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2009-08-04 09:21
文史春秋 2009年6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典籍中华民族

夏 源

汉文学并非单纯指汉语言文学作品。从中国历史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来看,汉文学是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历史文化典籍与文学作品及其研究成果的总括。简单地说,汉文学就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文学,是汉民族长期积累、传承、传播和发展中,不断吸收国内先进文化与世界历史文明而融汇的巨大精神财富。

汉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石和根本,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基因。汉文学从开创到发展成为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始终以宏大的气魄与包容的宽广态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独步全球的最悠久的人类文明与文化。汉文学历经近3000年,大约萌发于西周,汉为繁荣,两晋发达,至唐极盛,而两宋再度兴旺,至明清复兴并持续发展。中间历经南北朝、五代十国、元、清等朝代的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传承,但整个发展进程始终在继承、发扬、创新与传播中不断向前发展和推进。

光辉灿烂的汉文学孕育与建立起来的文化与文明的精神家园,不仅仅是汉民族的,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所共有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不沉沦,得益于汉文学的生生不息的源泉和恒久不灭的精神动力,自不必多说。而它对近邻各国的文化与文明影响作用和贡献,也是无可比拟与无以代替的。盘点汉文学的家族,今天可以算成四家:中国一家、日本一家、韩国朝鲜一家、越南一家,从历史上说,还有古代琉球国一家,现在是算了日本一家了。这些邻国,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历史文化,是赖汉字记录下来的。日本至今还部分使用汉字;越南、朝鲜、韩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正式使用本国文学。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研究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汉文学和汉文典籍是一道不可绕行的历史关山。

这些邻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文学是各国的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社会公认的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各时期文化担当者所必须掌握并首先使用的文学样式,是社会通行观念和作者个性张扬的通用载体。而各国对中国文学、文化与文明的选择,内容也大体相同。如儒家的“大同”理想和安邦定国的使命感,道家的顺其自然的生命观和宇宙想像,佛家的无常观和慈悲观等等,以及文学的文体价值、审美意识、语言技巧等等,无不烙下汉文学的鲜明印记。像日本的《源氏物语》、《太平记》、《南总里见八传》,朝鲜的《燕行录》、《李春香》,韩国的《均如传》、《东文选》等等文学名著和历史典籍,无不是汉文学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宝贵结晶,也是汉文学为核心文化的见证。无可置疑,汉文学本身,就是各国的“国文学”。至于欧美各国,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耀目的文化,同样是高山仰止的,历史上不少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文学家,奉《论语》为治世经典,精神导师;将《孙子兵法》视为军事秘笈和外交、商战的宝籍。各国又大量翻译中国“四大名著”等汉文学著作和历史典籍,以便“中为洋用”,从浩瀚的中华文化与文明中汲取精神营养。

汉文学这座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家园,以其巨大的精神财富与无国界的开放性为世界所共享。但是,历史是发展的,人类追求文明的脚步从未止步。辉煌灿烂的汉文学,曾经照亮历史的天空,也将照耀人类的未来。因此,面对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的迅速崛起与发展,以及汉文学、“中国文化年”在世界众多国家兴起的潮流,我们既不要固步自封、孤芳自赏,也不应妄自菲薄、唯洋独尊;既要守住经典,又要创新成果;既要了解国外文化发展动向,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扬弃升华,以民族优秀文化为根基,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在传承、变革和创新中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根本,在开放、共享中不断充实、丰富、繁荣和发展,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共有、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典籍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