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翔
“以人为本”是诺基亚一直以来铭刻于心的信条,正因为如此,对诺基亚来说,真正优秀的手机设计不仅仅在于它的样式,更在于如何让它按照人们的想法来工作。而当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手机的用途,通过手机。人们越来越多地用数字化的方式与人、信息、地点保持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诺基亚的设计团队正在探索用什么新的方法让我们去感受全新的互联网体验呢?最近,笔者有幸专访了诺基亚伦敦设计工作室负责用户界面设计与数字化设计的设计师团队,在与他们面对面交谈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渐明朗。
设计正在变革
在过去的十年当中,设计本身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观念上的完全转型。想像一下我们各自的经历,大多数设计师都面临过很多的机会,经历着人生不同的时刻,比如说第一次发短信的时候,第一次用手机拍照的时候,第一次在手机上浏览网页的时候,第一次用手机向网站上传内容的时候。这些都是在过去十年中看到的一些新的变化,而设计本身也因此随着改变。如今,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具备了进行个性化通讯的能力,并且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整个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情况下,现在正在发生转变的是人们如何通过手机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基于这样的情况,诺基亚设计师的设计流程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不仅仅只是以手机硬件技术作为关注目标,同时还不断尝试使用数字化设计的方式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在硬件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更多的数字化设计,使手机的各种功能达到融合,使手机与互联网这样的外界信息源融合,最终促使手机更加适合我们生活的需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不断去思考人们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需求,这就是诺基亚一直以来的设计立足点,同时也是出发点——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对于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进行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手机放大用户的第六感。也就是说未来的手机它将知道你在哪儿,知道你运动得多快,知道你在和谁打交道,在和谁交流,同时也知道时间,知道你经历的社会的情形,知道你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中。就好像手机成为一个拥有直觉的设备一般,成为你自己意识的延伸。而这一切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设计来逐步实现目的。
图标的文化
图标,或者称之为符号,其实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在人类社会中它们承担着将各种信息和价值简化,并以最直观的方式传达给人们的重任,而在我们的手机中,图标起到的作用亦是如此。
图标学其实是一种全球化的语言,每一个图标的设计都需要去考虑不同用户的特点。对于诺基亚而言,在图标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全球80种语言,150个国家的用户,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我们的职责则是去找到所有用户之间的文化共同点,比如说一个来自加纳的渔民和来自纽约的股票交易员他们之间有什么共性。因此诺基亚在设计这些图标时并不是看起来那么容易,甚至还充满了挑战。
对于今天的手机而言,其功能和特点越来越丰富了,我们不仅是打电话发短信,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一些视频短篇,我们还可以和人们视频聊天等等,总之新的服务和功能在不断地增加,这使得图标的设计也越来越困难。诺基亚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非常关注图标的设计,并着手建立自己全球化的语言。这样的设计思路并不是要把过去人们熟悉的设备和语言全部摒弃,而是以此来进行延伸,延伸到新的体验和新的行为当中。我们在和全球的人进行交流,我们要了解他们如何不同地来解释各种图形和标识,了解他们如何在今天的环境下使用自己的手机,最后才能让我们不断去更新诺基亚的图标。
主屏成为个性化趋势
之所以我们将手机的待机界面称之为主屏,是因为手机用户大约有85%的时间都花在浏览这个屏幕上,我们用它来看时间,日期,未读信息,日程安排,还有一些其他的任务要进行浏览。同时,主屏也是手机个性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给予用户最大限度的定制化空间,让我们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掌握各种信息,而这些,正是诺基亚研究主屏设计的目的。
在进行主屏设计的过程中,诺基亚作出了一些突破性的想法,这些想法使得我们在设计中不再只是给用户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个工具,让用户能够建立自己的体验。而且这种工具必须是无缝的,不需要费很大的力气。诺基亚最新的旗舰产品N97便是提供了一个非常灵活的主屏,用户不仅可以个性化设计自己的墙纸,同时还可以随意增减互联精灵,定制互联网信息。我们同时还在N97上提供了联系人精灵图标,这不仅仅能够让你直接给联络人打电话、发短信,你还可以来检查他们是不是实时在线。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下一步是什么?我们认为技术的发展是很难预计的,人们如何进入自己的数字世界也是很难预测的,因此我们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已经认定了主屏应用的这种趋势,并且把它转化成一种工具放在诺基亚终端上,让用户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未来的手势交互
