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娟玉 李济东
摘要体育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体育新闻向娱乐本质的回归,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必然现象。坚持体育新闻娱乐化的适度性,具有正面效应,能体现人文追求、满足受众需要、彰显体育文化。但是,必須避免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失度报道,努力消除“不谐音”,否则会导致新闻与娱乐的错位,成为体育媒体之祸。
关键词体育新闻
娱乐化适度性
娱乐性是体育新闻的本质回归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新闻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与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等热门新闻并列的一大新闻门类。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媒体和体育新闻更是风光一时。
综观近几年的体育报道。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股潮流:除了传递体育赛事信息。媒体将大量版面、时段留给运动员和跟赛事相关的人、事、物,尤其侧重于报道明星运动员的生活和花边新闻。大到赛场暴力、观众反应,小到教练选手的表情、动作;奥运冠军的浪漫婚礼、跳水明星喜得“千金”、体育名人的恋爱、球员转会、教练下课……这些前些年着笔不多的题材,成为各体育媒体报道的热点。体育报道嬉笑怒骂,轻松活泼,故事性、趣味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好看”了。这种趋向被专家学者们称之为“体育新闻娱乐化”。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令受众的眼睛为之一亮,甚至吸引了许多原本对体育不感兴趣的人。
探究这种潮流的成因,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媒体的市场化和激烈竞争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媒体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报刊为了扩大发行量、电视为了提高收视率、网络为了提高点击率,想方设法在体育报道中融入更多的娱乐元素。以吸引“眼球”,抢夺市场份额。
笔者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是由体育本身的娱乐特性决定的。是体育新闻向娱乐本质的回归。从本质上说,体育就是一种娱乐,是一种极具娱乐性和休闲性的文化。人们之所以参与体育运动,观赏体育活动,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体育运动为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消遣,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体育的商业化、竞技性及其它的特性和作用都是建立在娱乐性的基础上的。
体育精神与娱乐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因过分强调政治需求。我国的体育报道忽视和压抑了个体和人性以及对体育美与娱乐性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体育事业迅猛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体育的政治化色彩已逐渐褪去,侧重意识形态属性(国家荣誉、民族精神等)的中国竞技体育正在向娱乐化的本质靠近。体育报道也逐渐向其本质的娱乐意义回归,以其故事性、情节性、贴近性和趣味性、人情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成为新闻报道中的“新贵”。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不谐音”
娱乐化让体育新闻更加丰富多彩,但在红红火火之中,众多的“不谐音”也在扰乱版面、扰乱荧屏。
一、报道用语粗野、凶狠、恐怖。一些体育报道标题,几乎言必称“杀”。“斩杀”、“必杀”、“屠杀”、“绝杀”、“痛杀”、“死磕”、“死掐”等暴力字眼。充斥版面,成为体育新闻报道中频度很高的“热门”、“经典”语汇。
一篇题为《草根绝杀豪门》的体育报道,开篇这样写道:“将豪门的头颅挑在刀尖!还有什么比这种成就更能刺激人类的满足感?……2000年前阿房宫的灼天大火在夕阳中燃烧一一3比2,武汉队逆转胜。这真是一场草根对豪门的非常绝杀。”很难想象,这种带血腥味的语句,是对兄弟省市队之间一场足球比赛的描写。把友队视为死敌,以把其头颅“挑在刀尖”为快。以燃起烧杀阿房宫那样的“灼天大火”为快。体育等同战争,比赛即是厮杀,过程狼争虎斗,结果你死我活,评价成王败寇。这成为某些体育报道的习惯模式,而体育宗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风尚与情操,难觅踪影。
二、格调粗鄙无文。一些体育报道单纯追求“有趣”,“娱乐”,为了争夺眼球,以低俗粗鄙的语言和内容取悦、迎合部分读者。嬉笑怒骂,信口开河,恶意调侃,制造噱头。
以下是某报几篇重头体育报道的超粗黑体大标题:《第一枪欲毙地头蛇》;《谁来给朱广沪擦屁股》;《环法又掉进尿罐子》;《干掉老大,我的地盘我作主》。另一媒体报道美洲杯巴西输墨西哥的标题是《“水货巴西”水得很》;报道美国火箭对爵士队篮球赛用的标题是《砍姚(明)?割麦(姚的队友)?灭爵?》。这类标题词句低俗粗鄙,简直就是对读者视觉和阅读环境的污染。
