文画卷。

2、崇文门的传说

崇文门建于1268年,当年被称为京城第一税关。历史上,崇文门地区手工艺作坊名闻遐迩,集市、庙会接连不断。崇文门的传说是劳动群众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北京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天坛的传说

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和“孟夏”祈雨的专用祭坛。它是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鲁班爷与祈年殿”“益母草”等有关天坛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民间音乐

1、老北京叫卖(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和提供有偿劳动采用的一种口头广告形式。叫卖调唱段内容涵盖了众多买卖行当,现已成为反映老北京历史文化的一种特色形式。

2、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中和韶乐以“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为特点,被誉为“华夏正声”。代表曲目有《常雩九章》《圜丘九章》等。

三、民间舞蹈

1、北京杠箱(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杠箱兴盛于清代康、乾时期,是官办民成,为宫廷和民间表演的内八档之一,具有半官半民、文武并举、多种技艺相结合、技巧性高、内涵丰富等显著特色。相关道具有:杠箱、旗帜、鞭、锁、牌、棍、杠子、大锣、小锣、伞等。

2、同聚公乐云车老会

同聚公乐云车老会初建于1932年创始人齐玉田在永定门外刘家窑村组织起的小车会,1948年正式贺会,会头是杨环。表演中运用多种舞步展现出开场引车、圆场追车等情节,穿插民歌小调,表演诙谐,具有喜剧色彩。

3、花棍舞词

花棍舞词是借鉴花棍舞的表演形式,与北京地方曲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形体动作虽然简单,但词意丰富。它来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

4、群英同乐小车圣会

小车会是北京民间花会的会档之一。群英同乐小车圣会以小车为主要表演道具,服饰鲜亮,演技精湛,动作难度大,“单脚朝天蹬”“背起打卷”等独特的演艺技巧形成了该会的主要特色。

四、曲艺

1、数来宝(快板)

数来宝是北京地区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唱词灵活多变,俏皮有趣。解放后,经高凤山先生创新发展,形成快板这种新型的表演形式,许多快板作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得到广泛流传。

2、老北京拉洋片

拉洋片也称拉大片或西洋景。表演时,将景片置于箱内,通过镶有放大镜的观察孔观看。拉洋片者边控制景片的移动、边说唱、边演奏乐器,使观者犹如置身于剧场之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观赏娱乐的形式。

五、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

1、象棋(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棋是一种竞技智力游戏,历史悠久,乃中国国粹。自产生定型以后,就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着社会风貌。象棋流传广泛,易学难精,变化无穷,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象棋具有文化、教育、竞技和娱乐等价值。

2、围棋(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一种智力竞技游戏,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围棋基本结构简单,内容却极其复杂。虽然棋子只有黑白之分,但棋形变化无穷,棋理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邃,充满辩证思维。

3、常氏中幡圣会

中幡起源于晋朝,是清乾隆年间属内八档会之一。常氏中幡圣会会员大多是久居北京的蒙古族常氏家族后人,会头常全东曾拜天桥艺术名家徐俊卿为师。常氏中幡的过牌楼技艺堪称一绝。常氏中幡圣会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大奖,多次应邀出国参加友好交流活动。

4、众友同心中幡圣会

众友同心中幡圣会的老会头黄荣贵是礼部中幡的传人,15岁时,到天桥学艺,对“怀中抱月”“踢毽”“背花”“鼻顶”等中幡等技巧掌握纯熟。1980年由隋少甫主持贺会成立了由黄荣贵为会头的“众友同心,中幡圣会”。

5、白猿通背拳

白猿通背拳是古人效猿长臂之形、仿猿灵快之意、观猿之纵跃攫拿,化而成拳,后流传于世,成为中华武术中古老的八大拳种之一。当代传人王玉书现居住崇文区,已传徒百人。

6、宋氏形意拳

形意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三大内功拳法之一,已有150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多个不同特色的风格流派,北京宋氏形意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

六、民间美术

1、象牙雕刻(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牙雕刻指的是在北京地区形成的、历史悠久的,以象牙为雕刻材料的传统技艺。考古材料表明,象牙雕刻可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象牙雕刻表现题材广泛,技艺高难,作品高洁富有美感,是中国雕刻艺术的重要内容。

2、北京玉雕(已入选国家级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玉雕作为妇女的装饰品。北京玉雕兴于元代,后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风格。北京玉雕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遮瑕为瑜成为琢玉的重要法则。其制作工艺过程可概括为“议、绘、琢、光”。

