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难题

2009-08-06 10:03周政华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28期
关键词:国资制造业上海

周政华

上海制造业升级,仍然绕不过一个老难题——技术创新难

曾经辉煌一时的上海制造业,如今再一次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位于上海闵行区金都路的上海广电集团(以下简称“上广电”)大楼里,除了间或传来的高跟鞋走路的咚咚声外,四处弥漫着国企总部惯有的森严和安静。不过,在上广电员工的耳朵里,这股咚咚声又恰似低沉的警钟。

上广电是中国仅有的三家液晶面板的生产商之一,不幸的是,从2004年投产第一天起,就一直亏损,从未盈利。到了2008年,亏损额扩大到创纪录的18亿元,拖欠银行的贷款近150亿元。

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海制造的主力军——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41户国有企业,今年前5个月的利润同比下滑三分之一,其中上广电、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亏损尤其严重。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上海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降到40%以下。

制造业再定位

眼下,制造业的定位面临尴尬境地。

3月25日,国务院对上海两个中心政策的《关于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中,唯一提及制造业的部分是:“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

“有同志说,上海现在只搞服务业不搞制造业,肯定要完蛋。这话对。” 5月11日下午,在上海市委、市政府举行的推进“两个中心”工作会议上,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制造业是上海不可缺的一部分,上海并非不搞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国务院)单独就制造业对一个地区下一个文件,可能性不大。更多的需要我们操作”。

上海市“操作”的结果是,确立高科技产业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核心。

5月30日,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以新能源、民航制造、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九大高科技产业的制造业战略,取代2005年确立的汽车、钢铁、石化等六大支柱产业定位。

在过去的半世纪里,上海制造业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

在计划经济年代和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牌手表、金星牌电视机、永久牌自行车、回力牌球鞋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风靡全国、供不应求。但步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珠三角制造的崛起,这些品牌纷纷陨落。为此,上海制订了“三二一”的发展战略,淘汰了部分没有竞争力的轻工制造业,试图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上海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

“三二一”战略的实施结果是,到了2000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50%,但不久后即遭遇了瓶颈期:服务业发展增速不断变慢,吸引外资的规模也为邻近的苏州所超越。

到了2003年,随着中国房地产和汽车业启动,整个国家迎来的重化工业高潮,制造业重要性也得以再一次的凸显。在此期间,上海经济,在上海汽车、宝钢、金山石化、上海电气和众多大船厂等制造业的带动下,突飞猛进。

这时的上海市政府不再提“三二一”战略,取而代之的是“一二三产业并举,融合发展”的新思路。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的全球经济风暴,外需骤减,截至今年5月份,上海外贸出口总额连续8个月萎缩。上海的外贸依存度超过16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制造业也因此遭遇重大打击。

上海市国有资产规划投资委员会委员杨建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确实容易遇到“青黄不接”的问题,虽然到目前为止情况并不严重,但决策层担心上海经济出现波折。同时,也要考虑下一个五年经济发展的“后劲”问题,考虑到时由国资撑起“经济基本面”。

尽管上海制造业定位几经调整,但国有资本始终占据主导位置。不过,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4年进行的一项企业人工成本调查报告表明,与外资、集体和民营企业相比,上海国有企业的投资产出比最低。

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上海制造业升级,仍然绕不过一个老难题——技术创新难。目前上海最大一起国企重组案——上广电重组,也暴露出上海制造业的这一短板。

尽管液晶面板行业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特点被认为是导致上广电巨亏的直接原因,不过,在上广电的员工看来,液晶项目失败主要在于核心技术缺失。“上广电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几乎变成了纯粹的加工厂。” 上广电员工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严重依赖日系技术,上游关键零部件、设备和材料都被日本企业控制,这使得广电无法有效进行成本控制。

一位接近上海市政府的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在尚未公布的上海“十二五”规划草案中,液晶面板仍位列重点发展电子产业名录。液晶面板同样也属于上海规划的“9大高科技产业”中的电子信息制造业。

