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通则和词语个性分析

2009-08-04 09:37熊作余
现代语文 2009年6期
关键词:形象化方言

摘 要:本文以从《小说月报》2008年第1期搜集到的语言材料为例,运用朱德熙和黄伯荣先生的语法理论,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着重从词类活用、词语兼类、词语重叠、词语形象化和词语方言性等五个方面来分析汉语语法通则和词语个性,以期能够对语法通则和词语个性获得更深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

关键词:语法通则 词语个性 活用 兼类 重叠 形象化 方言

一、引言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通则是语法的基本规则或规律。例如:“西洋语法要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这是通则,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汉语则是在主语可知的情况下,不用为常,这是通则,而不是例外。”(王力《语言学词典》)

词性指个别的词在词的语法分类中的属性,词的语法分类以全体的词为对象,词性是个别的词归类的结果。例如:“木头”在语法上是名词,名词就是它的词性;“绊住”在语法上是动词,动词就是它的词性。

词的个性一方面指“词的变性”,它是指因在句子中语法位置的关系,受其它词的影响而变化其原有的词性。它与词的本性,即“词本来具有的词性”是对立的。例如: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就是词序固定。所以汉语的限制词必须放在中心词的前面,假如把它移到后面,它就变成了一种说明语。另一方面,词的个性则指因受语境的影响,而强调语言的某种特殊功能时,词语的用法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下面将从词语的兼类、活用、重叠、形象化、方言性等五个方面来具体说明汉语的语法通则和词语个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词语兼类

词语兼类指同一个词兼属不同词类的现象。造成兼类的原因一般是兼类的词同时具有两种或更多词类的语法特征。兼类的词分属不同词类时,它们在词义上彼此有密切的联系。下面以名词的兼类现象为例说明其兼类的个性特征和语法通则。

(1)还动不动就唱“思想起当年事好不悲凉”。《扛锄头的女人》

(2)朴光子问过李成浩,才知道那日本兵叫山田,从军前是一个挺有成就的画家,到要塞后因为思想激进,经常说些反对大东亚圣战的话,而遭了那个军曹的打。《女人朴光子》

(3)他的脸也一天天地开始变得红润起来,给人很健康很阳光的感觉。《夜有多深》

(4)阳光下,小溪一般的汗水从土豆的脸上汩汩而下,他不去擦。《防盗窗》

“思想”和“阳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义项分别为:

思想:①名词,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②名词,念头、想法。③动词,思量。

阳光:①名词,日光。②形容词,属性词。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③形容词,属性词。(事物、现象等)公开透明。

例(1)和例(2)中的“思想”分别是动词和名词的用法,这是一种名动兼类的现象。例(3)和例(4)中的“阳光”则是名形兼类现象,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的用法。名动和名形兼类就是某些具有名词语法性质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失去了名词的语法性质,而获得了动词或形容词的语法性质。实际上在名词词类里,能够具有兼类性质的名词是相当少的,因此可以说,这类具有动词或形容词性质的名词是名词词类的一种个性特征。另外,这类名动和名形兼类现象又具有共同的语法性质,构成了共同的语法规则。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指的是某个词按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而用作其它词类的现象。

(5)曼小顾,你木头呀?《花瓶》

(6)天台中央有个水塔,漆成墨绿色的木头盖子上搁着的一本书,翻在49页,最上面一行写着:“化疗及手术后应以气血双补,增进食欲为原则,可饮用北芪瘦肉汤、蒸鸡蛋豆腐……”《在你伤口微笑》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木头”的义项为:名词。木材和木料的统称。

经过比较分析可知,在例(5)中“木头”作谓语成分,而木头的词语本性是名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单独作谓语的,所以“木头”此时临时活用为了动词,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现象。在例(6)中“木头”虽然作定语,但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现象,因为名词具有直接修饰别的名词成分的语法功能。名词的活用现象同名词的兼类现象一样,在名词词类里只占了一小部分,另外,名词活用后有着自己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性质,具有作为名词而区别于同类其它名词的语法个性特征,并且这些活用的名词用法只是临时性的,并不能改变名词的基本语法性质和功能,从而它们又有了共性特征。

四、词语重叠

词语重叠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在语言现象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下表是约7000字的短篇小说《花瓶》中的词语重叠统计:

(7)曼小顾捋捋穗额前的头发,再看看还没有人样的婴儿。

(8)你满河滩里问问,我是不是对得起你,你以为我真的买不着沙子呀咋地?

