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情怀 唯美的艺境

2009-08-07 01:51
书画艺术 2009年3期
关键词:水彩水彩画速写

朱 琦

王维新1938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彩》编委。1963年毕业于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分配到上海《解放日报》社任编辑、记者。1980年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1987年水彩画《归途》获美国华盛顿州艺术节绘画一等奖。1988年~1991年于法国蒙彼利埃美术学院留学进修,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年鉴》,1992年法国拉维鲁尼当代艺术博物馆设立《王维新作品陈列厅》,并永久收藏、陈列其铜版画、水彩画、水墨等作品60条幅,被该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96年受中国文化部委派赴南亚访可,并为孟加拉国培训15名研究生。1998年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版画卷、素描卷、速写卷、水粉卷。2002年与夫人戴晓蔚法国南方蒙彼利埃市举办画展,同年赴英国与曼切斯特美术学院作学术交流。2003年出版《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王维新水彩集》。2004年铜版画《中国古代乐器之三》入选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百位艺术家、百年百件馆藏精品专集。2 005年中国温州博物馆设立王维新铜版作品陈列厅,永久保存其各个时期铜版画代表作品25幅。2006年作品《海港一角》入选“中国百年水彩画大展”,入编《1905~2000中国百年水彩画集》。自1963年起至2005年之作品分别被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南京美术馆、温州博物馆等国内外省市博物馆收藏,著有《铜版画技法研究》《铜版画教学探索》《铜版画入门》《论水彩艺术》《水彩画的艺术表现》《舞台速写艺术》《PAINTING BY WANG WEIXIN》《王维新作品及铜版画藏品集》卷一、卷二、卷三,《王维新铜版画、水彩画集》等。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录》《中国文化大系·美术卷》等。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现代版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高潮。那时,活跃于浙江、江苏、四川、黑龙江、天津、贵州等地的版画创作群体,通过发表大量风格各异的黑白、套色、水印木刻,形成了一股影响广泛的艺术潮流。我最早接触王维新的艺术,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记得当时在一份权威的艺术刊物上,读到了他的《古都北京》铜版画系列,其中一幅描写十三陵的《地下宫殿》构思奇特、气息浪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0年代初,我与王维新同住北京煤渣胡同中央美术学院宿舍楼,因而有幸经常在一起叙谈,观看他作画。那一时期,他在中央美院带铜版画研究生,但创作上已基本致力于水彩画方面。他在这一领域尽情挥洒,创作了大量深沉泼辣、浓郁奔放的水彩画作品,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激赏。法国拉维鲁尼市(LAVERUNE)当代艺术博物馆还专门为其开辟了“王维新作品陈列厅”,永久陈列他的作品,法国政府亦已把该馆所有作品定为文化遗产予以保存。1998年,王维新于60岁生日时,在帅府园中央美院陈列厅举办了个人回顾展,以此向师友同仁作个汇报。展前,他就名称问题与我商量,我当时脱口而出了“行者”两字,他欣然接受。在我看来,行者之于他,乃是对艺术的真诚求索、默默耕耘,是徜徉于东西艺术之间的执着探寻。

王维新的艺术旅程始于东海之滨的浙江温州。他出生于当地一个手工艺人家庭,父为铜锡匠,母为刺绣工,自幼受到家庭手工艺的熏陶。解放初期,他参加温州市绘画会,得到当地水彩画家陈垂平的启蒙,从此对水彩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那年,他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附中,继而又升入大学部版画系,在西子湖畔接受了长这9年的学院基本功训练。西湖秀逸的自然风光和美院活跃的艺术氛围,就如同孩提时家乡那绚丽的海霞和朴实豪爽的民风,对处于成长期的王维新,在艺术个性和美学取向上均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大学里,他一边画水彩一边刻铜版画,把小时候学到的金属雕刻本领全都发挥了出来,作品《月夜》《渔家乐》已开始入选全国美展。

1963年,王维新美院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解放日报》社工作。在此后的一段时期,他经常深入到钢厂船台、海岛渔村,画了大量的速写,对于速写本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近半个世纪来,王维新以铜版画和水彩画为双翅,自由翱翔在多彩的艺术世界里。他看似平静的外表包藏着澎湃的激情,那些在铜版画里未能抒发的情感波涛,尽在水彩画中得到了倾吐。水彩画与铜版画一样,都是舶来画种,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过百来年,在美术学院的传统教学中属于基础课程,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独特地位。由于水彩画在用水和运笔方面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相似之处,且便于表现现代情感和现代生活气息,因而受到许多艺术家的青睐,像李铁夫、林风眠、司徒乔、符罗飞、倪贻德、王肇民等,在这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王维新的水彩画创作,又赋予了该画种新的内涵,显示了当代中国水彩画家的重要成果。

