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默
古代的玺印最初是因为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但古代先民在制作这些玺印的过程中,却不自觉地创造了许多奇瑰的艺术品,这是一个奇迹。古代的印章,在战国时就已有了宫印、私印、词语印、肖形印、烙马印等区别,其风貌也是不同的,因此,概略地加以区分和说明是必要的。
1先秦古玺的形式特征
先秦的古玺在形制上是争奇斗艳,标新立异的。当时王侯贵族的饰佩物便是玺印,为了显示其身份和审美的趣尚,大多在形式上力求不同众人,在制作上则精巧绝伦。印面的形态,就有矩形、方形、圆形、菱形、六角形、扇形、心形、蝶形等等多种;印体则有三角连珠、四方连珠、矩形两面玺、方矩五面玺等等。这种贵族佩带的玺印,大多是金属质地或玉石等印材,尤其是各种玛瑙、水晶等玉石,本身就是质地精美的材料,再加上精美的刻制,自然显得精美巧致。王公贵族的玺印,因形设边,边饰尤有图案美。而平民百姓,虽然使用的是陶玺,但也朴素简易,自有天趣。
先秦古玺在形式上的第二主要特征是章法奇险多趣,灵动多变。这一方面与当时无印章制度可循有关,章法、技法都是无自觉的;另一方面,也与文字发展的不成熟有关。因为字体尚未最终定型,备诸侯国使用的字体也都有很大区别,因而体现在印面上,形式百花争艳。
先秦古玺的文字,都属大篆系统(如古籀、诅楚文、钟鼎文、石鼓文等),布置在印面上,或错位求变,或疏密对比强烈以求险,总之,散朗奇诡,灵活多变。且由于印章形制的多种多样造成了文字排列的千变万化,再加上刻制方式上有精粗、款识阴阳调配上有雅拙,先泰古玺风格多种多样。清秀、古朴、精致、典雅、雄逸,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还有一点应注意,先秦古玺,作为佩饰用的玺印、乃至宫印都比较小,但宫印大干私印,烙马印必须醒目,故印面较大(6~7平方厘米)。
2秦汉印的印式
沙孟海先生认为,有边栏、有界格的白文印是泰印的基本特征,这确实是一个抓住秦印形式特征的论断。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秦印的字体是“摹印体”,实际上是秦小篆的一种变体,不同于先秦古玺印的大篆。皆用阴文,采用4字或2字。
其次,印形均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一律用“田”“日”均分其中的文字。
第三,大小统一为23~25厘米见方。
秦印反对美饰,故秦印的风格是文质兼备。印文线条与边栏界格同等粗细,匀称质朴;结构上疏密得当,平和安详。
汉初,官印、私印基本上沿袭秦制。西汉中叶以后,印章的风貌就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丰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武帝在太初元年正式按“上德”进行政制,官印的字数规定用5。“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壬莽称帝后,两千石以上称“章”,两千石以下称印。印字上下结构匀等分配,彤若6字。
(2)汉宫印基本上不用边栏界格。
(3)土莽改制后,将“摹印”更名为“缪篆”。这是汉印独特的书风。“缪篆”的特征是笔画多隶意,端重丰腴。也就是说,汉印的字体,不是小篆的圆润匀称,而是变缠绕为平正方直。
因此,汉印的基本风格是平实、拙厚。当然也有瘦劲、清雅的,但主要的是平中见奇,端厚博大。
3魏晋南北朝的印章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的官印与汉印已有很多不同。第一,由于统治者滥赐印章,导致宫印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将军印,在魏晋时泛滥成灾。滥授官印,使宫印的凿刻更加草率。魏晋官印绝大多数出于自凿,与汉印的翻铸或铸凿兼用不同。第二,印文书写也十分草率,随意增损笔画的现象随处可见,更严重者,错字入印者也时有发生。第三,印体呈加大的趋势。秦汉以来的官印。一般为23~25厘米见方,到北魏,“安昌县开国男章”已为34厘米见方。第四,已有朱文的宫印出现。
魏晋南北朝官印的印风,由印凿刻的草率,带来了印风的多样。有瘦削猛利的,也有恣肆欹侧的。南朝官印以细线条为主,章法疏朗;北朝官印则多粗线条,有粗头乱服的率意。
南北朝时期的私印十分流行。这以当时的印陶为代表。印陶指压在陶器上的印章,先秦时已有不少,魏晋南北朝更为盛行,牛济普在《印陶艺术纵横谈》中评价东魏北齐印陶时说:“这个时期的印陶有一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字的书体呈现以隶书为主,略带篆意,间有楷书及行草书的体势,我们通常称之为魏碑书。”
这些印陶的风格特点便是稚拙美。文字写得稚拙,章法安排很率意,刀法则朴厚。晋砖、北魏墓志多的是这种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