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芭
北京时间2009年2月23日上午,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已进入最后的高潮,最佳男女主角呼之欲出。在颁奖嘉宾分别介绍5个最佳女主角提名后,终于由上届影后玛丽昂·歌迪亚宣布了奖项的归属:“获奖者是——凯特·温丝莱特。”全场掌声雷动,身着深蓝色单肩长裙的凯特激动地走上舞台。或许不经提醒,人们很难一下想到她就是当年“泰坦尼克号”里的露丝。12年的时间,凯特已经不再是那个面若桃花、情窦初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露丝了,她已经成为这个风姿绰约、内心坚毅、为尊严而活、将爱深埋心底的汉娜了。在她身上,完成了一个女人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实现了一个演员从偶像派明星到演技派巨星的华丽转身。
从花蕾到绽放
正如凯特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时所说:“如果我说我之前从未准备过感言的话,那肯定是撒谎,8岁大的时候我就开始对着浴室的镜子练习,幻想自己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8岁即有了奥斯卡梦,这完全得益于她的家庭背景。1975年10月5日,她出生在英国伯克郡一个演艺世家,父母、叔叔都是职业演员,外祖父母经营着一家剧院。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使她自幼迷恋表演。5岁时便登台出演舞台剧《处女玛利亚》,11岁时不顾家人反对,向外祖母借钱进入戏剧学校就读,13岁开始接拍广告。1991年,凯特从学校毕业,主演了一系列舞台剧,不久,她就被电视台发现,出演了一些电视剧。1994年,年仅19岁的凯特被英国导演彼得·杰克逊选中,主演了新西兰影片《罪孽天使》。片中她扮演一个少女,因为和另一个女孩非同一般的友谊导致她们走上谋杀之路。出色的表演赢得多方肯定,并使她获得新西兰电影和电视最佳外国女演员奖、英国帝国奖以及英国评委会电影奖最佳英国女演员荣誉。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演员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始。接下来,凯特参加了《理智与情感》的试镜,她从数以千计的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这一宝贵的演出机会。为演好角色她不仅按照导演的要求练习太极,阅读奥丝汀时代的著作,而且还参加了一个钢琴课程,以找到剧中人物的感觉。监制艾玛·汤普森和导演李安对她的演技和专业精神都甚为赞赏。影片上映后大获好评,凯特以此片入围奥斯卡和金球奖以及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学院奖的最佳女配角提名。紧接着她又签约几部根据传统剧作或者名著改编的影片,如哈代的《无名的裘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1996年她被美国《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漂亮的50位人物之一。受到奥斯卡青睐,凯特的星运似乎有了保障,但人们马上就把她与另一位英国女影星海伦娜·卡特相提并论,原因是两人都擅长拍古典作品,而且几乎形成了固定的戏路。就在考虑是否转而尝试其他类型影片时,《泰坦尼克号》无疑解决了她的难题。
1997年,凯特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向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寄上自荐书,最终获得了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这一角色,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合作无疑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凯特再次获得奥斯卡提名,这次是女主角。该片当年获得11项奥斯卡大奖,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卖座的影片,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能敌。凯特就此成为国际瞩目的明星,达到演艺生涯的第一个巅峰。虽然再次失意奥斯卡,但她却因此成为奥斯卡历史上年龄最小的两度入围者。
