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汉
牛在上古时期,本是一种野生动物。为了将野牛驯化为家养动物,将牛的疯狂野性改造为“老黄牛”“孺子牛”,我们的祖先们可谓是煞费苦心。
来看一看甲骨文中的“牢”,和金文中的“牢”两款字形都窖的象形白描。小篆中的“牢”此类地窖中,再加上一些饥饿喂食的奖惩制度,再野再倔的牛脾气也会慢慢消失,代之以忍辱负重的牛性。这便是“牢”的功绩,也是驯化野牛的最佳方法。
“牢”字的构形源出于押牛的地窖,本义为豢养牛的地穴,它的发音可能与关押到“老”有关。“牢”的地牢意义引申后,又泛指圈养牲畜的圈栏,如《诗·大雅·公刘》中“执豕于牢,酌之用匏”以及成语“亡羊补牢”中的“牢”。至今,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带仍可见到这种畜栏。
由驯化野牛,十分自然地又引申出关押犯人的监牢的意义。大概因为这两种行为的目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将他们押解回北地后,便囚禁在这种地窖中,让他们坐井观天,备受折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也有“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的语句。
此外,“牢”字还可以用作形容词,如“牢靠、牢不可破”等,这里的“牢”都表示“牢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