3、北京宫灯(已入选国家级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宫灯是宫廷照明用具。位于前门外廊房头条的“文盛斋”(现为北京市美术红灯厂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清代1806年。其手工生产制作的宫灯,从设计图形,灯体结构,打磨白茬活、涂漆、绘画灯片、灯穗等工序,代表了北京宫灯的最高水平。

4、北京绢花(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绢花也称“京花儿”,历史悠久,装饰色彩浓厚。制作绢花的主要原料是真丝织物,也有少量的棉织品,还有染料、铁丝、淀粉等。绢花的制作过程是: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花、组枝等工序。金玉林,人称“花儿金”,代表作有“十丈珠帘”等。

5、北京料器(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料器,古称琉璃,有600多年发展历史,为北京独有的传统手工技艺。料器制作分为化料、灯工成形、退火、检验包装等工序。作品类型有料鸟兽和料盆花等。原料配方和形成原理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传人稀少,料器技艺处于濒危的状态。

6、泥人张彩塑(北京支)(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人张彩塑源自天津,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部分传人由天津移居北京。泥人张彩塑(北京支)集捏塑、彩绘于一体,作品题材丰富,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有创新。

7、北京补花(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补花是北京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源于唐代“堆绫”、“贴绢”。盛于明、清两代,其作坊主要分布在崇文区花市、西湖营、永外一带。补花是由挑花、补花、刺绣等工艺组成、其特点是以补代绣,图案取材广泛,文化内涵丰富,多应用于服饰及家居装饰。

8、北京绢人

我国民间绢塑工艺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新中国建立之初,葛敬安等人创造了绢塑人型的新工艺,人物全身及饰品以绢纱、丝绸为主要原材料,创作出“海棠诗社”“荷花舞”等一批绢人作品,赴法国巴黎参加国际博览会。

9、京绣

京绣又称宫绣,是自元代建都北京后,在众多民间刺绣工艺基础上,集各家绣法之长而形成的独特绣法。其技艺精绝,影响深远,被誉为北京工美界的“燕京八绝”之一。

10、北京绒鸟

绒鸟在北京的传承历史悠久,民间凡逢喜庆佳节,人们必买“红蝙蝠”,称为“戴福还家”。北京绒鸟制品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纹样清晰,工艺精致。北京绒鸟厂倒闭后,绒鸟传承处于濒危状况。

11、北京刻瓷

刻瓷也叫瓷刻,它是艺人以刀代笔,在瓷器的釉面上进行创作的艺术,是绘画与錾刻的深邃结合。北京有錾刻三绝:刻瓷、刻铜、刻竹,其刻瓷当为之首。

12、北京骨雕

骨雕是与象牙雕刻一脉相承的姊妹工艺,骨雕以牛骨、驼骨为主要原料,其产品的工艺效果可与象牙制品相媲美,其制品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13、北京剪纸(徐阳)

北京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特征。剪纸传人徐阳技艺精湛,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了剪纸“大师”称号,2007年被评选为北京市“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14、真丝手绘

真丝手绘是在各种真丝面料上用特殊的颜料进行绘画的技艺,是传统绘画艺术与纺织术、染料技术的完美结合。但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冲击,纯正的真丝手绘艺术品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

15、火绘葫芦

火绘葫芦也叫葫芦烫花、火画葫芦等,是中国传统烙画技艺中的一种。绘制时是用低温烘针慢慢烫出的图画,如同水墨渲染,无烟火气息,风格独特,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只奇葩。

16、北京面人(彭小平)

核桃面人为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彭小平采各家所长,充分发挥面人材质的性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制作的微型核桃面人“福娃”荣获人文奥运设计大赛金奖。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7、北京面人(张俊显)

张俊显取众家之长,在面塑的表现形式、面材料的科学处理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面人制作技法》专著。他的作品注重传神、色彩考究、造型生动。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8、北京扎彩子

北京的彩子业被称为“京彩”,旧时设有“京彩局”,它与席棚布帐行相辅相成,是为喜庆、寿庆、节庆、祭奠服务的两大行业。李连贵家是京城知名的扎彩子世家。

19、北京纸扎花灯

纸扎花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其制作工序复杂,经过劈竹、扎架、糊纸、染纸等10余道工序,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纸扎花灯曾是传统节日不可缺少的用品。

七、传统手工技艺

1、景泰蓝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泰蓝在工艺上称之为“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称景泰蓝。景泰蓝制作精细复杂,须经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2、雕漆技艺(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雕漆工艺发源于唐代,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最终落户北京。清光绪年间艺人萧乐安及李茂隆在京开办了近现代首个民间雕漆制造作坊——继古斋。雕漆技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到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又称“剔红”“剔黑”“剔彩”等。

