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华
摘要:分析了我国纺织产业链运行中的问题与障碍;结合国外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和趋势,提出我国纺织产业链的创新与整合建议:加强产业链整合中的国际合作;加入国际供应链,甩开中间商;开拓销售渠道,推行品牌战略;进行产业链集成创新;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主动应对绿色壁垒。
关键词:纺织产业链;集成创新;国际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35-03
一、产业链的相关理论
(一)涵义:产业链,是指具有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一种逐级关联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产业链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以若干个企业为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态系统。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产业链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产业之内。更不会局限于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环节之中,而是可以涉及某一特定产业的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四个基本环节之中,也可能涉及某几个产业。产业链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垂直的供应链,另一种是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产业链的主要结构,一般把垂直分工划分为产业上、中、下游关系,横向协作关系则是产业的服务与配套。
(二)产业链与产业群:产业链条上的各个关联产业部门可能具有共同的优区位指向而产生地理空间聚集,形成产业群;更可能的是,各个关联产业部门各自具有独立的优区位指向而导致产业链在空间上散布于相关区域内,于是,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短链、断链甚至孤环。产业群是一类具有某种共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产业部门在一定空间范围上的聚集,也就是具有共同的优区位指向的产业部门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状态。产业集群集中表述的是一组产业部门的地理空间集中状态,至于这些产业部门间有什么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或者更准确的表示,是否具有前向、后向或者旁侧关联关系并不特别注重。
(_一)产业链演进过程:产业链不是静态的,它随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等而动态演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伴随分工会出现产业协作和产业融合,并带来产业横向扩张与纵向延伸,引起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组织、增长方式等发生变化。产业链延伸度越长和延展范围越宽,产业关联就越密集,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市场空间就越宽泛,产业链上的企业扩张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
二、我国纺织产业链运行问题与障碍分析
尽管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行业发展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以数量增长型为主要特征的粗放模式,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问题日渐突出。
(一)产业链条不稳定,棉业基础亟待加强
一是棉花的供应不稳定。2008年我国棉花面积减少10%。为7680万亩,总产量576万吨,总用棉量885万吨,用棉缺口占国内棉花年产量的50%以上。目前,许多纺织企业的库存仅够维持生产1个月左右,如果这一预测属实,多数纺织企业明年将失去原料来源,新一轮“棉花大战”迫在眉捷。
二是棉花质量失控。目前,全国各棉花主产区所产棉花异型纤维含量普遍超标,部分新疆兵团棉的异型纤维也有回潮,使得纱布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客户要求。无锡第一棉纺织厂现在雇佣了400-500个临时工拣棉,许多纺织企业大量招工拣棉,但异型纤维问题还是不能根本解决。更有甚者,目前对异型纤维的质量标准也没有判定依据,由此产生质量问题,退货、赔款、退单屡见不鲜,令不少纺织企业一筹莫展。
三是棉纱产量快速增长带来棉花价格失控。2008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当月的棉纱产量为115万吨,而2007年同期为90万吨。新一轮高新设备的投产还在延续,预计棉纱产量将继续增加,今后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棉花价格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2008年新棉的价格将不会低于2007年的水平,企业都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当棉花供不应求时,很可能出现众多企业抢购造成哄抬棉价的局面。
(二)纵向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从纵向产业链条来看,目前,我国纺织服装的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整体架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即在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而在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在现阶段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日益专注于纺织产业链的两端,即前端的原材料生产和产品研发以及末端的深加工和市场渠道。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利润附加值、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部,受到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更多的是用OEM生产方式,生产商在全球纺织品价值链中仅占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大多被进口国垄断,都落入位于产业链两端的发达国家手中。此种产业优势结构的可替代程度很高,市场竞争激烈,很容易为其他国家取代,引起“微笑曲线”的下移,也就是利润率呈现下降。