至此,一条好莱坞顶级明星的金光大道已经铺就在她的脚下,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她却转身离去。她没有选择好莱坞明星乘胜追击的一般发展套路,她意识到自己真正想当的是一名演员,而不是所谓的超级明星。露丝虽然光彩照人,但她并不想借着露丝而走红下去,仅仅成为好莱坞商业片中的一个花瓶。本来可以继续接拍更多大规模、大制作的顶级影片,但她只拍能打动自己的电影。她以独到的眼光挑选着剧本,非常耐得住寂寞地只拍自己喜欢的本子,哪怕越来越文艺、越来越小众。1998年和1999年,她推掉了好莱坞大片《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和《安娜与国王》,反而选择了《北非情人》和《圣烟》中追寻精神教化的独立女性。她同时拒绝了好莱坞的生活方式,和那些喜欢有事没事都在镜头前招摇的女星不同,凯特选择和家人回到英国老家享受宁静的家庭生活。2001年,她以人物传记片《携手人生》中的精彩表演再度入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女配角奖。2004年与金·凯瑞合作的喜剧片《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票房不是很好,《寻找梦幻岛》里约翰尼·德普的光芒又盖过了所有人,但前者为她赢得了第二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2006年,凯特主演了爱情小品《恋爱假期》和颇受好评的家庭伦理片《身为人母》,并凭借在后者中的出色表演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8年,她出演了与拉尔夫·费因斯合作的《朗读者》和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时隔12年后再度合作、由她的丈夫萨姆·门德斯执导的《革命之路》。凭借这两部作品,凯特不仅入围2009年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女配角和女主角两项提名、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而且还因《朗读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仅用14年的时间,她就获得了6次奥斯卡奖提名、7个金球奖提名和7个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虽然此前每一次都与奖项失之交臂,虽然凯特说:“我很少能在比赛中胜出。就算是学校里的跑步比赛,我也从没赢过。”但她的坚持还是赢得了回报,凭借着高超的演技她终于包揽了今年的两座金球奖,并最终登上了奥斯卡影后的宝座。难怪,在颁奖典礼上,她几度喜极欲泣。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纸醉金迷的娱乐圈里,经历过风雨,遭遇过考验,但从未放弃,露丝终于从含苞待放的花蕾绽放成为高贵的英伦玫瑰。特写镜头里的她肤色不再红润,皱纹也已爬上眼角,但她身上散发出的成熟典雅的迷人气质却使她成为了电影艺术殿堂里当之无愧的女神。在好莱坞影史上,已故的凯瑟琳·赫本获得过12次奥斯卡提名,今年以《虐童疑云》与凯特争后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更是先后获得过15次奥斯卡提名,她们的成绩固然令人高山仰止,但凯特足以自傲的是——她才只有34岁,正处在一个女演员的黄金时期,对表演如此热爱和执著的她注定会在演艺之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从青涩到成熟
我们常把演员分为偶像派和演技派,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偶像可以一夜成名,但演技要千锤百炼;偶像吃的是青春饭,演技却可以活到老演到老。
在出演《泰坦尼克号》的时候,凯特无疑是稚嫩的,她制胜的法宝就是她不需要刻意去表演,因为她就是露丝。英国演员特有的高贵气质和文化底蕴完全贴合角色的要求,再加上姣好的面容,丰腴的身材,本色的表演,因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精彩的好莱坞大制作而被看做浑然天成。获得奥斯卡提名似乎众望所归,但最终未得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她当时的演技还是青涩的,流于表面,没有渗透到身体、灵魂里。
好在凯特是想当演员而不是明星的,她没有沉浸在《泰坦尼克号》带来的轰动效应中,没有被全世界的粉丝弄昏头脑,她是清醒的,她只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从来没有梦想过要成为一个电影明星。我只是知道我想去表演,想去做我在这个世界上最热爱的工作。”十多年来,她通过不断转型,挑战着自己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可塑性,作为女演员她不惜在作品中把自己扮老扮丑,也毫不避讳地展露躯体,这一切只要剧情需要。