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忠
文学思维,这里指以一切书面材料和现实生活为观照对象的带有情感体验性和文艺审美性的感性思维方式。事实上,它与我们平时常说的“文学细胞”有相通之处。
文学思维有以下主要特点:
1. 思维方式的形象化。善于运用文学思维的人即使面对抽象的材料,也会在头脑中迅速产生一些具体的画面,从而更清楚更形象地理解材料之意,也更容易被其感染。
2. 情感色彩的丰富性。“多愁善感”本是个中性词,现在却常略带贬义,与懦弱无能的理想主义联系在一起。其实,情感正是文学思维的灵魂,无论是开展文本阅读,还是进行个人创作,都离不开感性的体验和思索,一定要把情感投注其中,才能真正被感动或者感动别人。
3. 创作想象的独特性。想象力是一切文学创作的翅膀,是写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比如:同样写人的意志品质,有人按照惯性思维,很自然地就联想到青松、寒梅等已成定式的意象,而有的人却能独出机杼,用柔韧的芦苇来作比喻,显得文章新颖大气,见解独到。
4. 文字运用的灵活性。文字运用能力的高低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文学思维的重要标准。语感好的人写作时能信手拈来,词汇丰富,语句流畅,不知不觉中打动人心;反之,则有可能笔端枯涩,词不达意,了无生气。
之所以要在这里谈一下关于文学思维培养的问题,是因为在当前的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感觉茫然,无所适从。尤其学习课本上的现代文时,有不少人都认为这与中考、高考没有直接联系,学习兴趣低落。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极强的功利意识,渴望用简单直接的办法提高成绩。当然,学生想提高成绩也无可厚非,但是语文这门学科,有它的特殊性:这是一种整体性很强的学问,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丰厚全面的语言文学基础,具备敏锐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而这些素质并不是仅仅依靠做题就能提高的,要注重整体语文水平的进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第一,要注重课堂引导。讲台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一个老师一旦站在这里,就具有了某种权威性和影响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想方设法在课堂语言中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语文是形象的、生动的、感性的、灵活的、美好的,要想学好语文,应该不断培养自己的文学思维。
具体地说,可以着重培养学生这样几个习惯:①观察生活。生活是语文最好的教科书,丰富博大,深刻真实。要了解大自然,热爱一切活泼的生命。当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时,他心里的审美细胞就自然而然地苏醒了。要了解人性人情。这是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要在明确区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看到善的来源,认清恶的本质,避恶趋善,这种健康的情感导向也是文学思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了解复杂世相。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不可能脱离群体生存,所以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人阅读或写作的思想背景,要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不要被任何表象迷惑。
②捕捉细节。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要想迅速准确地捕捉到生活中或文本中有价值的细节,需要培养敏锐的感受能力。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可能不以为意,但换作一个心思细密的人却会从中发现很多隐藏着的情感因素、道德因素或美感因素。这里就有一个思维流动的过程,在这流动的过程中,体验者本身得到了一次锻炼、培养和陶冶,他的文学思维也得到了又一次深化和完善。
③咬文嚼字。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被选入中学课本,最主要的原因其中含有有价值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虽然我们常说语文是一门整体性的感悟式学科,有些时候需要大而化之,但同时语文学习有其科学性,比如字词的积累和运用,一定要注意其准确性和贴切度,不能等闲视之。对于接触到的文字材料,要养成“细心体会深入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切实地提高语感水平。
第二,要注重课下实践。“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由于时间限制,老师能直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并不多,更多的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课下实践主要分为两部分:阅读和写作。说起来容易,但要保质保量地付诸实践却很难,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引导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实际批导。
在阅读方面,首先,要对学生的阅读范围有所了解。因为文本的档次会直接影响学生摄入信息的层次和质量。然后,要向学生渗透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倡感悟式与思辨式的结合,抓住文本中最有文学价值、情感价值和思想价值的部分进行研读、积累。最后,还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数量,量变引起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很难使学生获得真切、独到的阅读经验。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去读正确的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应有的目的,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和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思考力。
在写作方面,要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任务。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如仿写、片断练习、听说训练、周记等,再加上有计划、有规律的作文写作,就可以保证学生动笔操作的数量。在保证数量的同时,要配以有效的指导,教会学生锤炼语言,抒发情感,挖掘材料,深入思考。总而言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文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三,要注重学科配合。语文包罗万象,它与很多学科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文学思维也必须与其它思维方式配合运用,才能更好发挥作用。试想:如果一个人只有文学思维,看任何人任何事都只用感性的眼光,而不进行理性的分析与知性的思考,那岂不是成为畸形文学人了吗?我们并不是要把学生改造成“见花流泪,逢月伤怀”的小文人,而是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灵活的审美触觉、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应该为学生设置一个“大文化”的学习背景。文学只是文艺的一个分支,而文艺又是文化的一个分支,要不断完善文学思维,从文化入手,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化信息;还要引导他们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培养哲学思维、史学思维、艺术思维,甚至包括科学思维。很多人认为文学和科学是双峰并峙的两种精神成果,其实并非如此。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感性和理性是可以互相配合,共存于人的思维方式之中的。缺少感性思维的人是呆板僵化的,缺少理性思维的人是荒诞可笑的。只有思维全面的人才能拥有更强的解读文字的能力,才能拥有更多更独到的见解,才能拥有更丰富的创造性。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兴趣,以期在思考能力上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总之,培养文学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万事开头难”,只要在一开始就找准方向,找对方法,再加上自觉的坚持,每个人都能成功发掘出自己的文学细胞,找到学习语文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