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育一片宁静的天空

2009-08-11 09:01赵志兴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课题学校课堂

赵志兴

冷静观察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那场面真是相当的热闹”景象,一片繁荣,主要表现在:

1. 新词不绝耳,口号满天飞。这些年的教改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同时,还带来一个教育现象,即教育新词、口号不绝于耳,像不说“钻研”改称“探究”,不说“互助”称“合作”,不说“小组”称“共同体”,不说“观念”称“理念”,还有什么“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等绕口令式的标语,“乱花渐欲迷人眼”。对此,魏书生有个幽默的批评:明明是一堆萝卜,有人却偏说成“此乃若干萝卜之组合也”,故弄玄虚,实无新意,忽悠了很多教师,让人如坠云雾。

教育口号是教育经验、教育思想的总结,有的确实带有指导意义,但是口号新词的泛滥,往往掩盖真相,使人们造成一种错觉,甚至会得出一个误判:教育改革已经成功了!

2. 模式年年有,特色月月秀。如今的“成功学校”越来越多,每校都推出一套教学模式或学校特色。真正优秀的教学模式和特色确实可以典型引路,对其他学校的办学予以启迪。但问题是不少学校盲目“追星”,制造特色。不顾学校实际情况胡乱“拿来主义”,要求教师一律照着那些“模式”做,过了两年外面又出现了新的教育模式时,就见异思迁,让教师们又跟着学。这种“月亮走我也走”、东施效颦的做法令教师们晕头转向。不少教师患上“模式过敏症”,感觉越来越不会教,一听到“模式”、“教改”便头脑肿胀,烦恼顿生。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而且使教师对教育科研敬而远之,甚至越来越反感。

3. 课题校校搞,级别逐浪高。现在几乎所有学校都有科研课题,有的研究课题动辄冠以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的头衔。一般来说,不管校长参与不参与研究,校长是当然的课题主持人。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是:校长接到上级分配的课题研究任务后,把文件签给副校长;副校长选个题目,把管教科的主任喊来,吩咐如此如此;教科主任下去填表,把能动笔的教师填进新搭建的科研网络里,课题评审后,放进文件夹,塞进橱柜;为形成轰动效应,邀请领导专家举行开题会,课题研究就此上马。光阴似箭,数年后的一天,接上级结题评审通知,夜以继日,炮制材料,收罗论文,想象成果,下载结题报告,终于赶在结题仪式的前夜把课题“研究”好了。第二天专家们参观现场,查看资料,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该校的科研成果,总结几点经验。最后大家鼓掌庆祝,一个课题就这样被“结”了。

中国的教育科研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奇观,教育报刊种类之多,参与人数之众,课题成果之繁硕,完全可以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然而相当一部分研究充满功利色彩,方法简单,成果缺乏创见和新意,纯粹是科研泡沫。它养活了一批论文验收专家、论文批发商和出版商,虚构了学校的科研内涵,使学校走上了本不存在的“内涵发展”之路。

4. 课堂求热闹,表演加空谈。死气沉沉的课堂确实令人生厌,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但是有人舍本求末,放弃教育本原,追求一种表面的热闹。有的学校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个性,提倡砸掉讲台,鼓励学生随意坐乱说话,教室里的分贝直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一会儿是合作学习,你说我说大家说;一会儿是即兴表演,你方演罢我登场,表面上课堂里热闹非凡,学生“动”起来了,但不知学生在热闹之后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收获。

万事有度,过则不宜。“热闹”不应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要素,热闹不等于学习兴趣的真正激发,安静也并不意味着学习思维的停止。古人说宁静致远,安静是一种修养,一种专注。静逸之中学习者的思维也可以驰骋四方,游弋八极。

5. 素质教育是个筐,感觉有用往里装。如今的教育好象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很多事情,动不动就“从娃娃抓起”,动不动就“进课堂”。一会儿是科普周文化周体育节,一会儿是廉洁法制安全进课堂,一会儿让孩子抛开杂念大跳交谊舞,一会儿要求学习京剧,唱完京剧去跑步,又是征文又是演讲,让老师学生应接不暇。人防、法制、廉洁、拒毒、反邪教、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社会实践、红十字、体育传统项目、双语教育、航模车模建模、绿色环保、文化先进、信息化示范,德智体美劳……看看什么都重要,一个也不能少,每个都要创建,基层学校忙于应付各种创建考核,有人甚至提议学校要设立创建处,来应对新形势。

年年听见要减负,但是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视力越来越差,考试科目越来越多。恶心的是,决策者言必称“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孩子的终身奠基”。

教育现在确实有点虚热,虚热的背后是浮躁,浮躁的目的在于可以谋得虚名实利。它往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名行折腾教育之实,损害了教育的形象,累了老师,苦了孩子。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何在,笔者把脉如下:

第一,部分教育管理者的不正确的政绩观、名利观。有的教育管理者做梦都在想让本地的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校长也整天想着出名,功利驱使,苦思冥想,频出怪招,取悦于上级领导,以此作为谋官之道。

第二,某些教育理论家的误导。有些所谓专家,他们见过洋人,看过洋文,一会儿推出建构主义,一会儿宣传后现代,故弄玄虚。教育界每年在呐喊着“改革”,但这样天天改革是否也意味着教育处于持续的动荡之中呢?魏书生是大家公认的教育家,但比较他现在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跟十几年前没有多大区别,“说了算、定了干”、“守住心灵的宁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盘锦没有年年放一颗新卫星来震动教育界,但魏书生仍然那么地受人尊重。

第三,媒体的越位误导。有的媒体总喜欢做一些超越他们专业能力的事,有的媒体总把眼光盯在教育界的个案上,一旦哪个学校哪个老师有点问题,便连篇累牍,穷追猛打,眼中浑然不见教育的整体和绝大多数勤恳耕耘、忍辱负重的教师,他们人为制造热点,吸引大众的眼球以牟利。

第四,部分教师对课改的误解和盲目追捧。

抑制教育的过热现象,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纠正教育短期行为,转变教育政绩观。政府不应一味用量化数据来考核当地教育,更不应把教育作为加官进爵的砝码,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解好、落实好,不要折腾教育。二是校长教师们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追寻教育的本原,淡薄名利,宁静致远,不要盲目制造特色。三是严肃整顿教育出版市场,杜绝伪教育学术研究。四是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严格开题结题程序,压缩总量,提高实效,对伪科研坚决说“不”。

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正因为如此,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更需要科学和理性。改革和创新也并非对旧的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的全盘否定。创新不能急功近利,不是追求教育的热闹,营造虚假的繁荣。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神圣事业,必须耐得寂寞。要凭着对人的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为了孩子,请还教育一片宁静的天空。

猜你喜欢
课题学校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学校推介
写字大课堂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