3、“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作”“苏作”“广作”并称为硬木家具的三大流派。北京龙顺成作为“京作”硬木家具的代表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口传心授的传统技艺,为宫廷和民间家具修理制作。“京作”在造型上的中正对称和摆设上长幼有序、尊卑有秩都显现出我国儒家文化的内涵。

4、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装戏具包括头盔、戏衣、靴鞋、髯口。北京戏装作为京剧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演员表演用以表示戏中人物身份、地位等相关信息的的统称。剧装戏具技艺规范考究、做工缜密精细、用料高档、风格雍容大气。由于此技艺长期以来都是师徒之间口传心授,老艺人年事已高,属较濒危的保护项目。

5、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远在商代就有了一种叫“坩锅”的器皿,此为“焖炉”的雏形。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南宋即有了“焖炉烤鸭”。便宜坊源于明朝永乐十四年,由一南方人在北京创办,经营焖炉烤鸭,其特点是“鸭子不见明火”,烤好的鸭子成品外皮油亮酥脆,口味鲜美。近600年来,便宜坊独树一帜的焖炉烤鸭吸引着四方食客。

6、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聚德烤鸭店始建于1864年,创办人为杨全仁。杨全仁雇用山东名厨,用宫廷御膳房流传出来的挂炉烤鸭技术精制烤鸭,声誉日隆。挂炉烤鸭使用果木为燃料,在特制的烤炉中,以明火烤制而成。全聚德烤鸭选用优质北京填鸭,烤制工序环环相扣,吃法讲究,还首创了全鸭席。

7、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都一处烧麦馆由乾隆皇帝赐匾,距今已有268年的历史。烧麦制作工艺复杂,从制作到成品需要16道工序。尤其是走槌压皮工艺独到,表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烧麦观之:顶部麦穗含食,细腰叠裙,青白透明,亭亭玉立;食之:香而不腻,回味无穷,堪称一绝,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8、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位于崇文区前门大街的北京月盛斋建店至今已有231年的历史。它既是一个享誉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又是一个经营清真食品的民族品牌。月盛斋代表性产品——“烧羊肉、酱羊肉”堪称“月新食精湛,盛世品一绝”。

9、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扎燕风筝是金福忠先生的《宫廷风筝图谱》和孔祥泽先生抄录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两部著作结合后形成的风筝流派之一,具有研究价值。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费保龄制作的风筝实物现有97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0、“葡萄常”玻璃葡萄制作技艺(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葡萄常玻璃葡萄为纯手工技艺,制做技艺精湛,曾有慈禧亲笔题写“天义常”匾。新中国建立后,“葡萄常五处女”为葡萄常技艺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葡萄常作品“子孙万代”现在故宫博物院珍藏。

11、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丝镶嵌技艺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的结合。明清两代因宫廷设立了手工业作坊,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轮班到北京服役,使南北方花丝镶嵌技艺得以交流,形成了北京花丝镶嵌技艺的独特风格。

12、壹条龙清真涮肉制作技艺(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距今220多年历史的“壹条龙”由山东省禹城韩家寨一位姓韩的回民创办。当年光绪皇帝用过的“宝锅”现存于店中保存完好。壹条龙清真涮肉和食品,在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中声誉很高,很多人来到北京,一定要到壹条龙品一品入口即化的涮羊肉。

13、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技艺(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厨子舍主要做大规模红白喜事的宴席,分为压桌(面点)扣菜、汤菜和炒菜四大类,菜点150余种。清真菜是按照古兰经的忌讳与规矩要求制作,其灶要自己砌,不能用煤气;还有切肉片、切丝、切条不能出丁等。

14、北京豆汁制作技艺(锦馨)(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豆汁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初年,第三代传人丁德瑞在西花市路北火神庙前设了固定摊点。1958年成立了蒜市口小吃店(后为锦馨豆汁儿店)。“豆汁儿丁”负责豆汁儿的制售。豆汁儿丁去世后,该店的豆汁儿仍一丝不苟按“豆汁儿丁”的方法制售,一直沿续至今。

15、北京传统风筝制作技艺(王廼新)

王廼新的师傅刘汉祥人称“风筝刘”,其风筝制作吸收北京风筝各流派的特长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民间工艺一级大师。其徒王廼新制作的风筝已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16、北京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张世德)

张氏风筝传人张世德家久居崇文门外,其幼时即随祖父制放风筝,其所制风筝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造型上富于变化,以形写神,立体感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7、天兴居炒肝制作技艺