从例(7)和例(8)可以看出,“捋捋、看看和问问”等单音节动词重叠具有共同的语法形式即AA式,表示短时轻量的语法意义,如“捋捋”是一个短暂的、轻微的整理头发的动作行为。从表中可以看出,AA式词语占重叠词语总数的53%,而实际上在全文中也只出现过24次,而单音节动词重叠又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说重叠现象也只是整个语言现象中的一小部分,是一种语言个性,但它们各自的重叠又有着共同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五、词语的形象化

词语的形象化指的是某些词语的特殊运用使语言的描绘或表达更加具体、生动,从而创造出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具体形状或姿态。

(9)长长的枝条垂下来,善解人意的抚摸着我。(《扛锄头的女人》)

(10)他上下看了看,就从空调板上站了起来,猫腰又坐回了那半罅隙里。(《防盗窗》)

(11)胸脯里的兔子再次蹦了出来。(《天窗》)

(12)那个清晨,曼小顾的家里溢满了哇哇的哭声,闷闷的。(《花瓶》)

(13)原本安静的青椒棵子此时也有些闹腾,趁着一股风呼呼涌涌地往我身边挤,其中一棵还绊住了我的一条腿。(《扛锄头的女人》)

猫腰和兔子分别形象地描述了人物的动作行为和心脏七上八下的跳动特征。“溢满”把哭声的空间范围程度形象地表达了出来。“闹腾、挤”本来是表示动态的词语,却和静态的枝条和青椒棵子相结合,赋予了枝条和青椒棵子鲜明的人性化特征,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这些形象化的词语把原属甲事物的修饰语临时用于乙事物,或者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或者把形容物的词语移用于人,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个性化气息,构成了独特的共性特征。

六、词语的方言特征

词语的方言特征指的是带有地方口语色彩的词语使语言的鲜明个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出来,以达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功能。

(14)霍品不答,却瞅着刘会计脖子上的伤痕问,又挂彩了?(《逆水而行》)

(15)中不中,试试呗。(《防盗窗》)

(16)家里没有男人,可村里举胜子家也没有男人,日子反而活络得不行。(《天窗》)

(17)那个小孩儿来自隔壁弄堂,黄巴巴的没洗净的脸,头发也是枯黄而且稀疏的,但眉眼还算清秀。(《红光》)

上面例子中的“挂彩、中、活络、弄堂”等带有明显的地方语言色彩,“挂彩”就是受伤流血,“中”就是同意,“活络”就是通达,“弄堂”就是小巷的意思。这些方言词的使用,增强了词语的地方个性,闻其言,知其地,使语言生动活泼,有助于增强表达效果。

七、结语

总之,语法通则和词语个性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语法现象。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人类语言系统中的两类根本结构关系。语法通则就如同聚合关系链条上的具有同类性质可以处在同一位置上的语法单位。词语个性就如同组合关系上的独特语法成分。在组合关系的线性排列上任何一个词语都是一个独特的词语,而在聚合关系的纵向排列上则是一类一类的词语。众多相同或相似的词语个性特征相结合便构成了一系列语法通则,而某个语法通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转换成了具体的词语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史海峰.现代汉语中词的兼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8).

[4]董晓英.词的兼类和词的活用[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5]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1).

[6]王力.语言学词典[Z].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熊作余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730070)

猜你喜欢
形象化方言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学诗2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跟踪导练(2)
浅析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运用
浅谈小班幼儿线描画指导策略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