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刘小燕时,临近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她,正好在北京出差奔忙。
她依然衣着朴素,神态随和,只是脸上略显工作带来的疲惫。但随后的言谈中,房间内的“气场”马上聚集起来了,那些政府理财的思想和实践激扬回荡,穿越过去和未来,勾画出一条熠熠生辉的理财之路。
这注定是一场有“价值”的访问。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三件事
《新理财》:在全国严峻经济形势背景下,陕西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到11.8%,高出全国4.7个百分点,出乎人们的意料。在金融危机时刻,公共财政如何去支持经济发展呢?
刘小燕:从地方财政来讲,不支持经济发展就没有出路。尽管陕西财政很困难,但我们一直把支持经济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面对去年出现的金融危机,我省财政迅速出台了30条保增长的措施,集中体现在“三件事”上:
第一件事就是千方百计筹措支持经济建设资金。去年金融危机开始显现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来年保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从那时起,就开始考虑如何增强支持经济建设的力度,从陕西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争取中央支持要一块、新增财力增一块、现有专款挤一块、压缩支出省一块、盘活存量挖一块、国债转贷和外债借一块、资源变现换一块、资本市场撬一块”的“八个一块”的筹资思路。今年年初预算安排支持经济发展资金就达到82个亿,另外又筹了一些,最后达到了130亿,而今年我们的新增财力只有42.5亿。应该说,这么多年,这次财政支持保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量是最大的。
第二件事就是帮助企业渡难关。这次金融危机受冲击最严重的就是企业,把企业保住了,才能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所以我们把积极帮助企业过难关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从去年年底开始,我省财政预算安排“3个五亿元”,分别对企业流动资金、原材料储备和技术改造贷款等实行贴息,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300多个亿,效果非常明显。有些企业拿这些钱储备了一些原材料,现在已经升值20%以上。
第三件事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这次经济危机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也有我们经济发展周期的叠加效应,对我省来讲,也是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的问题。陕西被称为“西部科威特”,煤气油的储备很大,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经济危机后,能源价格下来了,我省的财政收入大幅下降,所以从结构调整上财政也要想办法。我们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特别是大力支持光伏产业,2009—2012年省财政将筹集8亿元,今年安排3.1亿元,其中2亿元用于创投,1.1亿元用于企业贷款贴息。
如果不考虑新兴产业,将来发展肯定是落后的。光伏产业尽管全国都在搞,但核心技术的突破仍是难点。就是因为核心技术没掌握,电价还比较高,如果老靠财政给补助,长久不了。所以,我们拿出2亿元搞了创投平台,让这个平台和企业结合起来,引进先进的国外创投管理公司,由他们按照市场机制再来吸引社会资金,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政府来定项目搞投资。用这种方式帮助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然后扶持其上市,上市以后财政资金再退出滚动发展。这样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路子会越来越宽。
所以说,财政在促经济发展方面应该说是有所作为的,经济增长了,财政收入保住了,公共财政保障民生的底气也就足了。
新平台新机制带来新模式
《新理财》:您刚才谈到了创投的新平台。公共财政无疑要支持经济,只是不能走建设财政的老路。新的模式大家似乎都在探索和尝试,您对此做了哪些思考和探索呢?
刘小燕:这个问题我们确实一直在探索。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要有新的支持平台。由政府出面,我省建立了多个融资平台,支持不同类型企业发展,担保是其一。其中,各级财政共同出资设立了省信用再担保公司,不但给重点企业贷款担保,也给担保公司做再担保。通过这个平台放大财政资金的社会效应,资金链就会不断滚动放大。
再担保公司成立后和财政脱钩,体制上不归财政管,但业务上我们联手合作。再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已分别与9家金融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取得金融机构授信担保额度27亿元;与5家担保机构展开再担保业务合作,签订再担保合同金额共25亿元,预计能够拉动贷款约80亿元。通过再担保的政策导向作用,重点支持我省优势产业及配套项目领域的中小企业融资,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担保支持,促进符合政府政策导向的产业快速发展。
从与金融机构合作讲,我们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账户的间歇资金,通过财政资金在财政和银行之间的封闭运行,对重点联系企业开展“信贷搭桥”服务试点,使企业在“借新还旧”时,不需要再筹措还贷资金,由财政资金代为垫付,在金融机构与有关企业履行貸款手续后,金融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财政垫付资金转回财政专户。目前,与我们合作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金额基本上是不低于财政存款金额的3倍。
另外,为调动担保机构、商业银行积极性,我们建立了新机制。对担保机构,建立了风险补偿机制,财政不补再担保公司亏赢,而是对在划定范围内做到约定的担保额,年底时财政会给一定的补偿。
对商业银行,建立激励机制。我省财政还比较困难,支持经济的资金相对有限,而金融市场资金很充裕,如何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很关键。我们存在银行的财政资金平时有几百个亿,这对各个银行来讲诱惑力比较大。今年,我们把财政的存款和银行对当地经济的支持挂钩,搞了一个指标体系,银行资金安全占10%,服务占10%,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占80%,打分排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大的银行得到的存款份额也就多,这个办法推出以后得到银行普遍重视和支持。
这个新机制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调动银行,撬动金融资金,“四两拨千斤”,能筹集更多的钱支持经济建设;第二,对财政专户管理有好处;第三,规范了银行吸纳存款的竞争秩序。
所以,通过新平台和新机制等,我们变直接投入为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相结合,形成财政贴息、担保资金跟着信贷资金走,信贷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良性资金运营链条,实现财政与金融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最终建立起财政、银行、企业、担保公司相互联动的体系和模式。
从“根子”上启动财政
《新理财》:您的财技的确令人瞩目。财政也的确不能单纯地分钱而已。从“根子”上启动财政,您又有何探索?比如,陕西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已感觉到财政的动作。
刘小燕:今年年初,省上召开了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出台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财税政策》,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得到了各部门和市县的肯定。这些措施首先是体制创新,在财政体制上做了一些调整,即从今年起,将土地出让金原体制中上解省级收入的30%全部留给市县,把这一块全部下放,主要考虑这是市县发展经济的一块重要资源,放下去后能极大地调动市县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再有,就是对地方财政收入在3亿元以下的县区,在5年内,对其工业企业新增的地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省级集中部分,通过年终结算全额返还,调动县区发展县域工业的积极性。
同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将省财政对市县的转移支付与市县经济增长、财政收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城乡居民收入等挂钩,变“补困难”为“激励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这一系列措施如果能坚持几年下去,我想促进作用是很大的。
《新理财》:上述表明了您从根子上“生财”,我们还注意到,在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中,财政已经从根子上“用财”,并且很可能创造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