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等

2009-07-31 01:01鲍尔吉·原野等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鲍尔吉酋长眼界

鲍尔吉·原野等

眼界

鲍尔吉·原野

有一位非洲的酋长去英伦三岛观光,回来后,别人问那里的情形怎样,酋长想了想,回答:“那里的人都说英语,连小孩子也在说。”酋长说的并没有错,他所注意的只是这些,其他的或许被忽略了。

这就是眼界。

正像鹰即使高翔万里,看到的也只是地上的兔子;而金龟子眼里只有草原上的粪球。

眼界决定了价值取向。站得高,看得远,是民间对于豪杰人物的赞誉。事实上,豪杰人物即使逼仄于别人的屋檐之下,心胸照样怀抱天下。刘备种菜的时候,不是被曹丞相窥破了英雄真相吗?

有一次,哲学家池田大作问历史学家汤因比:“如果您可以选择出生的时间和地点,您怎么选?”汤因比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愿意在公元元年出生在欧亚大陆的交汇点。那时古埃及文明、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在这一区域汇聚并扩散到全球,亲历其问,可以准确地观察到各种文明形态对世界的影响。

汤因比不愧是大师,眼界超越古今,凝注于历史的苍茫之处。

斯诺问毛泽东:“如果您卸去领袖重任,想去做哪些事情?”毛泽东不假思索地回答:“骑马沿黄河流域考察。”毛泽东为祖国兴衰奔走,但内心深处仍有诗人情愫,蹈李白步履,观黄龙东去,谋划天下利害。他的眼界广阔、深远,又具有潇洒风采。

有眼界的人,成功的几率更大。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结合,很大程度取决于眼界。打开了眼界,自然就打开了心胸。看一个人,不妨先看一看他的眼界。

光明的背景

包利民

当你身处一个极悲惨极黯淡的环境之中,肉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有个人被下放到湖北成宁参加劳动改造,在那里,多雨泥泞,条件艰苦,而且这种苦难似乎没有尽头。如果是你,你是否会消沉绝望、抱怨自弃?而这个人没有,他平平静静地过着日子,安然而恬静,仿佛身边不是苦难,而是他梦想中的山水田园。

这个人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他以适然的姿态面对逆境,甚至在给他的表弟——画家黄永玉的信中写道:“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沈从文看到荷花的美丽而想到黄永玉,想到他笔下的画。可见他心底的希望仍在燃烧,要不然怎么就能于那样的情境之中惊艳于一朵荷花的开放?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旦遭受了挫折打击,一切便都会黯淡下来,天是灰的,心境也是灰的,那些灿烂的东西仿佛一夜之间失去7光彩。其实,真正的黯淡来自于内心,那些现实中的磨难也许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可怕,只是我们的心被笼罩在那片巨大的阴影之中。所以说美好的东西一直都在,我们却用颓丧将其掩盖起来。

沈从文是幸福的,因为他在险恶之中看到了荷花,一朵荷花的开放,使他的境遇立刻生动起来。能在艰难的生活中看见美丽的人是幸福的,他们的幸福来源于心底那朵不败的花。那是一簇盛开的希望,外界的一切打击都不能使它凋谢。心存美好的人,才能看见世界的美好,即使身边有太多的丑恶。

真正决定人生走向的,不是外在的打击与前路的阻碍,而是内心的希望。只要希望还在,所有的黑暗也只是光明的背景。

猜你喜欢
鲍尔吉酋长眼界
山的最高处
大看眼界
眼界
酋长猜谜
天气预报
白银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