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新加坡产业内贸易研究

2009-08-01 07:06郭晓合
中国集体经济·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新加坡上海

周 健 郭晓合

摘要:文章在剖析上海与新加坡贸易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量模型计算双边主要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通过格林纳韦(Greemway)指数分析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具体形态、特征、成因。提出如何利用中新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有利条件,扩大双边贸易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榕林纳韦:上海:新加坡

2008年10月23日,中国与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广阔。新加坡一直是上海的重要贸易伙伴,在双边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大,且呈日益增大趋势,文章研究上海与新加坡的产业内贸易,分析双边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和增速放缓原因,提出如何利用中新《协定》签署的有利条件。扩大双边贸易的对策,以利上海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TA)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上海与新加坡贸易概述

2007年上海对东盟的贸易额为337.8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7.33%。而上海与新加坡的贸易额为69.93亿美元,占上海与东盟贸易额的20.70%。其中,出口39.68亿美元。比2006增长32.83%,占上海对东盟出口额的34.00%;进口30.25亿美元。同比2006年略有减少,占上海从东盟进口额的13.68%。新加坡是上海对东盟国家中出口最多的国家,在上海全部出口输往地中,排名第9位,进口在从东盟进口的国家中排名第4。表1是1997年以来沪新贸易情况。

由表1可见,沪新贸易由1997年的6.5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9.93亿美元,11年间贸易额增长了10.73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8.08%。2006年上海对新加坡的出口同比1997年增长了约6倍多,进口增长了16.65倍,新加坡是上海的重要贸易伙伴。特别是2001年CAFTA的构建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日益显现,一度促使沪新贸易爆发式的增长,2003和2004年双边贸易平均增长率超过50%。

11年来,沪新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双边的产业结构升级。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缺乏自然资源。20世纪80年代,上海主要从新加坡转口来自新加坡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石油等初级产品。初级产品贸易占到了两地之间贸易额的一半左右。在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日益向劳动力低廉的地区转移的浪潮中,新加坡和上海都成为了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以年均增长18%以上速度迅猛增长,目前产值达到GDP的50%以上,成为新加坡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中国近年来日益成为了世界工厂,加工贸易成为以上海为增长级的长三角都市圈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沪新的贸易结构中,制成品的比例不断扩大,双方基于规模经济与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分工合作和互补的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也日益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已成为双边主要贸易产品。2007年上海对新加坡的机电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进出口额分别为19.58亿美元和28.71亿美元,分别占当年上海对新加坡进出口总额的64.73%和72.35%。沪新贸易出现了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的趋势,而且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这种趋势日益明显。

产业内贸易在发达国家中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突出特点。近年来,在国际一体化和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沪新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正是这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缩影。

二、上海与新加坡产业内贸易分析

本文运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量模型计算双边主要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通过格林纳韦(Greenaway)指数分析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具体形态、特征。

本文采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计量法,计算1997、2002、2006年沪新贸易的主要商品——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矿产品、化工产品等大类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用以分析沪新的贸易结构的变化(见表2)。

计量分析反映出沪新产业内贸易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1997-2006年,两地贸易的8类主要产品中,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50%的有5类,到2006年,双边产业内贸易已占到了主要贸易商品的62.5%,占到了沪新进出口贸易额的56.3%,沪新的贸易结构出现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

第二,沪新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的贸易产品高度集中在反映双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机电、化工产业产品的进出口上,如2006年,两地在机械电器设备(HS84-85)、光学、精密仪器及乐器(HS90-92)方面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高达89.4%、98.7%。

第三,从表2中不同的年份来看,沪新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下降,特别是以石油产品为主的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急速发展,如HS90-92。从CAFTA构建前5年到构建后的5年,10年间产业内贸易的指数从55.2%急升到了98.7%。

三、扩大上海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综上可知,沪新双边贸易结构正在经历向产业内贸易为主发展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提升两地的产业和需求结构,利用合理的国际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增强双边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竞争力。为此,建议如下:

首先,要充分利用中新《协定》的规定——新加坡从2009年起对中国进口产品实行零关税的政策,通过努力发展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商品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途径,扩大双边进出口规模。

其次,充分利用洋山港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沪新之间的转口贸易,也是扩大沪新产业内贸易的有效途径。上海产品在新加坡转口。对沪新双方是一个双赢的结局,这里没有贸易的顺差和逆差的冲突,只要有上海更多的产品在新加坡转口,就会增加新加坡的贸易数量和贸易利润。另一方面,对上海企业来说,利用新加坡的国际市场网络,以及本地的华商人脉,可为其进军东南亚市场找到立脚点和跳板,或分销点,也可使新加坡成为上海产品增值的地方。为此,要大力发展上海利用新加坡港口到东盟其他国家和欧洲的转口贸易。在上海方面,通过发展洋山保税港区,重点开发洋山港的国际航运中转枢纽功能的途径,增强上海口岸的转口贸易能力,可培育新的转口贸易增长点——东盟国家利用上海到美日的转口贸易,在此基础上进而争取使上海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转口贸易中心。

再次,大力发展沪新服务贸易。要发展沪新间的产业内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可或缺,2007年新加坡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2.4倍,上海应深入研究CAFTA服务贸易协议和中新《协定》有关服务贸易规定,通过学习新加坡服务贸易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服务贸易水平的途径,大力发展双边服务贸易,重点开发以中医为主的教育、培训、医疗服务方面的服务贸易,以促进两地间产业内贸易发展。

总之,上海应该充分利用中新《协定》签署的有利时机,把握双边贸易结构变化的特点,调整对策措施,就能有效地阻止沪新贸易在上海与东盟贸易中的比重下滑,扩大双边贸易,使沪新贸易关系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新加坡上海
新加坡
新加坡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