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一直是上海第一支柱产业。2008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总产值仍高达6162.8亿元,同期上海地区生产总值不到1.4万亿元。

在最新的规划中,半导体、平板显示、移动通信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三大主攻方向。此前,上海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家电、手机、PC等传统的3C类整机及零部件制造业,到2000年以来的面板与半导体产品制造企业群,其规模和产值则一直落后深圳、苏州等竞争城市。

以半导体为例,宏力半导体、华虹NEC、上海贝岭等当地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分别为国资背景的上海联和投资、上海仪电、久事、华虹等分别控制,布局较为分散。在危机冲击下,这些公司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年初,英特尔宣布关闭上海厂,伟创力关闭金桥厂。

上海市政府的一份内部调研报告称,该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薄弱,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源于海外;汽车产业技术主要依赖于国外,基本上没有掌握产品开发主动权;石油化工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技术上基本处于劣势;钢铁产业的节能降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成套设备制造业与国际水平相比基本上处于弱势;生物医药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多仿制类,附加值较低。

上海制造业普遍存在的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源于上海市上世纪90年代在高科技产业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当时,上海的汽车工业,通过引进德国大众、美国通用,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此后,这一战略推广到半导体等多个高科技行业。

不过,上海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战略的弊端。今年6月,上海汽车向全国十大车企正式倡议,联合研发核心技术,摆脱汽车业重复低水平研发的现状。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认为,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上海制造业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瓶颈更加凸显。

重组国企拯救制造业

“上海国资重组转型实质是整个上海谋求‘新产业革命的前奏和抓手。”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在今年7月9日于上海召开的“京津沪渝深国资工作交流会议”上称,要发挥国有经济在上海实现保增长的骨干作用。

新一轮的上海国企改革已经拉开大幕。2008年9月3日,《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改革定下了基调:推进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而不是行政性重组),致力于非主业资产调整转型和中小国企改制重组,被置于前所未闻的突出位置。

这也是上海应对制造业危机的重大措施之一。上海市国有资产规划投资委员会委员杨建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经济面临下行风险时,政府有三张牌:政策、土地、国资,当前上海该轮到国资承担经济发展重任的时候了。

上海国企改革的步调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进度基本一致。按规划,2012年上海高新技术领域总产值将达到11000亿元,涵盖九大产业。这一时间目标恰好与上海国企改革的“三年行动计划”相吻合。

杨建文认为,上海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主要是制造企业。国资整合重要内容之一是摸索这些工业集团公司如何在扣准上海发展大方向下做大服务业,如何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寻找到“接口”。

在未来的“先进制造业”布局中,一些长期亏损的老国企,可能将被政府出售。据上海国资委发布的《2008年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的财务报表》披露,归口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41家企业,资产总额13060亿元,净利润总额为214亿元,收益率为1.64%。低于眼下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息2.25%的回报率。

“与其不是很好地活着,不如活好,引进优势企业。”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前述场合表示,上海有一批工业老企业,过去名声很响,现在活得不太好,欢迎国内国际的领先企业来重组上海这些企业。

此外,上海还将推动大批国企上市,以获取改革重组所需的巨额资金。目前,上海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72家,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权益占全上海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接近18%。

上海市市长韩正今年4月表示,上海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比例要提高到40%左右。这意味着,以上海目前1.15万亿元人民币的国资总量计算,将有2500亿元人民币的国资要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或者资产注入的方式上市。

在今年7月14日中共九届上海市委八次全会上,上海最大的市属国有企业之一——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徐建国透露,集团旗下的一些企业正在与兄弟省市的企业洽谈收购重组。徐建国称,根据国资国企改革的目标,上海国企完全可以开门迎接收购重组。

猜你喜欢
国资制造业上海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欢乐上海迪士尼
特力A背后的“国资”奇兵
重庆国资混改调步:先卖小企业大多亏损
地方国资改革启动6.7万亿资本盛宴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