王维新自从少年时代与水彩画结缘后,便以此为记录生活灵感、珍藏内心感触、抒发浪漫情怀的重要手段。他从家乡的渔港小镇和雁荡山麓出发,数十年来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南亚、欧洲大陆。举凡渔家晚归、西湖秋色、京郊之夏、草原牧场、藏区集市、恒河岸边、马赛街头、威尼斯水街等等,这些他生活过的地方、游览过的景色、接触过的人群、体验过的民俗风情,无不一一收录在他的笔下。他富有同情心地感受着眼前不同的人物景象,敏感而概括地把握物我交流时那精彩的一瞬,这使他的水彩画处处闪烁着灵感的火花,充满了一股沉雄朴茂的生命力。

王维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即已初步形成个人的水彩画风格。他当时所作的《海岛》《渔村》《江畔》《海边小镇》等,已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在这些作品中,他不拘泥于描绘客观物象,而采用粗犷的线条、浓重的色彩、灵动的飞白和淋漓的水痕,来表达自己的直觉感受,发挥水彩画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力。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维新的水彩画风格臻于成熟,其表现特色也更加鲜明。他多次带学生到敦煌和新疆、西臧等地写生、考察,亲身感受这些地区古朴的民风和苍茫的自然景观。此期创作的《藏区集市》《相逢》《牧民》《归途》《沃土》等,都是他从青藏高原直接写生而来的。其中《归途》一画,描写一藏汉在茫茫草原上骑马归来的情景,画中人物的背影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极为生动而准确地抓住了生活在高原特殊环境下藏民们纯朴深沉,对大自然的无常变化处之泰然的个性。这幅画后来在美国华盛顿艺术节上获得了绘画一等奖。

1988年,王维新赴法国蒙彼利埃美术学院研修两年余。此后,他又多次到欧洲各地访问和展览,在欧洲创作了一批包括《月夜》《咖啡馆》《塞纳河畔》《欧洲冬日街景》《威尼斯水街》《威尼斯鱼市》和《华灯初上》等深受中外人士喜爱的水彩画作品。这些作品比起80年代中期的创作,在风格上有新的发展,线条的作用更为突出。比如他在《威尼斯水街》中,快速运用纵向的暖色线条,生动地表现出河面斑斓的倒影以及映照在两岸墙壁上的粼粼水光。《华灯初上》也主要通过线条

来表现,河对岸一道道下流的自然水痕,如华灯倒影在平静的水面上。王维新于80年代末期连续在法国举办了多次展览,每展览一次,他的水彩画线条就愈加明显,他以一个东方艺术家的神来之笔,抒写了欧陆风情所包涵的西方美学意蕴。法国诗人兼艺评家罗兰德观看了他于《HB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作品后说:“王维新的作品是感人的,他的艺术具有东方表现性,绘画作品中蕴含着某种超时代的因素。”的确,这种超时代的因素,使王维新的艺术获得了一种历久弥新的品质,也使他个人的水彩画创作,在继青藏牧区题材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维新在水彩画方面的大胆实践,是有理性思考作基础的。他认为,水彩画语言的包容性比较大,属于东西方绘画的中间地带,既可以用色块层次来表现,又可以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因此,他对于建立东方风格的水彩画充满了信心。综观他的作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强烈的现场感;二是个陆化的线条表现;三是墨彩交融的写意精神。

强烈的现场感来自于王维新对于生活的重视。王维新始终坚持艺术源于生活,并提出了“速写性的写意”(王维新:《求索艺迹》,《美术大观》1999年第10期)这一命题。这与中国文人画传统中的写意说有相似之处,即两者都重视个人心性的表达,但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王维新的写意更注重现场性,要求画家通过敏锐观察,迅速记录下感人的一霎那。王维新在80年代初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在生活中凡看到感人的景物,往往使我感动得不知所措,如果能很快地以速写线条勾勒下来,心里就踏实多了。之后再敷上轻快的水彩,这样所获得的画面效果一般是较有生气的。我喜欢用这种方法画水彩。”可见他十分重视速写,强调最初的直觉。王维新对于“速写眭的写意”的坚持,也从他对艺术史的研究中获得了信心。他在对黄宾虹、德加、劳德累克、凡高、蒙克等中外许多艺术大师进行研究时发现,他们的代表作大多是一些速写性作品,即使是大型的创作,也依据速写集中加工而成。他非常赞同法国当代美学家米·杜夫海纳对于水彩画审美特征的描述:“水彩画只有当它坚决同意保留并宣布它的速写性质时,如人们在塞尚和杜飞画中所看到的那样,它才真正跻身于艺术之林。”(王维新:《在创作中作再一次超越》,《中国水彩》总第28期),他在2004年主持的黄山中国美术论坛·中国水彩百年研讨会上,呼吁水彩画家多画速写,“在画速写的过程中,练就犀利的眼光,练就过硬的功力,练就能理解生活、融入生活、创造具有独特自我个性的艺术作品的能力来。”