(三)目前产业链创造的附加值低
纺织产业链主要有纺,织、印染、加工及出口等环节,目前整个纺织产业链都面临压力。该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印染、加工及出口主要集中于国内沿海地区,而“织”这一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度最高但附加值最低的环节。经过测算,印染、加工企业一个职工平均每月增加的劳动力成本为每人274.5元,劳动力成本一下子增加了20%-30%。据悉,纺织企业承受的多重压力,一是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沿海地区的纺织企业出口压力大,不得不对上游企业压价;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石油价格暴涨导致化纤产品暴涨;三是从事“织”这一劳动高密集型环节的纺织企业基本一旦人力成本提升,难以应对。
(四)产业链上的服务与配套不完备
纺织产业链缺少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以及其他配套服务。有关信息传递、公共咨询、培训等服务平台尚未搭建。专业分工、协作、配套功能不强,部分企业尚处在做产品状态,还未向做品牌、做文化的方向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和终端建设重视不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等方面成为产业发展的发展的瓶颈。
三、国外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跨国转移
美欧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经常提出反倾销指控,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发达国家的恐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在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已经失去。同时,发达国家也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技术优势、研发设计优势、营销管理优势的发挥继续控制发展中国家。制造环节的跨国转移只是发达国家采取的一种最优资源配置策略。
以比利时为例,比利时西北部城市根特周围是纺织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共约有4万人从事纺织业,产品主要集中在
室内纺织品和专业纺织品。但四十多年以前,这里主要生产亚麻制品,后来随着人造纤维的出现,大规模的亚麻制品织造难以为继。他们纷纷进行结构调整,几十年后,形成了目前的格局。专业纺织品生产大约占纺织品总产量的1/4,所谓专业纺织品生产指的是为汽车制造、宇宙航空、食品加工、建筑、农业、医疗、制药、体育运动等行业生产具有专业要求的纺织品。专业纺织品生产商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相互之间有着长期的合作,彼此关系相对比较稳定,不像服装制品那样存在诸多的中间环节,根特附近地区有8家生产弹簧床垫面布的企业,其销售量占了世界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其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生产商与客户之间的短距离。
在德国,纺织业中约有50%的企业从事专业纺织品生产,而20年前,这一比例只有25%。总体来说,专业纺织品围绕不同产业转,像德国制造业发达,围绕这一产业的专业纺织品生产也比较发达。比利时的建筑业比较发达,为建筑业供货的专业纺织品生产就比较发达。但是从事专业纺织品生产,其专业要求很高,顾客群比较单一,供应链比较脆弱,不过一旦能稳定合作关系,其前途非常光明。
总之欧洲纺织行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一方面,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全球资讯业高度发达,市场信息实现了零距离交流,为了适应当前形势,一些欧洲企业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增加从中国进口,他们销售的产品中有30%来自中国,今后这一比例会进一步提高。欧洲纺织产业外包是流行趋势,他们通过外包发挥自己的设计优势、品牌优势、语言优势、地理位置优势。而目前这可以说构成中国纺织企业加入国际供应链的契机。所以。需要推进产业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产品检测、品牌、电子商务、金融、市场、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产业发展情况、工业集中区建设情况、通用厂房需求和入驻情况、工业企业原辅材料和产品供需信息的收集和更新,促进企业产品配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在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环节应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和优化,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纺织产业链上的综合配套能力,积极加入国际供应链。
四、我国纺织产业链的创新整合建议
(一)加强产业链整合中的国际合作
纺织集团围绕“科技与时尚”、走高端的发展主战略,大力推进产业链的培育、整合和提升。一是以品牌运作为抓手,推动产业链一条龙开发,确立核心品牌和品牌的核心价值,推进品牌的国际合作,加强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国外品牌国内设计制造)、OBM(国内品牌通过国际买手进人国际通路)建设。二是以高档面料为切入点,抓好新纤维、新面料的一条龙开发合作,形成从纤维到纱线,从纱线到面料,从面料到成衣、成品的产业链,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新产业链核心。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科研、生产与外贸的联动。搭建产业链信息交流、新产品研发平台,加强交流互动,使新产品直接出口,形成协同开发,互利共赢的新格局。2008年4月22日。“第九届国际流行面辅料交易会”将携“第六届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亮相上海世贸商城。这是在中国地区首次举办的中韩两国纺织产业双展,是一次规模空前的跨国盛会。此次中韩产业的开创之举,率先在中国上海搭建了中韩两国高端纺织品“深化合作、双赢互动”的展会平台。
