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为何退子弹拼刺刀

2009-08-04 09:37
军事文摘 2009年7期
关键词:弹丸刺刀枪口

扬 子

岁月如梭,令我们看不清历史的本来面目;翻开尘封的旧档,搜寻散落的历史碎片,我们常常会发现,历史的真相并非是我们惯常所见的那个模样。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说起来这是其步兵条令的规定,在热兵器时代,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的特点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的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时间也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内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猜你喜欢
弹丸刺刀枪口
童眼看兵器
喷丸过程弹丸选用对材料残余应力的影响
带刺刀的兵
磁阻型电磁发射装置分析与建模
枪口制退器的原理是什么?
带刺刀的兵
究竟是谁干的
几种M9刺刀
源远流长的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