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绿化隔离带的近自然景观设计

2009-08-04 09:03李智勇樊宝敏
绿色中国 2009年1期
关键词:隔离带城市绿化绿地

高 娜 李智勇 樊宝敏

近自然林业在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国家在对人工林进行长期大面积栽培经营和改造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近自然林业理论”,其经营思想是对前人盲目营造人工林的质疑和进行反思后的觉悟,强调的是人类要尊重自然,尽可能按照自然规律来构建生态环境。美国生态学家McHarg一直主张在城市建设中设计要结合自然,对城市内的空地系统的潜在价值和约束因素要综合考虑,这对城市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借鉴近自然的思想,近几年来我国城市林业领域也做了相关的探索性研究。相对过去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人工痕迹过重、生态效益不高的城市森林建设模式,通过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创建富有活力的高效城市森林,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王成提出了模拟自然状态下森林的特点进行近自然的城市森林设计和管护理念,讲究“师法自然”,模仿植物的自然组合,强调植物组合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把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结合起来,形成自然或近自然式的森林结构和环境,以满足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回归自然的双重需求;针对国内园林景观建设的一些反自然现象,祁新华提出了近自然园林发展模式,突出园林资源持续性满足需求的能力,更注重自然界自身而非人类的作用;结合德国“近自然”整治概念和日本“多自然型”河道改造技术,达良俊提出了“近自然型”城市河流水系恢复和水景观建设的理念和模式等等。这些近自然思想的应用研究,为城市绿化隔离带的近自然景观设计研究奠定了基础。

城市绿化隔离带的近自然景观设计理念

1人与自然和谐

城市绿化隔离带作为城市基础性设施建设,在规划中要大力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理论,意味着人类在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生态法则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行动得到了大自然的良性回报,这种和谐是人与动物、植物、环境和气候的整体和谐。瑞典、芬兰等一些近自然林业国家,在治绿上都表现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强烈意识以及遵循自然规律的近自然经营法则,为方便居民亲近自然,政府创造很多便利条件,公民可以自由地进入任何一处绿地游憩,为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近距离地亲近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熏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设计遵从自然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思想并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实践以来,尊重自然过程、依从自然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被国际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界普遍接受和应用。自然界在长期的自然适应、竞争直至稳定的过程中,每个过程都会出现独特的自然适应形式,表现在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组合结构中。我们在设计中应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形式,以恢复或促进自然过程的自动稳定。城市隔离带区域的绿地景观设计,就是要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空间属性等进行规划,最大程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组景和美学作用,使绿地景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合理功能定位

城市绿化隔离带具有调节城市气候、防治大气污染、涵养水源、防治风沙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环保功能,同时可以控制城市发展形态,保障城市的合理格局,给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满足市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在对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的绿地景观进行系统布局时,要考虑隔离带的生态功能,结合所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特点,分析确定隔离带的主要功能及附属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功能与整个城市规划、城市环境间的关系。运用整体功能定位的方法,综合生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对绿化隔离带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创造异质性景观

景观异质性的增加,可以使绿色空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组织结构,促使自行生长、演化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在城市绿化隔离带的设计中,应融入这种观念,综合考虑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选择模式的主导功能。斑块绿地的种群搭配以多样性为基准,依据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植被结构,进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合理搭配,并突出乡土植被在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中的应用,避免优势物种的绝对控制;廊道绿化则可以因环境条件不同处理成节状或块状,与斑块绿地一起构成有多层次的近自然复合植物群落,提高景观的异质性,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

5营造人性空间

现代城市设计的趋向之一是着力寻找关心人的需求,增强社区感和空间识别性的途径,即通过物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为满足人们在使用方便上、心理平衡上和社会交往上以及视觉舒适上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可能性和选择性。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作为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场所,其绿地景观设计应是“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将空间环境设计与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取得内在同构,从而使绿化隔离地区环境充满人性——邻里感、乡土感、归属感,提高城市生活的宜人度、舒适感和人情味。在绿化隔离地区绿地物态与文态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努力营造人性空间。

6丰富森林文化

城市森林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隔离带的规划和构建过程中,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物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城市隔离带的建设中,使城市森林系统具有地域和文化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立足于森林文化的建设,引导和发挥市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绿地景观。

城市绿化隔离带的近自然景观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环境、拥有蓝天一青山一碧水以及和谐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以人为本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成了城市林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具有亲和性、富有人情味、舒适性和文化教育性,同时兼顾居民健身娱乐、社交活动的绿地景观,才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欲望,使城市森林的综合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2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绿化隔离带的规划设计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进行长远规划,综合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等特点,充分考虑实现森林环境和城市空间主动的接应,争取最大程度的亲和,使之成为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共存的城市空间。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城市森林各子系统之间、城市森林与城市生态系统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城市绿化隔离带作为城市林业建设中的组成部分,规划时应从城市整体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结合城市规划优化系统结构,合理布局森林,构建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城市规划发展目标相协调一致的生态屏障。

4生态化原则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建设的扩展导致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退化、城市病的蔓延,生态观念的引入为解决日益尖锐化的复杂城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在城市绿化隔离带的近自然景观设计中,要遵循生态学中共生互利和相克相生的原则,不过分追求多种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尊重自然、构建以近自然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为主的建设模式,恢复近自然的森林生态功能。

5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城市地区的绿化基础和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在绿化隔离带的规划设计中,应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合理配置隔离地区的各类型绿地,做到重点突出、均匀分布,使绿地类型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当地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达到绿地景观的整体优化利用。

城市绿化隔离带的近自然景观设计模式

城市绿化隔离带处于城市人工环境和农村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是城市有生命力的基础性设施建设,是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互促进的城市生态建设主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备,现代城市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重视绿化隔离区的绿地建设,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的系统布局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绿化带的系统布局就是对隔离带内绿色斑块、绿色廊道的合理组合,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地系统的近自然景观设计,应以创造生态型自然式景观为目标,依据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在城市外缘布置大面积的生态屏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如城市周边的荒山、坡地、河道等丰富的地形,并成片保留郊区优质菜田、农田,规划建设森林公园、综合游园、生态保护区、保护林带等,在城市周边形成大面积的绿色斑块;对城市周围缺乏山林的城市,要刻意营造大面积的绿色斑块,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要利用城郊放射性道路、铁路、河道及高压线走廊两侧建设大规模的带状、楔形绿地,将绿色斑块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山水城林交融、绿荫覆盖、清新自然的开敞型绿色空间,构筑绿色斑块+绿色廊道+绿色网络的系统格局,达到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地景观的最优化。

(责编胡明刚)

猜你喜欢
隔离带城市绿化绿地
大空间公共建筑防火分区及隔离带设计分析
走进绿地
外墙外保温系统工程的防火施工控制
南京市主城区绿化建设现状浅析
开启尊贵旅程,乐享卓越人生绿地酒店嘉年华和2016绿地酒店品牌发布会
城市绿化中园艺的修剪造型设计分析
隔离带
我心中的那片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