天兴居是由前门鲜鱼口胡同的会仙居和天兴居两店公私合营而成,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炒肝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制成。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而不腻,汤稀而不澥的特色。

18、正阳楼螃蟹宴制作技艺

擅长制作螃蟹宴的北京正阳楼饭庄,创建于清道光23年(1843年)。其清蒸蟹选料好,做法和吃法很有讲究,整修好的螃蟹放在缸里,顾客自选,送到厨房放入蒸笼中蒸熟食用。其吃螃蟹的专用工具也独具特色。

19、中国结制作技艺

赵占强自幼向外婆学习传统中国结编织,以编制民间结和宗教结为长。其技艺传承已有三代,能够制作造型独特、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他编写有《中国结艺》一书。

20、雷氏烫样制作技艺

雷氏烫样是我国古建传统工艺的代表,它为清代皇家宫殿、园林、陵寝等建筑的建造做出了巨大贡献。于正勋制作的雷氏烫样模型为雷氏烫样的传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1、蒙镶制作技艺

蒙镶也称蒙氏镶嵌,是指用金、银、铜、铁、锡等原料,以精湛的、独特的传统技法完成其作品制作。张景民继承祖业,其錾工技术尤为精细,他为故宫仿制多件作品被业内人士誉为具有“造办处”的风格特点。

22、天字号首饰套件制作技艺

20世纪初,在北京崇文门外一带有天顺、天元、天立、天兴、天成等多家以天字为号的首饰作坊,其制作的戒指、项链、耳坠、手镯、别针首饰套件风格一致,做工细密,曾为王公贵族所选用。

23、毛绣制作技艺

毛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是研究中国织毯史的重要内容。以萧国栋为代表的满派毛绣工艺善于根据动物毛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题材,制作了多种毛绣作品,使古老的毛绣工艺枯木逢春。

24、锦芳元宵制作技艺

锦芳元宵制作技艺独特,以其好煮易熟,皮色洁白,馅心滑软,口感细腻,甜度适中,粘韧相宜为特色,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稳定的认同感和信誉度。

25、老正兴寿桃制作技艺

北京老正兴制作的面点寿桃被誉为“京城寿桃第一家”。一个寿桃的制作工序有17道之多。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五福捧寿等十几个品种的寿桃,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26、都一处炸三角制作技艺

炸三角是一种面食小吃,俗称“焖子”,在北京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都一处炸三角制作技艺经一代代师徒的口传心授,延续发展,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特色,其制作过程还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

27、全聚德全鸭席制作技艺

全聚德全鸭席的制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全的发展过程。全鸭席中每一道菜都以鸭为原料,除鸭毛外,其余部位均可入菜,制成的20多道菜品,具有良好的口感和均衡的营养价值。

八、传统医药

1、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已入选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八年,创始人乐显扬精通医药,其子乐凤鸣编纂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该书汇集了乐家祖传秘方、太医良方、宫廷秘方等共362种。该店经营的中草药和丸、散、膏、丹等各种中成药,以选料真实、炮制讲究、药味齐全著称于世。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8代皇帝,长达188年。

2、南庆仁堂中药制剂方法

《南庆仁堂药目》载有15门658种方剂“各种丸散膏丹,胶露药酒,亦无不遵法炮制,虔心修合,务求整洁精纯,服用灵效”。南庆仁堂始终保持老店传统的服务特色。

3、千芝堂中药炮制技术

与同仁堂、鹤年堂和庆仁堂合称为北京中药四大家的千芝堂药店开业于明朝万历年间(1596年左右),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千芝堂自己采购药材,自设加工作坊炮制丸散膏丹。无论汤剂饮片还是丸散膏丹,都严格加工炮制,所以它的中成药疗效好,饮片质量高,得到了顾客的交口称赞。

九、民俗

1、金鱼池养金鱼

在金鱼池地区养金鱼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北京金鱼色彩浓艳,鲜明夺目。“金鱼徐”第八代传人于建国成为“金鱼徐”家族之外的异姓弟子,自进入中山公园养金鱼,已培养出多种名贵的金鱼品种。

2、花市元宵灯会

花市元宵灯会在历史上以花市商铺、摊商为依托,以元宵节为契机,形成了商业和灯会相融合的传统民俗活动,上世纪80年代得到初步恢复,灯会在继承传统形式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富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猜你喜欢
市级名录技艺
参展商名录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县域经济发展市级统筹篇
重庆首次授牌市级夜市
省以下环保机构试点垂直管理 注重条块结合,强化履职尽责
北京100种常见鸟类名录
现行有效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名录(2015年)
童画·童话
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