诚然,按键或者触控屏幕是目前执行手机各种功能最为有效的形式,但是有些时候,比如开会中手机铃声响起的时候,往往会令我们手忙脚乱。因此,诺基亚正在利用人类沟通本能之一的手势,来建立全新的交互方式。这并非空谈,比如说在会议中为了让手机安静,现在只需要将手机翻转就能实现。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让更多自然的手势融入到手机的操作中,成为我们设计工作的一项计划。
对于这项计划,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什么样的手势适合在手机中使用。比如说我们设计将手机放在两手中晃动就可以登录网站,但是有人就会有意见,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么累地去用手机,尤其在公共场合更加不雅观。因此,在不断的失败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人们总是喜欢那些有着非常清晰,但又细微的手势。这样的手势不仅可以控制手机进行交互,同时还能明确地告诉你周围的人你正在做什么。比如你把手机翻转让它静音的同时还向周围的人传达出抱歉的信息。
在以后的设计中,我们会不断开发出这样的手势语言,让我们更多的本能能够在手机上得以实现,这样我们使用手机时就会更加舒适、自然。
从PC到MAC
今年开始,国内网络上关于微软和Apple的广告大战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两个公司都花了大价钱,请了名人推销自己的产品,一边说PC又好又便宜,另一边则说Mac系统稳定又有面子,PC和Mac之争从IT产品圈杀到娱乐圈。另一方面,随着所谓“铝砖”的MacBook和MacBook Pro面世,让Apple的笔记本一下半成了今年最热门的笔记本产品,那精致的外表和出色的性能令人垂涎。反观PC这边,厂商们热衷的却是廉价的上网本,它们争夺的是那些低端的,入门的使用者。说实话,个人觉得这种低端的东西势必成不了气候。实际上,现在已经开始有人站出来说话了:上网本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消失,或者说这一概念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还是轻薄的笔记本电脑。只要你稍微
回顾一下就会发现,低价恶意竞争的东西只会把市场做烂,而不是搞得欣欣向荣。
自从看过令人震撼的“铝砖”制造视频,自从用过了Apple创新的笔记本触摸板,我就开始向周围的人们推荐Mac笔记本了。现在,《数码》的编辑部已经有一半的人在使用新的MacBook或者MacBook Pro。个人以为13英寸的MacBook才算是真正的“上网本”。虽然你一开始就被灌输,满脑子里的印象是“上网本=廉价”,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经济能力承受得起的用户来说,一款轻量级的、个头小巧轻薄的,电力持久的、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使用的电脑才是上网本,上网从来都不是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上网本也只是一台可以移动的电脑而已,它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Mac呢?我想iPhone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似乎是完全不着边际的事情,但事实如此。在iPhone没有大量出现在国内市场之前,Mac的东西一直是默默无闻,多数人认为它们只是美编们才会用的、死贵死贵的东西。而且,Mac的兼容性问题总是被挂在嘴边。不过当iPhone上市后,当时199美元随便买,相比国内的基于Windows Mobile系统的PPC可谓是白菜价。于是乎,iPhone被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渠道,以疯狂的速度从美国运到了中国,并在多数时候一落地就被抢购一空,有人甚至利用在北京转机的机会捎几台iPhone回来。iPhone的普及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了Apple和它的操作系统原来Apple的产品可以做得这样好,多点触摸式的操作彻底改变了手机传统的操作方式。基于iPhone的培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Mac电脑,从陌生到熟悉,从抵触到接受。现在,价格似乎成了唯一的问题。
的确,Mac电脑的价格要比PC贵不少,我印象里好像听说过国外有人分析说它们的差价大约是500美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多付出的500美元你能得到什么呢7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实际上,你不能简单地用机器配置来对比,Mac笔记本电脑的制造成本要远远高于同样配置的一般品牌笔记本电脑,如全铝质的外壳,无缝而精密,远不是一般的塑料外壳可以相比的。好的工艺可以延长一台笔记本的寿命,一台Macbook用上几年根本不是问题,个人认为目前PC方面也就Thinkpad的产品在耐用性上值得一提。此外,Mac电脑内置的软件也要比PC中的只有一个Windows操作系统要丰富,只不过很少有人去关注软件的价值。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Mac的兼容性问题解决了吗7这是几乎所有人准备掏钱前必须要考虑的,毕竟谁也不愿意买一台到哪儿都不能使的电脑。这实际上困人而异,主要还是看你用电脑来做什么,比如像是编辑、文案、之类的工作,使用Pc和使用Mac没有任何差别;对于那些喜欢随时随地上网的人来讲,MacBook更具优势,毕竟那个多点式的触控板很好用。如果你是一个摄影爱好者,MacBook更是一个好的选择,使用触控板来操作看图片效果要比PC强多了,至于说图片后期处理,那更是Mac的强项。现在唯一不足的是基于网银的应用,毕竟国内的银行都是采用ActiveX机制的,只有IE浏览器才能使用,如果你喜欢从网上买东西可能会有些麻烦,比较折中的解决方法是在Mac上面装一个虚拟机,虚拟机里面安装个wIndows XP。或者是,干脆给你的Mac装个OsX和windows XP双系统,这样一来,爱用哪个用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