速写最有效的艺术手段便是线条。王维新认为:“在生活中为求快捷地记录对象,速写性的水彩画中赖线的勾勒,并眼疾手快地切下形的边线,这本身的一笔骤然到位就是迅捷的造型。此类线的负荷甚大,它不仅荷载着控制形质的重任,而且体现出画家的情绪和性情。由于这类线条的直觉性很强,所以感情色彩极浓,从而极富有生命力。”(王维新:《求索艺迹》《美术大观》1999年第10期)为能更好地了解并运用线条,他对吴道子、陈老莲、荷尔拜因、德加、凡高和罗丹等中外艺术大师的线描和速写画稿进行了反复研究,甚至有意识地用毛笔在宣纸上记写毕加索和马蒂斯的某些精彩的速写用线。由于对线条的造型和表情功能运用得当,使王维新的作品体现出力之美和不拘泥于光影细节的写意气势。

如果说线条为王维新的水彩画带来了力度,那么墨彩交融又使他的作品富含东西方文化的意蕴。中国传统文人画以水墨为上,要求画家在笔墨中立定精神,而西方传统绘画以色彩为本,通过明暗和解剖来完成造型。中西这两种不同的绘画材料,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哲学和审美观。王维新在画水彩画时,把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及现代诸流派带有强烈表现性的色彩造型方式,与中国文入画的水墨写意因素融合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上,明丽的三原色与浓淡相间的水墨相互交织,有反复渲染、层层相叠的浑厚,有笔调轻快、色层稀薄的松动,还有不着一笔而妙趣无穷的空灵,就连那些不经意中留下的水痕笔迹,也恰到好处地成了画面的有机部分。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揉合了中与西,也揉合了传统与现代,是兼有了西方现代的浓郁与东方传统的空灵的当代诗情画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他在水彩画创作方面又迈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他热爱故土,情系瓯江,在乡愁的驱使下,创作了大量反映浙东渔区生活的优秀水彩画作品。例如,作于1994年的《海风》,描写了一群饱经风霜的老渔民于夕阳西下时,坐在海边舢板上休息攀谈的情景。画面下半部分墨彩深沉、斑迹累累,与明亮却显得凝重的天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仿佛使人呼吸到海上吹来的带有鱼腥味的湿漉漉海风。最近处两个渔民的头部和胸部轮廓的飞自处理,产生了强烈的背光效果,成为全画的点睛之处。

又如《家乡的河》,描写了故乡海边小镇的一处寻常小景,画中的小河居中偏右,两岸鳞次栉比的粉墙灰瓦民居倒影在静静的河水中,左岸盛开的夹竹桃,为这比例和光线处理都十分完美的画面,增添了盎然生意。再如《渔岛》一画,构图开阔,色调浑厚,石屋墙上几笔明亮的橘黄色,让夕照中的渔岛显露出郁勃的生机。近景中的渔归者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勤力而知天命的性格跃然纸上,与《归途》中的藏汉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4年,王维新创作了一幅像是自传性的水彩画——《生活在大海边》,该画描写了渔村的傍晚景象:静谧的大海边,渔家灯光荧荧,父亲们忙于修补渔船,母亲们召唤孩子回家,海滩上赤裸奔跑着的儿童,仿佛是艺术家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他那遥远和美好的童年。画面恰似一首思乡曲,有月光有涛声,有父亲的爱和母亲的叮咛。故乡的童年生活永远萦绕在游子的脑际,成为王维新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王维新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十分重视绘画的基础教学。课堂的人体、肖像和创作上的变体实验等是他一直坚持的课题。生活中“速写性写意”和课堂书斋的线与色的绘画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他是一位始终如一的不倦的艺术实践者。

艺术家在不断自我否认中求得突破,这是毕加索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许多将此与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相佐证,说明成功者不能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据心理学家分析,具有震撼力的艺术,除要有独特而感人的风格外,还要有大量阐述这种艺术风格的作品。王维新的作品在已形成强烈个人风格的基础上,仍不懈地在强化自己的艺术风貌。在茫茫无涯的艺海中他是一位永葆青春的勇敢的前行者。

猜你喜欢
水彩水彩画速写
《青年速写·归》
徐惠水彩作品九则
与水彩对话
水彩城市剪影
风景速写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水彩版超级英雄大PK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