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戈
《变形金刚》当然不是什么伟大电影,但是如果你以为《变形金刚》就是靠“拔根汗毛比别人腰粗”骑在所有电影头上作威作福,那显然太看不起好莱坞的智商了,想知道它有什么价值,当然要看它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变化。
狠狠甩了同行一记耳光
在2005年,《变形金刚》计划启动的时候,梦工场的头目们都有些犹豫,因为按照原定的计划,这部改编自同名动画的电影的导筒则交由迈克尔·贝,而他刚刚经历《掏出克隆岛》的惨败……2007年,《变形金刚》上映之后,迈克尔·贝重新走上神坛,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吸金狂人。
正如同《指环王》给魔幻电影定下了高于以往一切的标准,并且引发魔幻电影的狂潮一样,《变形金刚》不仅仅是让人们印象中对于“好莱坞豪华巨制”的印象重启——极致的视觉效果和影音体验,简单的过场戏一概服从于特效场面,目的只是让人震惊于由视觉和听觉带来的幻想——而且还狠狠地甩了业内同行一记耳光:你看看,这才是将科幻和动作做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人和机器人(尽管从原作设定上来说,“变形金刚”们并非“机器人”,他们是来自赛博坦星球的有机生命体,也就是所谓的“外星人”,但是对于商业电影的构成要素而言,这就是人和机器人的关系,人和更大、更超越想像的机器人的关系)的电影应该这样拍,才叫酷。
从那以后的几年之内,超大预算的投资、科幻题材、动作元素将成为判断一部电影是否有资格被制作成“好莱坞赚钱机器”的指定标准。
更多、更大、更烧钱的跟风
在《变形金刚II》上映之前,迈克尔·贝和《终结者2018》的导演MCG打过口水仗,前者质疑后者片中大型机器人的原创性,认为它有抄袭变形金刚之嫌;抛开设计上的官司不论,但是凭借MCG的履历要想拿2亿预算来做“终结者4”,显然还不如让郭德纲和汪洋和好来得靠谱,这部拥有超大机器人、主打末世的金属风格的科幻动作电影,如果不是有“变形金刚”的良好市场表现,显然不会有这么好的运气,能出来接客。
投资人被《变形金刚》打了鸡血的不止华纳,詹姆斯·卡梅隆的新片《化身》涉及到外星生物和科幻情节,号称要先烧3亿美金给财神爷,光凭卡梅隆的名头想在2008年在资本家那儿拆解3亿美元,除非让郭德纲和汪洋和好之后还能一起说相声拿于谦开涮。
“变形金刚”的作用不仅仅是给类型片定下了高标准,还顺带开辟了科幻动作题材电影的融资渠道和销售通路。彼得·杰克逊制片、尼尔·布罗姆坎普执导的《第九区》,乃至我们“亲爱的葡萄”刘镇伟鼓捣出来的《机器侠》……这些打着外星生物、变形的智能机器人的旗号的电影要么是凑热闹的,要么应该感激迈克尔·贝。
跟风电影前途论:“像”又不能当马骑
还是得拿《指环王》说事儿,该系列跟风的电影显然没有特别出色的能够证明自己并不是跟风要饭的,正如我们中国人打镲时的说法,“像又怎么样?象(像)又不能当马骑!”
第一个证明自己是“东施效颦”的是《终结者2018》。MCG在迈克尔奚落他的时候还拽了一把:我们这个片儿是给成年人看的。后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新终结者的故事漏洞百出,所谓的成人情节根本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特效和动作场面就不必说了,他就是一个玩儿乐高积木的,而迈克尔·贝却是战争艺术家巴顿。
已经快要变得和张朝阳一样神神叨叨的詹姆斯·卡梅隆能否趁着这个科幻动作潮流,让人重新相信他是世界上那个唯一能把动作场面提升到艺术层次的教主,并不太好说。但如果说期待值,《化身》也许是唯一一部可以与《变形金刚》相提并论的科幻动作大片了。而彼得·杰克逊的《第九区》并不如何引人注意,因为这个号称“科幻版变形记”的作品摆出的架势更接近于新世纪版、暗黑版的《E.T》,所以不必期望尼尔同学能成为科幻动作大片的新派革命党。至于《机器侠》,从预告片看来,这部电影很像深圳那些做山寨手机的厂商要洗钱,所以投资拍摄了这部“山寨变形金刚”。
据说比弗利山现在流行这样一道公式,“美国=好莱坞=迈克尔·贝”,迈克尔是那种在商业电影领域证明导演艺术的确存在的大师级人物,他才是“变形金刚”第一部成功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那些2秒钟组装1万多个零件的电脑动画人才;他的长处并不仅仅是拍摄出最惊人的特效场面,同时还保证不浪费每一分钱——他太清楚现在的年轻人会对什么样的刺激感兴趣了,听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太多地方看起来傻乎乎的,但又有很多的愿望等着去实现,在你家的花园里就期待会藏有一个巨大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