中国设计、韩流文化;中式面辅料、韩国时装——以这四大板块为核心理念的中韩双展,将依托双展平台构筑完整的中韩纺织服装产业链,并通过展贸交流、时装大秀、贸易洽谈、峰会论坛等不同的展会形态,在完美呈现两国高端紡织文化的同时,精彩解读两大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契机。中韩双展的成功举办,对促进两国产业双赢合作、积极推动亚洲纺织经济规模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亚洲最大的纺织服装常年展贸中心,上海世贸商城亦旨在以此次双展合作为开端,依托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平台,构筑两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大力促进中韩文化及产业间的合作与贸易。
(二)加入国际供应链,甩开中间商
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这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国际供应链。这些跨国公司每年的采购额十分可观,而且一旦选定供应商就轻易不会变动。客户不稳定、订单不稳定是中国许多出口企业面临的难题,这些企业不得不按照中间商的指令进行生产,企业成了中间商的“打工仔”,如果能够进入国际供应链,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跨国公司为了保证品牌与质量,对其国际供应链有严格的要求,并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外贸专家介绍,成为跨国公司供应商要过四道关:第一,要有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质量认证是进入国际供应链的“资格证,通行证”,否则,一切免谈,中国软件开发已具备相当水平,但持有CMM证书的企业却寥寥无几,中国软件在国际市场上难成气候,便是一个证明。第二,要符合采购上的管理要求。外商反映,质量不稳定和忽视交货期是中国企业通病。第三,产品价格和折扣,这通常是中国企业表现最出色的环节,但许多跨国公司表示,价格是他们最后考虑的因素。第四,服务和信誉。家乐福全球采购总裁利高先生介绍,家乐福会指定专门机构对供应商生产采购各环节进行质量测试和监督,审核合格才能成为供应商,在以后随时会亲自或委托监测机构上门调查,以此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持良好的商务沟通也很重要,流利的外语、掌握电子商务应用,能够准时提供报价但是其中的三个要素。还有一点,在许多国家,人权标准逐渐得到重视,欧洲的纺织企业对生产中的劳动安全、员工待遇都有严格要求。翠丰亚洲有限公司在确定供应商时,也将环境影响、职工工资和福利、安全生产、不能有损客户的广告宣传、废次品管理等作为考虑因素。
开阔视野,加深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也是中国企业急需补上的功课。加入国际供应链既孕育着极大商机,也意味着严格的规则和程序,中国企业必须尽快提升自我,否则很快会被其他发展中国家超越。
(三)开拓销售渠道,推行品牌战略
要提高品牌竞争力,通过培育自主品牌来增强企业的品牌资产,把品牌作为我们的一个重要资源。提高品牌贡献率对提高产业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及行业的形象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研究品牌,创造创新价值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结合这一重要因素,集成创新不仅仅是产业链高低端的整合,或相关产业的横向结合,更重要的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要注重产业内,特别是产业外文化元索的引人和融合,追求产业链中创意组合的价值。这个产业链已经不完全是物质过程的产业链,而是品牌价值形成的相关产业最佳配置的价值链,这种创意组合的价值将产生倍增的效应。
(四)产业链集成创新——产业发展的目标
获得200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的优秀企业是纺织产业集成创新的领头羊,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提供了可学习的创新理念与管理模式。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既在横向上完善自己的产业覆盖面,同时在纵向上进行了产业上中下游的产品集成创新。此外,企业正在向零售终端延伸。不仅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生产型企业,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为消费者直接提供产品、提供服务、提供生活方式导向的服务型企业(ITAT项目)。江苏金太阳卧室用品有限公司实施“品牌家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创新设计和整合营销,确立了企业在外销市场的服务导向性质,其核心是设计创新能力。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游产业紧密配合,整合上游资源,强强联合的开发模式使企业的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鲁泰与陶氏化学的成功合作,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江苏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专业化市场与企业集群互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创新典范,其在规模上名列专业市场前茅,并通过对流行趋势的研究与发布,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优秀业绩。福建众和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构建无缝供应链运营体系,同时企业内部也围绕产品开发建立了相应的配套研发体系。
(五)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主动应对绿色壁垒
绿色环保是近年来行业关注的重点,其不仅要求企业在产品定位和产品生产阶段注重环保概念,在管理与营销层面也要求企业同样贯彻绿色理念,为企业自身、纺织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主打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和经营理念上强调环保概念。南通大东有限公司的清清生产工艺和终端治理,倡导绿色管理和绿色营销,在行业内都有突出表现。
责任编辑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