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产业隐现泡沫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8月2日文章,原题:中国大规模追逐创意产业 何健强(音)并不是一名浪漫主义者。但当他听说城镇边缘一座旧工厂即将被改建为创意产业办公区时,这名建筑师抓住机会,搬了过去。何在位于广州羊城晚报创意产业区的办公室露台上说:“过去,没人想过创意人群需要什么,也没人想过未来会是什么样。”
受到北京798创意产业区成功的激励,为使本地经济多元化,中国许多城市纷纷将废弃工厂改建为艺术画廊、带有工业气息的办公区或娱乐区。另一些尚未动手的城市也在拟定类似计划,都希望借此创造利润或免受上级对其未能追随这一波城市发展最新潮流的批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和地区规划系主任博奇(音)说:“中国对知识工作者的巨额投入十分明显,创意产业区已成为这一巨额投资的一部分。当中国做某项事时,一定是全力以赴。”
创意产业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在海外,几年前在中国扎根,从深圳到广州再到成都,此类工程正在全中国拔地而起。它们的目的是吸引艺术家、建筑师、摄影师、设计家和广告公司,这些都被中国标上“创意产业”的标签。
昆士兰科技大学副教授迈克尔·基恩说,创意产业区的大规模开发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现象。他说:“按照中国人的观点,创意产业同其他产业没有什么两样,将所有人都集中在一起,并聚合他们的能力。他们想要在盒子里面拥有创意,但许多创意却需要跳出盒子的思维。”
在广州,对创意产业项目的过度关注已成为千篇一律的现象。许多工程同时在建意味着开发商必须相互竞争吸引创意公司。最近刚搬入广州信义国际会馆的艺术画廊老板陈知严(音)说,泡沫已开始显现。
虽然这些产业区对利益的重视超过创意本身,但基恩教授说,其整体效果是良好的,“这事关现代化和现代性及形象建设。这是个积极因素,随着这些工程而来的观念能开放人们的思维,并鼓励决策者更有创意地思考城市发展。”何建筑师说:“3年之后,没人知道这个地方是否还会存在。但我们却开始逐渐习惯中国的改变。”▲(作者杰雷米·库特纳,伊文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