翻开凯特的演艺表,你会发现她所扮演的角色形形色色,既有古典名著中的淑女也有现代社会追求自由独立的女性,既有喜剧也有悲剧,但是她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生活在何时何地有何身份,她们都拥有着躁动不安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正是这些复杂的、像迷宫一样、需要深入探究的角色深深吸引着她。如果能把一个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呈现给观众,那就是演技的最高境界。凯特做到了,她非常自然地做到了人戏合一,绝不突兀造作,使观众感同身受。2008年推出的《朗读者》和《革命之路》无疑使凯特的演技大放光彩。就连她本人都认为“就是在这两年,我可以负责任地对别人说我知道如何表演了。”话语中虽然透着谦虚,但也可以听出凯特对自己表演水平的自信。
《革命之路》讲述了美国50年代一对中产阶级夫妻的故事。他们住在郊区一个叫做“革命路”的小区。丈夫在一家大公司工作,朝九晚五,收入不错,但工作无聊。妻子曾经是个不成功的演员,如今是家庭主妇,偶尔还演演戏。这对夫妇有车、有两个孩子和一座大房子,生活无忧,被人视为完美的一对。然而在平静的生活表面下却涌动着暗流。妻子不满平淡的生活,要改变,要举家搬往他们曾经向往的巴黎。丈夫起初因为事业的不得意和挽救出现裂痕的婚姻也欣然同意,但意外得到的一个升迁机会却使他改变了初衷,而妻子仍然执著于自己的梦想难以自拔。夫妻两人性格的冲突和期望的差异最终酿成了悲剧。这是凯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继《泰坦尼克号》后的再次携手。两部影片从内容情节到拍摄手法都没有可比性,唯一可以比较或者说联想的就是两位主演的演技,幸而当年的露丝和杰克已非同日而语,他们将剧中这对夫妻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平静表面下歇斯底里的角色性格给了凯特极大的发挥空间。生活在梦想中的妻子,始终执著于那个充满孩子气的想法——“放弃一切,远赴巴黎,重新生活”,最后甚至自私地选择了杀死腹中的胎儿。这是一个并非讨人喜欢的角色,但由于凯特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和精雕细琢的表演使观众在不理解甚至反感这个角色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到同情与惋惜,心灵会被刺痛,会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如此坚定于梦想吗?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自己的梦吗?当角色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演员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说,《革命之路》中的戏剧冲突、人物性格还不够复杂的话,那么让凯特赢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朗读者》里的汉娜一角却可以说是近年来电影中少见的复杂人物了。
《朗读者》改编自同名德国小说,故事发生在战后的德国。一个少年和一个妇人相遇了,从此开启一段激情的时光,一份隐秘的爱情。一个是朗读者,一个是倾听者,他们在一本又一本书中宣泄激情、满足情欲。少年爱得纯真而炽热,妇人爱得意乱而情迷。终于有一天当少年满心欢喜地再次来到妇人的住所时,已是人去楼空。时间过去8年,少年成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却仍然无法忘怀那个大他20岁的女子。未曾料到的是他与她的重逢竟然是在法庭上,他作为实习生旁听,她作为被告受审。令他震惊的是,二战期间,她曾经当过纳粹集中营的看守,并因“忠于职守”而致使数百名关押在教堂里的犹太人被烧死。在庭审最关键的时候,需要确认笔迹以证明她是否是主犯时,面对那本薄薄的空白便签和一支笔,她犹疑后毅然承认了罪行,最终被判终身监禁。在这个过程中,少年早已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可以拯救妇人的秘密,却因他背负着另一个秘密而难于启口。此后,少年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工作、结婚、生女,但妇人一直萦绕在他心中,挥之不去。直到有一天,他重新开始为她朗读,录制成磁带寄到狱中,他才仿佛得到了某种解脱。当她按下放音键,那个熟悉的声音起先令她惊慌不已,而后却是陶醉。但观者却渐渐发现了端倪。她在图书馆借到小说,边听录音,边一个词一个词地对照着看,听到不断重复的“the”时,就疯狂地圈起来。深藏着的秘密终于揭开:原来她是一个文盲,她一直试图掩盖这个事实,甚至承担了本不该她负责的罪行。少年的朗读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的热情,她开始一字一句地自学读写,一笔一画地给他写信。20年过去,她即将被释放,他去监狱探望,但他还是不能从道义上原谅她。为了尊严,她最终选择了自杀,并留下遗嘱,将自己攒下的钱留给曾经受到她伤害的集中营幸存者。
