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散落的记忆
民间博物馆,顾名思义,多由个人出资建成。它表达了创办者的某种文化主张,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存留了一份独特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记忆。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办博物馆很难赚钱。但自马未都1997年创办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私人博物馆观复斋以来,民间博物馆事业一直在蓬蓬勃勃地发展,这是文化记忆在民间的自动传承,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始动力。
本期特别策划“民间博物馆,那些散落的记忆”中,博物馆专家,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马自树先生为我们撰写了《向民办博物馆的开办者致敬》一文,以为序。专题中,我们为读者介绍了马未都、陈丽华、樊建川、姚远利,以及“民间博物馆之乡”江苏锦溪的几位民间博物馆馆主,讲出他们的故事,说出他们的困惑。
圆明园兽首拍卖风波,纷纷攘攘,尚未平息。然而,在我们看来,与追索遗失海外文物相比,保护国内现存文物更具现实意义。因此,仅以此专题,唤醒更多的人关注、保存这些属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记忆。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