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8月5日文章,原题:奥运场馆中的大赢家和败北者 夏日午后的北京酷热难耐,却丝毫挡不住人们游览因去年奥运会而赫赫有名的两座场馆的热情。游客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队伍排得越来越长,对“鸟巢”和“水立方”的售票人员来说,这又是财源滚滚的一天。
曾几何时,有人大声疾呼奥运会将留下一大堆无用之物,如今这听起来更像耳语。最新统计显示,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鸟巢”已入账2.6亿元(人民币),同期游泳中心也斩获1.04亿元——其中70%来自门票收入。
不过,大多数奥运场馆都闲置无用,运营者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或社会用途。它们的未来被打上问号。北京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大批游客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收入,但不能指望这样的收入源源不断。”
事实上,“鸟巢”将在周六迎来后奥运时期首场体育赛事(意大利足球劲旅国际米兰队和拉齐奥队对阵),这凸显了这座奥运主场馆所面临的尴尬。它本是体育场馆,但对体育运营者来说租金又太贵。此外,多达9.1万个坐席的场馆很难坐满。这些都令大多数有意者望而却步。
隔壁的国家游泳中心则通过其他途径来确保旅游之外的持续收入。该场馆凭借其成功的品牌形象,将标志使用权卖给300多家公司。同时,场馆内一部分将被改造成购物中心。
“水立方”和“鸟巢”均由北京市政府直接控制的公司管理。收入足以弥补每年多达6000万至7000万元的维护成本。但与它们不同,其他奥运场馆遭遇冷落。国家体育馆是中国在体操项目上夺得金牌的地方,如今也是白天大门紧闭,夜晚不见灯光。奥运会后这里只举办了12次活动。中国社科院最近一份报告称,其他奥运场馆都苦于无用武之地。北京投入多达130亿元建设这些场馆,如今大部分却都闲置着。报告说,这些闲置场馆之所以关闭,主要是因为运营成本太高。▲(邱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