三、媒体自身应有的客观、公正立场模糊。记者报道、评述“观众化”、“球迷化”,甚至“非理性化”,成为素质、水准不高的“媒体啦啦队”。
请看某媒体一则短评:“一个灵感把卫冕冠军又剁了一盘。伟大的武汉队小将……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个个都像英雄。鲁能队咧?个个都像秧(殃)鸡子,再也牛不起来了,那看得才是真的过瘾呐。”另一篇报道中超联赛的大标题是《领头羊只是一盘菜》;短评是《领头羊就是好吃》。其中说,“武汉队专挑领头羊的胯子啃。味道么样?好极了!”这些极为意气化、不加控制的不良情绪宣泄、炒作。不但远离媒体的公正、客观立场,而且一般稍有文化素养、有理性意识的观众、球迷也不会认同。只能败坏读者胃口,损害自身形象。
四、道听途说,甚至编造事实。今年1月15日,国内某媒体爆出国足名将李玮锋以50万美元加盟韩国水原三星俱乐部的消息。这一道听途说的新闻让李玮锋本人感到莫名其妙,也使水原三星俱乐部大为恼火。因为这条新闻,水原三星俱乐部对中国国内媒体非常防范。甚至决定在接下来的记者见面会也取消中国记者出席的资格。
越来越浓的“火药味”,不断滋长的“低俗化”倾向,不时出现的虚假报道,不仅有悖体育精神,丧失了人文情怀,也背离了新闻职业道德。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适度性
毛泽东同志说过,“体育是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体育与德、智、美共同构成培育国民素质和国民精神的基本教育。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它还具有高尚的目标,担负着重大的使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对国民素质、社会风尚、国家形象。发挥着特殊的不可代替的熏陶、教化、塑造作用。如果仅仅把它描述成单纯的争赢斗胜。你死我活的狭隘搏斗,刻意以恐吓、谩骂、暴力的字眼。渲染炒作其刺激、激烈,这恰恰与“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宗旨、体育精神背道而驰。它其实是对媒体社会职责的背离,对体育宗旨及人文精神的歪曲与消解,对观众、球迷、读者的误导。
因此,突出体育报道的娱乐性,要把握好度。在“贴近”的同时,要有适当的“尺度”作为保证。如何把握好“度”?
首先。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自身要把握好“尺度”。这个尺度,就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把握好了这个度。
就可以从源头上遏制低俗之风、虚假新闻的蔓延。新闻大家梁衡认为,读者对傳媒的阅读接受从低到高有六个层次:刺激、娱乐、信息、知识、思想、审美。不同的媒体可以各有侧重。但应该以较高层次的阅读兴趣为指导,作判断。体育新闻虽然最重要的功能是娱乐大众,但如果媒体缺乏责任感,缺乏职业操守,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比如哗众取宠地炒作明星绯闻,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炮制假新闻,甚至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场面以刺激受众的原始欲望。这样的行为对于传媒而言,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新闻很容易走向低俗化、垃圾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随之丧失,这样的娱乐化是体育媒体之祸!
其次,体育新闻要倡导专业、深度与娱乐并重。新闻学者蔡莹认为,现在一些媒体的体育报道已经很少有震撼人心的内容,失去了本质。更多地给予人们表面化的欢乐。如一些媒体对“星”、“性”方面的内容高度关注,刻意放大那些稍纵即逝的“时尚”内容,而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事实被忽略了,置受众于无关紧要的、虚幻的娱乐之中。有时一场大赛事的报道,读者却在众多版面中看不到多少关于比赛过程和结果的详实报道和深度评论,版面上看起来热闹。其实“干货”无几。大量毫无意义的肤浅报道让读者生腻,进而对媒体生厌。这便是体育报道娱乐浅层化所致的恶果。
融入娱乐元素的体育新闻,可以作为吸引受众的有力武器,但娱乐化并非惟一利器。事实上。竞技体育所蕴涵的那种催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那种能够折射出人性光芒的闪光点,比那些明星开什么车、曾经牵过谁的手这一类浅层的花边新闻,更容易打动人,而且令人回味无穷。毫无疑问,体育报道在追求轻松娱乐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专业与深度,把对新闻事实的兴趣点,从片面追求事件的冲突、刺激,转变到注重新闻事件的内在社会影响上来,努力去追求一种高品位的深度娱乐。
当然。把握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度”,除了靠媒体和行业的自律,还需要他律。要健全监督管理体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让监管手段法制化、科学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通过内因与外因的结合,使体育新闻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彰显体育文化,树立体育精神,体现人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