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奥数风比中国冷清

2009-08-07 19:56
环球时报 2009-08-07
关键词:奥数罗马尼亚奥林匹克

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德国落幕,中国队自1986年以来第15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奥数在中国几乎成了教育的一个重点,但在奥数发源地和西方国家它有多受重视呢?

俄罗斯:少数天才的游戏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一项专为对数学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设立的数学竞赛,出题范围远远超出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1894年,匈牙利教育部门通过一项决议,要在中学举办数学竞赛,这也是世界上最早有组织举办的数学竞赛。后来,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02年、1949年、1950年和1951年开始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但奥数这个概念的产生与苏联密不可分。1934年,苏联著名数学家狄隆涅在当时的列宁格勒主持了中学生数学竞赛。1935年莫斯科也开始举办数学竞赛,一直延续至今。苏联将这种数学竞赛称为“数学奥林匹克”,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1959年,罗马尼亚数学物理学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向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等7个国家发出邀请,在布加勒斯特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从而产生了每年举办一次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举办奥数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数学天分的青少年,但是否真能培养出数学家或对开发智力有多大帮助,一直存有争议。据记者了解,在俄罗斯学奥数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街头几乎看不到奥数培训班的广告,但在俄罗斯网站上能搜索到一些有关奥数的信息。俄第1581中学数学老师布奇涅娃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俄各城市、地区几乎每年都有一些优秀的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这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被莫斯科国际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优先录取,甚至免试录取。布奇涅娃认为,孩子通过学奥数可以获得一些数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但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奥数毕竟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外训练。有关专家认为,奥数题目“偏、深、怪”,难度超过了大学入学考试,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重思维轻技能的奥数注定是少数天才学生的游戏。如果强迫学生苦学奥数,在残酷的折磨中耗尽精力,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丧失殆尽,身心受到摧残。

获得过菲尔茨奖(又称数学界诺贝尔奖)的俄数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昆科夫就没学过奥数。他说:“数学是一门最美的艺术,兴趣是自然形成的,不能强迫……学数学最重要的方法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习题掌握基本公式。”他还打比方说:“自行车是方便的交通、健身工具,但不是每个人都要骑。数学也一样,如果有人不喜欢奥数,并不表示他不擅长数学。”奥昆科夫认为,在所有阶段推广数学竞赛是个错误。数学不该局限在某个领域,更不该局限在竞赛中。数学现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善于发现数学的乐趣,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傅 涞)

猜你喜欢
奥数罗马尼亚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奥数是不是数学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幕后——巴维尔(罗马尼亚)▲
“出轨” ———佩 夫(罗马尼亚)▲
西方选举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