据说,凯特是导演心目中汉娜的第一人选,导演的眼光无疑是独到的。凯特本人身上那种男性的阳刚与女性的柔美相结合的双重气质正适合这样一个角色。高大丰腴的身材,略带沧桑但姣好的容貌,眉宇间透出的那点坚毅,金黄而浓密的卷发服帖地向后高高梳起,行动干净干练,一个经历过二战的有故事的中年德国女人就活脱脱地展现在观者面前了。这次演绎需要勇气。因为角色身份特殊,作为党卫军成员,她是加害者,但同时也是受害者,要去平衡其身上的羞耻感和罪恶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凯特找到了最好的切入点,就是把汉娜还原成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是这样理解角色的:“她的确犯下了过错,但她和每个普通的女人一样,心中也有爱和温情,她在狱中学习读写的情节展示出她至少是个有勇气的女人。”影片中的纳粹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徽章、没有流血,只有一段少年去参观当年集中营的镜头,但我们却看到了人们对战争的诘问、痛恨和争论,以及小人物在战争中无法预知的命运。汉娜显然和以往反映二战的影片中的罪犯不同,她本是一个普通人,参加党卫军只是为谋一份工作,而杀人或者任囚犯死掉,都只是出于“忠于职守”。导演没有将她的感想通过她自己的口说出来,而是选择通过第三人的角度对她进行观察和叙述,因此角色给人的感觉是封闭的,难以接近的,对观者总有一定距离感。我们只能从男主人公和二战受害者以及监狱管理员的口中得知她的所为所想。因此这对凯特的演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表情、动作等细节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让观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凯特无疑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在片中,凯特绝对算不上是美女,面容和身体已青春不复,发火时嘴角会呈现出令人生厌的弧线,可是她的侧面,皱着眉头焦虑与忧伤并存的侧面,很美,具有雕塑一样的质感。即使在与少年欢愉和欣然听少年朗读的时刻她也不免现出那样的焦虑和忧伤。那种焦虑和忧伤,发自内心,绝对是从凯特灵魂里散发出来的,深深打动了观众,也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片中的高潮部分是庭审那几场戏。镜头不断被切换,被告席上的女人们各怀鬼胎的表情,法官或是激动或是义正词严的面容,少年越来越低垂的头和涌出的泪水,而端坐在法庭上的她已见苍老的面庞,坚毅而略带无辜的表情,不用开口足以震撼人心。她就是那个党卫军队员,坚持原则、遵守纪律、忠于职守,在职责和人的生命之间宁愿选择前者;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普通人,在道德的拷问与现实面前,当她意识到她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谋杀者时,她惶恐了,但依然感觉无辜,因为她只是在尽一个看守应该尽的责任。一句:“换了你,会怎么做?”问得法官哑口无言。凯特这一段精彩的表演让观者在痛恨她的罪行的同时,又不得不发问:究竟是谁、是什么把一个普通妇女变成了冷酷无情的战争罪犯?凯特扮演的汉娜,让我们看到那场战争中的许多普通人,他们拥有完整的人格,对工作认真负责,是很好的社会成员和产业工人,但在当时无法想象的残酷时局下,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战争的参与者,成为别人罪恶行径的执行者,这种遭遇所带来的内心挣扎和负罪感,在他们心中同样难以抚平,他们又何尝不是战争的受害者呢?此时凯特的表演细腻而深刻,令观者不能不为之动容。
影片另一高潮来自即将出狱的汉娜和少年跨越几十年时空分离的相逢。汉娜满头白发衰老的背影独坐出现,一个特写:她的眼睛已不似年轻时那么清澈透明,但饱含的深情却一望便知。她情不自禁地抓住男人的手,但是手的温度还没来得及传递,男人已将手抽回。那一刹那,闪耀在汉娜眼中的生命之光熄灭了。当这个男人20年来还在为道德与爱情纠缠而把手抽回去的时候,汉娜开启新生活的精神支柱崩塌了。凯特正是抓住眼神的刻画,把汉娜从重逢的喜悦到失落到绝望这一丰富的情感变化呈现给了观者,令人心碎的结局已注定。
凯特的时代
正如奥斯卡颁奖嘉宾玛丽昂·歌迪亚所说,“凯特每扮演一个新角色都在挑战自我。在《朗读者》中的出色表演包含了所有令我们喜欢的素质:热情、脆弱、深度。她的角色经历时间、爱情和最悲惨的境遇都能引起观众深深的共鸣。这是又一次令人难忘的演绎,来自最具才华、最激动人心的女演员之一。”
今年年初,凯特·温丝莱特同时登上了美国版、欧洲版、亚洲版和南太平洋版的《时代》杂志封面,《时代》以“年度最佳女演员——这是凯特·温斯莱特的时刻”为题进行报道。记得电影《梅兰芳》里有一句台词:“你的时代到了。”或许我们可以说“凯特的时代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