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雪融化后变成春天”想到的

2009-08-03 08:47周家强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期
关键词:爱迪生创造性课外

周家强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语文课,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雪融化以后变成了什么?”有位学生自信地回答道:“是春天!”可惜这位教师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水”。因此,回答“春天”的学生错了,他学习的自信力开始动摇。这位教师太注重标准答案了,以致于抹杀了学生可贵的创造性!“雪融化后变成春天”,有什么不对的呢?不是更富有诗意,更富有想象力吗?

何谓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较高的思维品质,是智力的核心内容。通过这样的思维,学生能在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同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便有助于利用已知的规律,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把自己培养成开拓型人才。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能有所“发现”,或有创见地解决学习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引导学生去思维乃至创新思维的发展。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呢?

课内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知识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所以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学生诸多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误区,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鼓励学生标新立畀、克服从众心理。

人都有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就是在群众的压力下完全放弃个人的意见而符合多数人的行为的一种心理。从众心理因人而异,从年龄段这个角度来看,成年人的社会阅历、个人学识等方面的知识较丰富,因此,成人能以较高的理智把握从众行为的尺度,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做到弃恶扬善。而小学生在群体的压力下却能轻易地放弃自己原有的思想,哪怕是正确的思想。因为这些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处在形成时期,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情绪不稳定,意志又不坚强,所以小学生的从众行为比较普遍。

例如: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已习惯于自己的说法、做法要跟大家一致,回答问题时要以课本为依据,以各种学习资料的标准答案、以老师的讲解为标准,生怕自己的见解和大家的有一点不一致。这样从众的心理,不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我们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意识,教师就必须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加以启发、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冲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突破常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比如,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和那些创造发明者的事迹,让学生体会到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他们都不从众,都勇于标新立异,敢闯敢干,所以他们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我想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晚上的“太阳”》时,我让学生在课外找一找有关于爱迪生的故事,读一读,从而明白爱迪生是世界有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发明的东西大约有两千种,对人类的贡献可大啦!爱迪生对人类的贡献这么巨大,这里的“秘诀”就是他有一颗好奇的心,敢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敢做别人没有尝试的实验。如果每个同学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那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爱迪生。

教师精心设计提问,鼓励学生质疑。

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语文教学中对思维能力训练经常用的策略是提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很重要。

应多设计新颖的提问。如果教师在课堂的问题只是简单型的,陈述的语言,是封闭型的,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提问时要把握恰当的角度和难度,运用新颖的语言。把握恰当的角度是为了使学生“开窍”。把握恰当的难度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运用新颖的语言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兴趣,乐于思考,只有通过有坡度的问题解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逐渐在解答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新颖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新天地,使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造成心理紧张,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也能发展其思维。

提问要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要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有阶梯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多表扬。

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提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凡是通过努力能自己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告诉学生像爱迪生那样的大发明家就是从发现、思考这样的小问题开始的,继续努力,你就是下一个爱迪生。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发现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树立了自信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充分运用讨论,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索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还可以使人的思维更具有独特见解,更周全,更具有条理性。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讨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尽可能寻求出多种答案。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可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你还有什么办法使乌鸦喝到水呢?这样,学生自然兴趣盎然,积极思维,寻求答案,进而让其开动了脑筋,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讨论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经常运用发散性思维,开拓思路,多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翻出新意。

重视写作训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前奏,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造想象。因此,训练创造想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创造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某一事物的新形象。这比起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富有独创性。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训练,尤其是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方面可以运用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想象作文训练;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鼓励学生多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儿歌、儿童诗、小童话、寓言等,让学生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空间,这是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实践活动。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感到肩上的重任。我始终认为榜样的力量永远比某时某刻的矫饰的苍白的语言要强百倍。因此,教师要保持童真,在教育过程中努力拓展自身的想象力,这样才会使儿童的想象独具慧眼,从而才能引导学生把想象变为创造。

课外

开展有益的课外实践活动,享受创造快乐。

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巩固课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充满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不曾看出的道理,领悟课内教学来不及深究的奥秘。通过各种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增长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读书无疑是使人心智开阔、思维敏捷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

教师要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例如:学习了《寓言两则》,我就推荐学生读《中国古代寓言》;教了《美丽的丹顶鹤》则让学生阅读有关动物的书籍。推荐与课内学习有关的读物,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使得在课内培养的思维能力得到巩固。

注意积累,开展读书交流会。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学期主要让学生做好好词佳句的积累工作,同时每星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个简单的交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各抒己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鼓励学生亲历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

学生眼睛看到的多了,亲身感受的多了,自然头脑中思考的就多了。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锻炼,思维也变得活跃了,再加上教师的教导,一定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爱迪生创造性课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小满课外班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我的“课外老师”
人人认识的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