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探访国民党党史馆

2009-08-07 19:54
环球时报 2009-08-07
关键词:史料党史国民党

典藏国共珍贵史料 大陆游客很感兴趣

本报驻台北特派记者 王 尧

位于台北市中山南路11号荣发大厦六楼的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可能是全台湾隐藏秘密最多的地方之一。这里珍藏着1890年至1980年间近现代中国史料原件300万件以上,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国共两党历史的,甚至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在国民党中任职时的薪资条都能找到。此外,陈水扁等人参加国民党的记录在这里也能看到。随着两岸交流的升温,这个原本清静的“故纸堆”逐渐变得热闹起来。不少对国共历史兴趣甚浓的大陆游客和研究人员慕名而去,党史馆主任邵铭煌也成了大陆驻台媒体追逐的对象。

史料超过300万件

日前,《环球时报》记者敲开了荣发大厦六楼邵铭煌先生办公室的门。今年党史馆在岛内主办了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80周年和纪念蒋经国先生诞辰百年等几个展览,并首度赴上海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合作办展,邵铭煌可说是相当繁忙,不过他还是放下手中的工作,给记者介绍党史馆的历史,当起了导游。据邵铭煌介绍,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于1930年5月1日在南京成立,目的是汇集革命史迹文物、为党的历史保存记录。1937年,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后两天,共计111箱史料相继运往重庆。重庆时期,党史馆的征集工作以抗战史料为重点。抗战胜利后,党史馆的全部史料运抵南京入库。1948年底,蒋介石指示全部史料运至台湾中部存放,曾存于南投草屯,后迁至台北阳明山上的“阳明书屋”,1998年迁入当时的中央党部大楼。目前这里藏有1890年至1980年间近现代中国史料原件300万件以上,分为文献、实物、图片三大类。图片分人物与事件两大类,共15万多幅。

藏有毛泽东、周恩来手迹

邵铭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依照国际惯例,过了30年的解密期限,档案就应向公众开放,但“凡机密性未丧失或未达开放时效之史料,本馆得拒绝调阅。”对于馆里有没有类似热播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这类人档案的问题,邵铭煌说:“应该是有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向公众开放。不过,我们有一批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的亲笔书函,包括毛泽东担任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时的手书,以及周恩来为新华日报营业部遭捣毁,致函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书信等。”

邵铭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毛泽东还领过我们国民党的薪水呢。”一份属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1924年3月的决算书史料中,记载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每月薪水为120元。这是他在一次整理档案时无意中发现的。邵铭煌说:“上世纪20年代国共合作时,国民党内许多部门都有中共党员任职,毛泽东曾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秘书,因此留有他的薪资记录。”

还有民进党“猛料”

邵铭煌在这“故纸堆”里还发现过有关民进党的“猛料”:2007年,党史馆公布的一份档案显示,民进党的几名领导人陈水扁、吕秀莲、游锡堃、谢长廷都是国民党出身,陈水扁还两次入党。到2007年,这些人中还有几位仍未正式办理过退党手续,严格说来,还算是国民党“失去联系”的党员。有台湾媒体调侃道,他们“甚至可以参加国民党初选,重披蓝袍问鼎大位。”

大陆游客的热门景点

2008年7月大陆居民赴台游启动前,台湾有人为大陆游客设计了回顾历史的“金三角”路线:国民党党史馆居中、前方是“总统府”、左侧为“中正纪念堂”。国民党党史馆开放阅览资料的时间为工作日的上午9时到12时,下午1时30分到5时。一年多来,不断有大陆游客造访党史馆,因为党史馆是免费开放的,对游客数量并无确切统计。有大陆游客曾表示,“在大陆不易接触到毛泽东早期在国民党工作时的文物史料,到这里来了解一下,感觉很特别”。

党史馆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时间关系,大陆游客多是走马观花参观一下展品。真正能在阅览室坐下来调看档案的,是大陆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或做论文的研究生。一般情况下查完目录即可以调档,有些特殊的则需隔天才能看到。党史馆完整地保存着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档案,2003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国民政府史料》的编撰人员曾到这里查资料。因为所查资料多属原始文件,不准复印,只能埋头苦抄,编撰人员曾在撰文中描述过个中甘苦,在后记中也感谢了党史馆的邵铭煌等人。▲

猜你喜欢
史料党史国民党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快过关了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