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颖
摘要:随着当代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由单一的“硬实力”指标转变为“软硬兼施”,对“软实力”的研究也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1917年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历时了4年的短暂历史中,苏联软实力发挥的作用不客小觑,尤其是舆论这一宣传工具,无论在热战或冷战时期都起到了传达政权、强化意识形态和激励士气的作用,为苏联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苏联;软实力;舆论
中图分类号:K512.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3—0074—03
近年来,随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日渐成为世界主流,单靠军事力量等硬指标已经不能描述一国的综合实力,“软实力”这一说法也就应运而生。正如世界上没有单纯的硬实力,也没有单纯的软实力,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相互映衬方能显出综合实力本色。这一波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虽然起源于美国,但基本思想却是来源于苏联。苏联的三个主要的权力资源是军事力量、地理位置与软实力。本文正是通过对卫国战争时期苏联软实力中舆论这一工具的运用,来阐述苏联利用软实力改变国家命运的过程。
一、舆论对软实力的作用
众所周知,“软实力”(Soft Power)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资深教授约瑟夫·奈提倡的,他和他的同事们竭力使之成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一个主流框架。这个概念在1990年代初期冷战结束后,在世界各国大行其道,成为各国政治、外交、传媒等精英阶层最热衷谈论的话题之。
“软实力”上一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说服他人遵从或使他们同意那些能够产生预期行为的准则或制度来发挥作用。软实力可以依赖行为体的观念或文化的吸引力,也可以依赖通过塑造他者偏好的标准或制度设置议程的能力。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行为体试图传递的免费信息有多少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使自己的力量被他国视为合法,并建立促使他国以和谐的方式确定其利益的国际制度,它未必需要像其他国家那样耗费昂贵的传统经济资源和军事资源,这就是“软实力”的作用。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问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的社会目标,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前提下,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软实力的强弱,就不取决于它在国内的操纵模式和工作经验,而是取决于它在一个开放、透明、多元、充满竞争的世界竞技场上,能拿出什么样的实质性内容,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推广这些实质性内容,而舆论正是用来塑造国家形象、推广本国影响力的有效工具。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国舆论力量的强大标示了其软实力发挥的作用所能达到的程度。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民族国家,身处的是一个信息极为自由、透明的环境,而且是在各种声音和多种价值观念相互持续竞争的状态中,如果想提升本国软实力,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声音被众多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同、接收和分享,那么就必须拥有一套全国上下一致的、协调严密的、非常庞大的、资源可观的、经验丰富的宣传系统。在战场上,宣传媒体对军心士气所谓的“软杀伤”和飞机大炮对军事目标的“硬摧毁”具有同等效力;而在和平年代,宣传媒体更是向世界展示一国软实力、推广其影响力的常用工具。运用舆论来提升软实力就要求舆论传播是多方位、多元素的。
1软实力要求舆论传播必须具有“文化普及性”。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如何,不单单取决于其内部的认同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国际社会的认同度。因此提升软实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国际社会进行文化普及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甚至是跨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很多时候,舆论传播面对的是东西方存在已久的巨大文化差异,这时就要求一国能够对差异和相似之处准确把握,从而增强舆论传播的亲和力、穿透力和影响力,提升软实力。
2软实力要求舆论传播必须具有公认的合法性。全球化使国际社会相互依赖的程度增加,从而为“软实力”的发挥提供了空间。但软实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在相互的交往中共同遵守“国际准则”和某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这就要求在对外舆论传播中所发布的舆论信息要具有公认的合法性,在合法的框架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在遵循、完善、补充“国际准则”的前提下,传播自己的声音,塑造完美形象,从而提升软实力。
3软实力要求舆论具有“信息控制力”。一个国家的对外信息传播活动,实际上就是塑造自身形象、提升“软实力”的过程。因此,约瑟夫·奈在关于“软实力”的论述中,专门对“信息控制力”进行了剖析,并将其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点。他的关于“信息控制力”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提升和打造“软实力”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传播信息的控制能力:一方面要保证对外来不利信息的控制和反击,另一方面要加强己方有利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因此,建立完备的对外舆论传播机制就成为必需之举,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国内外各类媒体资源来展示自己,提升软实力。
二、分析舆论在战时苏联的运用
