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华
摘要:文章认为利用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相互宽容与理解,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际理解教育;国际人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6-0161-02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这个时代的到来,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积极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主题。
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希望通过教育的作用,增进不同地域和背景之间的人民的交往、理解、宽容与尊重,实现全人类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帮助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有意识的团结互助。日本政府早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开始意识到:“以国际化现点进行教育改革是关系到我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日本文部省编写的1995年《教育白皮书》提出:“为增进国际理解,确保世界和平与国际社会的稳定,必须有计划地推进教育、文化、体育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信赖关系,并且进一步对外开放。”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国际理解教育能够在国际关系中拓宽其经济、文化、人际层面,拓宽社会纬度。
一、实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宗教矛盾、种族冲突、跨国犯罪以及核武器扩散、以暴力打击文明的恐怖组织的兴起等等,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50年代,莱斯特·皮尔逊即曾警告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9·11”以极端残酷的手段和惨烈的结果震撼了美国,震惊了世界。全世界渴望和平与安宁,而和平与文明的未来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取决于不同地域和背景之间的人民的交往、理解、宽容与尊重。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普遍意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实现这种和平与稳定的基本前提就是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而教育就是达到这种理解的最佳途径。
“二战”后持续近40年的“冷战”思维,特定时期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以及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我国人民的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一些偏激的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青少年利用互联网络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但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有这些,对语文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趋向国际理念,把握自我、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出了严峻而又迫切的课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走在国际教育的前端,上海、深圳等地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也已经肩动,高职院校这一领域的国际理解教育尚属空白,亟待倡导。
二、利用语文教学实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可行性
国际理解教育要让学生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国际精神。学生通过外语、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生物科技知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以及音乐、美术鉴赏,都能够了解世界文化,学习到国际意识,但就人文性、包容性、综合性、灵活性及主观体验性而言,语文学科能够为国际理解教育思想的渗透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现行语文教材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
那么,具体而言,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呢?增进学生的国际理解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养成全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
(一)首要前提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国际理解素质
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指明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方向,既要立足国情,也要追踪世界,要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改革和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除了必须对汉语言有深切了解,拥有全面扎实的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备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技能。教师要在观念、教学方法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内容进行自我实践和发展。若精通语文知识教学而又能对国际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发展问题、妇女问题、和平问题具备真知灼见,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融人国际理解教育将产生深远的意义。有条件的话,教师也可以出国考察,开阔视野,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培养学生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为中华民族感到光荣和自豪,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西方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以及非洲文明——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弘扬我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要站在国际理解的角度,教导学生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受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文影响,常有学生把“吝啬”、
“狠毒”作为“犹太人”的代名词,对犹太人产生了偏见。而历史上,犹太人用自己非凡的智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经济、科学技术、思想、宗教、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独特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产生了诸如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等巨人。就是这样一个优秀民族在历史上数次失去家园、惨遭屠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登峰造极的纳粹分子更是丧心病狂地要将犹太人灭绝……凭着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坚固的民族凝聚力以及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支持,犹太人终于顽强地生存下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通过讲座,既可增进学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尊重,又能激发他们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热爱。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巴以冲突,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愿望,又起到教育学生理性思维的效果。
(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国际公民意识
1、民主与法制意识。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主要依赖党的文件、政策和领导人的指示调整社会关系。“十年浩劫”,频频发动的政策运动,使得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私人财产和个人人身安全和尊严都是处于随时可能受到侵犯的境地。痛定思痛,人们深切意识到法律制度与法律秩序的缺失是多么严重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进入法治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律制度与法律秩序将会更加健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也要把握机会,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教授《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节选自《红楼梦》),可以
批判清政府的司法腐败,教授《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节选自《水浒传》),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浒传》乃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与法律秩序失败的一个范例。在封建时代,那些在主流的或官方的法律体系里无从获得正义的人们,只得诉诸于自力救济,落草为寇,与朝廷势不两立。与此同时,教师更应该教导这些景仰英雄杨志、鲁智深的学生们认识到,在今天的法治社会,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以个人行为替代法律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等等。
现在社会或现代性的核心是公民的个人权利即个人自由,各种制度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运作的,个人自由的保障机制除了严明、平等的法治以外,还有民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民主修养,亦是充实中国国家生命的一个根本办法。
2、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教育已成为20世纪以来的教育热点。自1973年联合国开展“国际环境教育”以来,30年来环境保护教育已成长为引人注目的教育领域。目前,地球上超过50亿的人正在利用(并且常常有意或无意地滥用)地球资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砍伐森林、开采矿藏和能源、侵蚀土壤、污染大气和水源、产生有害的垃圾,以地球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自然环境。由于受到过度污染和迅速发展的压力,人们要满足自己的需要正变得日益困难。环境污染已造成诸如物种灭绝、沙漠扩展、农药污染、与日俱增的大众健康问题以及人类的饥饿、贫穷和死亡等。在终点上,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才能为自己留一条活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科学有序的环境教育能帮助学生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形成能力和价值观,理解持续保护地球资源的义务及保持环境质量的责任。
3、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国际趋势下,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能力是人才脱颖而出的首要因素,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又是能否创造更大价值的重要保证。语文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竞争与合作的良性理念,让学生养成自强不息的竞争意识并在竞争中寻求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二战”后,日本人就是凭着精诚团结,使一个资源缺乏的岛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可以说,日本人的精诚团结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犹如起了火箭助推器的作用,如就学生中的热门话题举办辩论赛,可受到很好的关于“竞争与合作”的教育效果。
4、诚实守信意识。连日来,法国媒体披露“土伦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的数百名中国学生涉嫌花钱购买文凭”事件。中国留学生声誉受影响。近几年来,各种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诸如“豆腐渣”工程、注水肉、盗版光盘cD、图书甚至假药、学术造假等等各种耸人听闻道德诚信沦丧的事迹的曝光,已经使我们大家的生活人人自危,陷阱密布了。所以,重建诚信事关民族兴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尤其已经迫在眉睫。
5、创新意识。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中国21世纪的立国之本。创新教育的重大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育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往往从观察想象、理解联想、质疑问题、解决问题、文学创作和鉴赏评价等过程中反映出来,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的思维因素无处不在,她要求教师者善于引导、善于挖掘,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四、利用语文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际主义有爱国主义共存与融合
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必须大力提倡和推动国际化,避免狭隘的极端民族意识,但国际化又决不是“全盘西化”。而应该是一种“共存”,与此同时“融合”。因此,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应着眼于通过了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把本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着眼于促进学生对于人类文化的统一认识,让学生意识到适用于各民族基本相同的生活条件和愿望,产生自己所肩负的国际主义义务的责任感。
把未来一代培养成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国际人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
(二)语文教学中可尝试双语教学
若师资可能,对外国文学中的名家名篇和中国文学中流传世界的名篇佳作可尝试双语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提高认知层次。
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作有个出色的中国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对学生说我们祖宗有“四大发明”,更要激励我们的学生在今天、在今后的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21世纪的世界强国,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引领我们的下一代融人世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对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是时不我待,责无旁贷!要把我们的后一代培养成国际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