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莉
[摘要]:生成活动是一部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活动教材。幼儿周围的自然景观,以及幼儿生活中的经验、体验、发生、各种节日、文化活动等都是活动的重要资源。它能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正确对待生成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幼儿 兴趣 生成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按照“幼儿园课程源于孩子的生活、追随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的经验”的教育理念,把生成活动做为突破口之一,设计活动考虑更多的是来源孩子的生活所需,关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更多生活素材。教学中,我们更关注孩子的语言行为,从孩子的语言中、行为状态中捕捉他们的需要和兴奋点。孩子们的需要成了老师关心、思考的焦点,成了课程的一部分。
一、捕捉兴趣,判断生成价值
《纲要》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应当一名细心的观察者,耐心去倾听幼儿的热心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理解并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还必须对幼儿的生成活动加以分析,判断其生成价值。一次户外活动时,我发现一群孩子异常兴奋地围住一条小壁虎,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是恐龙”“这是四脚蛇”“它吃什么?”“它的家在哪里?”“它会下蛋吗?”“它是益虫还是害虫”……又有一次,我正在洗手帕,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特舒服,我也就洗得更带劲。忽然,一个小朋友大叫起来:“地上有个人在跳舞。”叫声引来不少小朋友的注意和围观,他们叽叽喳喳起来:“那是老师在洗手帕。”“为什么地上有老师,那是什么呀?”“我们怎么没有啊?”我不着痕迹地插话:“那是老师的影子,不知道我的影子从哪里来?”小朋友一听,便四下散开寻找。“哇,我也有影子了。”“我知道了,有光照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孩子们纷纷在阳光下兴致勃勃地摆动着身躯做各种各样的姿势……我倾听了孩子的谈话,发现这些内容是孩子们的共同的兴趣且符合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于是,我根据孩子的提问和好奇的话题,做了归纳整理,生成了“小壁虎”、“影子”这些活动主题。《纲要》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只有留心观察、倾听,才能发现来自幼儿的活动主题。当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的、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学习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二、确立课题,满足探索需求
当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和选择后,应始终积极地参与和帮助,为其创造条件,加以引导。教师的参与,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的启发,引导了孩子的持续探索。在“小壁虎”的主题活动中,我的支持策略是: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小壁虎的图书资料、音像资料、捕捉更多的小壁虎、喂养小壁虎,查阅“动物百科”书籍以及上网寻找资料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来获取有关小壁虎的信息。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孩子们从中享受到自我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内驱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正是这样有价值的探究,才让孩子真正有了收获。在“影子”的主题活动中,我的支持策略是: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手影游戏的资料、共同寻找除了太阳下可以找到的影子,还可以在哪里找到影子?也可以借助哪些工具制造影子?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交流、分享、合作、表达与表现、观察与实践,想象与创造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生成活动的主题确题后,教师要放手让孩子大胆去猜想、去探究,把孩子的学习活动当成探究过程、当成研究活动,不再是课堂学习的重复和机械训练。教师必须追随幼儿的活动,当幼儿的心理和环境的支持者,及时积极有效地提供帮助加以引导,才能使生成活动得以推进。
三、充实材料,拓展生成活动
材料是活动的载体,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是幼儿活动的重要物质支柱,它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幼儿兴趣的大小及智力开发的深度。《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索式的师幼互动。幼儿是在与环境互动中自发产生并通过操作实现“认知冲突”平衡的。材料的充实,可以使主题活动的内容得到拓展。例如,在“小壁虎”的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及时地提供和补充材料,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为了使活动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推进,我又引发出了“昆虫”主题。探索害虫、益虫。我建议孩子回家积累有关害虫、益虫的图片;把资料带到幼儿园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组织幼儿参观考察有关昆虫方面的展览,笔者与幼儿一起在大自然中寻找昆虫、制作标本。用多种形式表现认识的昆虫,等等。在“影子”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我投放了幼儿收集回来的各种实验用具,并在活动前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分组去操作实验,通过操作实验—讨论—再操作实验,幼儿明白了,不管是什么东西出现在光线前面,挡住了光线前进,光透不进去,它的后面都会有自己的影子,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问题,得到了答案,萌发了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这样,可以不断提供新的材料,不断丰富、扩展和建构着他们的知识经验,创设共同活动和学习的空间,孩子们在这种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共享经验及互动,教师加以引导——“因材施教”提升幼儿的认知经验,把生成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生成活动是一部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活动教材。幼儿周围的自然景观,以及幼儿生活中的经验、体验、发生、各种节日、文化活动等都是活动的重要资源,它能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正确对待生成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不仅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探究新知的兴趣,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支持提升幼儿园的生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