苏联的国家发展主要依靠两个支柱:一个是吸引人的意识形态学说,另一个是国家强制力。早期的苏联是一个真正的意识形态帝国。其意识形态并不是自发的在国家固有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灌输给社会的思想意识。苏联的意识形态文化不仅吸收了欧洲的意识形态精华,而且上层建筑还对其注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利用意识形态来强化政权成为苏联国家治理的途径之一,并且在冷战期间成为苏联推行外交政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或者说是继续冷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
要宣传意识形态则离不开舆论的作用,舆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国家,对增加苏联对内向心力和对外威慑力起到很大作用。苏联的宣传受到了苏联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给予大量的投入。从开始通过政府控制的媒体宣传、鼓动和组织群众,协助苏联共产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开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直至冷战,不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台、通讯社,都发挥了它们战时传达政令、强化意识形态和激励士气的作用。
首先,在和平时期,苏联的新闻宣传一直受苏共中央宣传部的集中统一领导,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迅速完成了新闻宣传体制的转轨。通过成立专职机构,掌控舆论导向,对战时舆论宣传实施集约、高效的调控,以此提高对敌的整体优势。1941年6月24日,即德军入侵的第三天,苏联就成立
了新闻行政机关苏联新闻局,集中领导国内外新闻报道和军事报道。同时,它还在联共(布)中央领导下,根据最高统帅部提供的材料编写和发表战报。据统计,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新闻局每天发表综合战报,宣传报道苏军官兵的英雄事迹。在战火蔓延、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中,这些宣传活动为鼓舞军民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其次,卫国战争时为揭露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党魁的本质,苏联的宣传机构注重从战争的政治目的人手,解释苏联进行战争的正义性,揭露德国法西斯意识形态和侵略战争的反动本质,同时在宣传中引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借此来打击和破坏希特勒及其同伙的威信,以达到制敌效果。苏联在舆论宣传中既注重用事实说话,也经常刻意强调自己力量的强大,以此来鼓舞士气,削弱敌军斗志。苏联宣传机构在宣传中广泛运用了一种特殊方法来动摇德国军民对战争必要性的信念,即在传单中复述德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关于对俄战争无胜利前途的观念。
再次,战时利用广播电台,对敌大搞“电波楚歌”,也是苏联宣传部门的一大绝招。最激动人心、最令人难以忘记的舆论宣传莫过于对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以及发表的演说的报道。舆论宣传工作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超强的力量,它激励和鼓舞了苏联军民顽强的斗争意志,通过艰苦卓绝的抗战抵挡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正如朱可夫元帅指出的:“不是雨和雪在莫斯科附近阻住了法西斯军队,而是苏联人民、首都和祖国支持的苏军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打败了德军百万以上的精锐部队。”
另外,苏联宣传机构最得心应手的手段便是将情理诉诸宣传,始终坚持“宣传要打中群众个人的利害”、“宣传要用感情方式面向群众”的原则。它们的舆论宣传特别“注重真实的细节”,常常从某一个人的实际感受、真实经历和亲眼所见的角度出发,以打动受众的心,使其产生情感和道义上的共鸣与认同,改变受众心理,达到宣传目的。卫国战争伊始,苏军便针对德军官兵出版发行了一种名为《真理》的袖珍报纸,其上配有真人真事的生动图片,向德军报道有关战争的真实情况和最新动态。这种报纸以其强有力的渗透性和报告的真实性而赢得德军官兵的信任。通过对德国战俘的调查统计,战俘几乎人人都读过《真理》袖珍报纸,而且基本上都接受其中的观点,说明这种“情感宣传”的攻势确实不容小觑。
最后,苏联的战时宣传相当重视口号的作用。口号是某一时期内宣传者思想主张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并可以根据不同条件、地点和时间进行随意变更,是一种号召和影响力都极强的宣传方式。感召力强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苏军的士气,而那些对敌宣传口号在瓦解敌军、涣散敌心上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苏联将带有政治性质的感伤主义情调融入口号中,注重从情感上对敌施加影响,瓦解敌国军民的士气。苏联宣传机构根据不同作战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审时度势地提出一系列恰当得体的宣传口号。不仅如此,苏军还根据军事力量的对比、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交战双方的胜败得失、战局的未来发展趋势、敌人的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变化制定不同口号,达到了不同时期宣传不同任务的效果。卫国战争中,“伟大的卫国战争”一语,经过苏联新闻媒介的反复传播,极大地唤起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热情,成为战时最著名、最具感召力的宣传口号。
另一方面,若把宣传活动视为“进攻”的话,那么战时新闻检查工作的加入就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新闻宣传“攻防结合”的特点。苏联在战前就建成了比较发达和完备、处于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新闻宣传体系。正是通过对外来信息的有效筛选,阻碍了不利因素对国内民众的动摇,加强了国家的内聚力。
总之,苏联建立后,无论是战争时期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曾获得丰富的软实力资源,其集中型的发展模式、意识形态输出能力和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也一度成为苏联雄厚的软实力资源。在战时苏联的软实力发挥中,舆论这一有效工具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也一度实现了推广本国意识形态的目的。对于继承了苏联传统优势地位的俄罗斯来说,为了维持大国地位,只靠军事力量、地缘优势和传统联系是行不通的,必须借助其文化影响力、制度创新力以及意识形态感召力等“软实力”来增加本国向心力,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
责任编辑初祥