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良
摘要:质量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生命线,而案例教学法又是保证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对案例教学理论和教学质量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运用案例教学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案,内容包括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呈现案例与阅读案例、讨论案例和案例报告。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223-02
一、研究的意义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要扭转这种局面一个根本的途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在2002年召开的全国第四次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明确提出,今后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在目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对案例教学和教学质量内在规律的探讨,有效地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
通过研究,我们能准确地认识案例教学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把握教学活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运用案例教学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可以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观念和相应的教学行为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起与新的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运用案例教学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可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扭转学生在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地位,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健康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案例教学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案例教学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就可视作案例教学的雏形。大约在1870-1910年间,“案例教学”最先运用发生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那时,为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由临床医生把病人的诊断过程记录下来,写成日志,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病例”。然后教师用这些病例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这些病例进行讨论研究,如同医生面临病人一样,学习诊断。到了20世纪40年代,案例教学初具规模,形成包括选题、编写、应用、储存、建档等环节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案例系统。从此,案例教学就慢慢成长起来,并在世界各地得以推广应用。
在国内,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其实就是最早的案例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案例教学在我国并没有得以茁壮成长,更没有从理论上来加以提炼和升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案例教学在我国开始得以重视。如1983年国务院决定对全国全民所有制经理、厂长进行国家统考,并组成了经济管理干部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要求在培训时采用案例教学,在统考题型中要有案例分析题。近几年,随着郑金洲等一些海外学者的归来及对案例教学应用的介绍、推广,案例教学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在师资培训和大学课堂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二)教学质量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国外教育学者认为教学质量至少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涵义:一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社会质量”;二是毕业生对所在高校教学的满意程度,即“内部质量”;三是教育管理者、实施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领导与教师等)对教学工作的满意程度,即“工作质量”。国外教育家认为教学质量评价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发展变化和效果的价值判断。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三方面的评价。
国内教育学者林龙河指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就是以教师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及反应为对象,按照指标体系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水平和效益进行价值判断。国内教育家韦巧燕认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
三、运用案例教学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案
(一)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示范、引导、支配的作用。案例教学的实施归根结底在于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相关内容的深刻反思和全新的理解,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因为观念隐含着主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根本的价值取向,对主体行为的整体过程以及行为的可能结果起着支配和最终的决定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播的中介。具体来说:教师应由传递知识的“搬运工”向教学过程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转变。
(二)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在案例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效地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形成这一较高层次的能力,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案例教学的开展已牢固掌握相关学科的陈述性知识为前提,同时,要具备必要的程序性知识,只有在相关概念、原理明晰的基础上才能进入案例的分析讨论,才能达到运用原理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只有知道如何收集、研究资料,参与讨论等操作性知识才能顺利开展讨论,而程序性知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会得以丰富,案例教学的落脚点则是让学生掌握策略性知识,即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三)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
由于现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才起步,因此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案例教学中,教师对于课程设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发挥的空间,但同时教师也需要担负更多的责任——不仅要准备教学材料,而且教学目标等也需要由教师具体落实。确定教学目标是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教学材料的收集和组织、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活动才能有方向、有序地进行下去。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是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选择好合适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选择若干案例,而是以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质量问题来组织案例选择。案例选择是否适当,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符合下列要求:第一,案例的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案例类型多种、内容各异,既有专题性案例,也有综合性案例;既有描述性案例,也有分析性案例。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第二,案例涉及的问题富有启发性。教学案例应蕴含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些问题,学生需灵活运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并通过互相讨论、启发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案例涉及的问题不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答案可从书本中直接得到,则无异于让学生做一般的习题,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第三,案例的具体情节符合客观实际。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因此所选案例要符合实际情况,即使是虚构的案例,其情节设计与现实情况也应基本相符,如果教学案例的情节缺乏客观依据,甚至与实际情况相背离,则可能误导学生的思维。
(五)呈现案例与阅读案例
教师于上课前一周将教学案例发给每一位学生,要求他们仔细、认真、彻底地阅读,并准备一篇对这案例的评论报告。如在预习案例时遇到困难,可以同小组成员交流。案例评论报告写作就绪,可以作为上课时发表口头报告的参考。案例评论报告协作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在案例教学开展的初期阶段,教师可以针对每个案例给予一些引导问题,以便学生在阅读案例时有方向可循。在课程进行到一定时期以后,教师可以逐步减少引导问题,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和问题意识。
(六)讨论案例
在案例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案例的内容,如以录像带、录音带、角色扮演等方式多重呈现,丰富课堂的内涵,吸引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让学生感悟和领受建构式、探究式的学习。教师还要随时提醒学生摘记讨论过程中大家对案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观点和要点,以备期末写综合报告之用。案例教学初期,案例讨论可以由教师主导,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逐渐让学生自己进行自发性的提问与讨论,甚至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案例讨论。
(七)案例报告
综合案例报告一般在期末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讨论的案例放在更为宏大的理论背景与框架中思考,并把学期中所有讨论过的案例对自己的启示加以整理,形成有条理的思维框架。学生在期末交出一篇综合报告,归纳总结本学期所有的案例讨论之心得。
责任编辑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